叛逆期的孩子猶如一頭小黃牛,
脾氣又臭又倔,
大人對於孩子叛逆期這個管控度也不好拿捏。
這個時候,
到底該怎麼管呢?管多了好像不行,
管少了好像也不行。
管多了就成了控制。
管少了那就是沒負上應該負的責任。
所以,
在“管和不管”之間,
父母如何拿捏其中的度?
跟大家舉一個生活中的小例子。
一個3歲的男孩子, 要去幼稚園, 他跟媽媽說好了, 明天我要去開電梯的門, 你千萬不要按。 到了第二天早上, 媽媽早就忘了承諾, 剛一進電梯, 就按了電梯的按鈕。 那孩子就會哇哇大哭, 因為媽媽完全忘了頭一天自己對孩子的承諾。
Advertisiment
孩子這個時候就特別想堅持。 他頭天跟媽媽達成協議, 自己要去按電梯的按鈕——這會讓他覺得自己是有能力, 有力量的, 是一個有用的孩子。 如果我們家長經常忽略掉我們所做的承諾, 而剝奪了孩子這樣的行為權和他們的自由選擇權的話, 孩子一定會有情緒。 這時, 他們大哭或者小鬧, 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也有的時候, 我們和孩子之間並沒有約定。 我們只是習慣性地去替代孩子做一些事情。 比如, 你給孩子主動夾菜, 這都可能讓孩子哭鬧起來, 不依不饒。
說到底, 也都是一個事:叛逆期的孩子們在要求自己的主權。 他們還那麼小, 經常要頻繁體驗各種挫敗。 尤其當他們不被理解、無法獲得父母支援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他們需要的, 就是父母的一些放權, 給出一些空間, 還有一些溫柔的支持。
並不是所有父母一開始就懂得這一點。 有時候, 我們做錯了, 干擾到了孩子希望自己做主的事情上, 我們沒有辦法把場景重複一次, 時光永遠無法倒流, 我們這個時候只能去安撫孩子的情緒, 表示理解, 並且跟他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