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只會“窩裡橫”該怎麼辦?

我兒子今年6歲半, 平時在家膽子很大, 常和我們強嘴, 可出去玩遇見強勢、霸道的小朋友總被嚇得大哭, 不敢說話。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引導孩子。

專家解讀

孩子之所以在家是“小霸王”, 在外又變成了“受氣包”, 這兩種角色的轉變折射了父母教養方式的弊端。

在家庭環境裡, 如果父母是“保姆型”的, 大事小情都要包辦代替, 並且無原則地溺愛孩子, 對孩子的要求一律滿足, 並一再遷就、包庇孩子做違反原則的事情, 那麼, 父母的行為不知不覺中就培養了一個“兩面人”, 在家倔強、任性、愛使小性子, 在外面膽怯、無能力。

Advertisiment

父母的委曲求全, 會讓孩子在家中有恃無恐, 做事無原則, 自我, 不能夠體諒別人的感受;另一方面, 父母的代替、包辦, 讓孩子失去了自我鍛煉的機會, 處理事情的能力低下。 當孩子走出熟悉的家庭環境, 面對陌生的群體, 就會自然而然的有一種不安全感。 這種不安全感會讓孩子不願意接觸外界, 害怕與陌生人相處。 並非別的孩子強勢、霸道, 而是自己的孩子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 所以, 當不順心時, 孩子就會採取逃避的方式或者是哭來表達自己。

多為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 為孩子創造自由的空間

家庭環境裡,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基礎上, 有意識地製造一些“困難”, 以此來鍛煉孩子。 6歲半的孩子, 按照正常的心理發展規律,

Advertisiment
正是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未知世界的年齡, 父母要敢於放手, 大膽嘗試, 給孩子創造動手、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特別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完成, 而不是替孩子去做。 比如:6歲半的孩子應該學會自己穿衣、洗漱, 自己整理所需物品, 書包、文具之類的;能夠自己洗一些小物件, 幫媽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 倒垃圾、拖地、收拾碗筷等。

遇事多問孩子為什麼, 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如何做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 並不是直接告訴孩子該如何去做, 而是要問一下孩子的想法, 看看孩子如何處理。 不要認為孩子小, 就忽略了孩子的想法, 也不要認為孩子的想法太幼稚。 當你告訴孩子怎麼做的時候, 也就失去了一次訓練孩子思維的好機會,

Advertisiment
時間久了, 孩子就不想去思考, 對父母也形成了依賴心理。

問孩子為什麼, 能夠鍛煉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表達能力和探索能力。 通過這種形式的互動, 孩子慢慢的就能學會自己處理一些簡單的問題。 這種能力的培養會讓孩子有勇氣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

事情再小也要立個規矩, 不要對孩子施與無原則的愛

無規矩不成方圓, 規矩的設定並非是為了約束孩子。 在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的基礎上而設定的規矩, 其實也是一種愛。 這種愛會讓孩子懂得什麼事情可為, 哪些事情不可為。 規矩的設立能讓孩子懂得學會說“不”, 同時也能夠接受別人的拒絕。 當孩子為了滿足自己不合理的需求而大哭大鬧的時候,

Advertisiment
父母就要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果斷地對孩子說“不”, 而不是為了心疼孩子, 採取委曲求全的辦法。 父母的委曲求全實則是對孩子的一種縱容, 這會害了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