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只聽真理不“聽話”

某一天中午, 佟阿姨把2歲4個月左右的Sam從兒童之家接回來, 在主臥室的衛生間洗澡。 Sam這些天對淋浴噴頭特別感興趣, 總是抓在手裡戀戀不捨。 “Sam要玩兒這個(噴頭), 玩兒一會兒會兒。 ”我把浴簾掛好, 讓他坐在浴缸裡玩兒。 平時我們也經常讓他在很淺的浴缸水裡玩兒個痛快, 要出來時就叫我們。

我在外邊和阿姨吃飯, 不時聽到浴室傳來Sam的捧腹大笑。 過了一會兒, 他叫:“水都流出來啦!”我去看, 見他把噴頭對著浴缸的牆, 水流出了浴缸外, 流進地漏。 我沒管他, 回到餐廳。 下一次他叫, 我再去看他, 哇!不得了, 這小傢伙拿著噴頭對著浴室噴,

Advertisiment
整個浴室一片汪洋, 已經開始流向臥室。 我趕緊脫光腳, 邁進水裡, 關上水龍頭, 把Sam遞給站在臥室的阿姨, 開始收拾浴室。 Sam裹在幹毛巾裡, 饒有興致地看著自己的成果, 看媽媽怎麼擰泡濕的浴墊、怎麼把水推進地漏。

整個過程中, 我和阿姨沒有大呼小叫、沒有一句怨言、也沒有批評Sam。

Sam闖禍實況2:

他站在我坐的條凳上, 伸手去夠餐桌旁的櫃式空調機的葉片。 因為旁邊隔著東西, 不好夠, 他爬下去, 繞到桌子另一邊, 搬出一隻凳子, 爬上去。 他站到凳子上, 踮著腳去夠葉片, 感受裡邊傳出來的涼風, 把葉片推上去、扒下來。 我去扶他的腰, 他扒拉我的手, 說:“媽不扶Sam。 ”

我說, “媽必須扶Sam, 因為這樣比較危險, 媽媽要保護Sam。 ”

“媽走, 媽不扶。

Advertisiment

“你不要媽扶, 媽就把你抱下來, 你就不能在凳子上玩兒了。 ”

以前這樣的講條件, Sam都能答應, 但是今天他特別固執:“媽走, 媽不扶Sam。 ”

我把手從他身上拿下來, 環著他的腰扶在桌子上:“媽沒有扶Sam啊, 媽扶桌子呢!”

“媽走, 媽遛彎兒去。 ”Sam仍然不屈不撓。

“哎, Sam, 你站在這兒是要玩兒空調呢, 還是要跟媽打架?”

Sam聽到了新鮮詞兒, 當然要重複一遍:“跟媽打架!”不過動作還是在玩兒空調。

沒幾分鐘, 他的注意力就從空調轉移到餐桌上的幹花……

我不知道別的媽媽遇到同樣的情況, 是不是已經直截了當地說了N個“不行!別動!”甚至發了脾氣、打掉孩子的手。 反正我比較“慣”著Sam, 他想幹什麼, 只要沒危險, 就都可以;我不要他做的事情, 就想一些別的辦法來阻止他,

Advertisiment
而不是直接拒絕他。

不要老實寶寶

撫養Sam這樣精力充沛、愛玩愛動的孩子, 我們要有非常的耐心、付出更多的精力和精神, 更費心思, 但是我們也從中得到無比的快樂。 經常聽到一些孩子的看護人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帶, 羡慕誰誰的孩子“多老實!”說實在的, 給我一個老實的孩子我也不要, 我寧肯要一個淘氣的。 老實的孩子多半是受到管束壓制的孩子, 他之所以老實, 是因為被壓抑得“失去了生活的激情”。

老實的孩子不給家長找麻煩, 但是也被家長剝奪了好奇心和創造力。 兒童之家的老師說, 她們見過的老實孩子, 怕生人、怕運動、怕外界、對什麼都沒有興趣, 老師不叫, 他就呆呆地坐著, 不知道該幹什麼。 這樣的孩子將來的學習成績不會好——什麼都不讓動,

Advertisiment
孩子失去了求知欲, 工作後也無法擔任要職——不讓自己做主, 也自然沒有責任心。 到那個時候, 家長又會呵斥他“怎麼這麼沒出息!”卻一點兒也沒有想到, 孩子的狀態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很多家長, 似乎永遠生活在一種自相矛盾之中:一方面, 他們不耐煩孩子的活潑好動, 想方設法壓迫、約束孩子的活動;另一方面, 他們卻又要求孩子“求知”、“好學”、出人頭地。 他們無法忍受孩子到處“亂”摸的小手, 恨不能拿繩子把它們捆起來, 他們不允許孩子自己做事情,

只想讓孩子老老實實呆著不動彈, 而後又把大量的印刷品擺在孩子面前, 要求孩子“學習”。

來自寶寶內心的力量

孩子其實是在不斷地運動中成長、學習的。

Advertisiment
每一個孩子的身體內, 都有一股不可遏制的成長的動力, 推動著他們對一切事物產生好奇心、根本無法控制自己探索、觸摸和攀爬的衝動。 孩子的每一“動”, 都是一個學習的經歷, 都在滿足他成長的需要。 對於孩子來說, “學習”並不意味著安安靜靜地坐在桌椅前看書, 成長也不能夠在靜止不動中發生。 “兒童的思維和行動是一體的, ”抑制兒童的活動, 等於抑制了他們的思維和成長。

兒童之家的老師在評價Sam時經常說, 因為Sam沒有受到過任何壓抑, 他有堅實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我們能夠感受到, Sam的內心有一種極為強大的力量……”

不要試圖控制寶寶

只是, Sam內心的這種力量, 會讓堅持傳統教育理念的人倍感頭疼。 Sam兩歲十個月左右, 我們家搬離原來居住的社區,搬到郊外。兩個月之內,新阿姨換了三個,都反映“這孩子不聽話,個性太強,太難帶。”

兒童之家的園長聽到這樣的言論不禁感到莫名其妙:“Sam是多麼容易帶的孩子啊!”繼而她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人肯定都想控制Sam,遭到失敗,所以抱怨他不好帶。”

的確,這些阿姨不約而同有一句口頭禪:“聽話!你怎麼不聽阿姨的話?你這個孩子怎麼不聽話?”

……

阿姨們頻頻說“不”的理由是為了保護Sam不出意外。但是保護他,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剝奪他的生活樂趣。大人們總是虎視眈眈地盯著孩子,告誡他不要動這個、不要摸那個,其實沒有必要。孩子只對自己力所能及的玩具感興趣,你這麼緊張,反而會適得其反,引起他的好奇心,你不讓他碰的東西,他偏要去碰一碰。

Sam會爬了、開始到處摸索之後,我就把家裡一隻櫃子騰出來,把易碎物品挪走,留下一些紙盤子、茶葉盒什麼的,告訴他這是Sam自己的櫃子,可以隨便處理裡邊的物品。Sam有一陣子經常把櫃子裡的東西倒騰出來,再認真地一件一件按原樣放回去,這正是他秩序感萌芽的表現。如果他打開別的櫃子玩兒,我會告訴他:“這不是你的櫃子,你有你自己的櫃子,你去整理吧。”Sam聽言就會欣然前往。偶爾Sam接觸到我們不願意他碰的東西,一般告訴他不要動就可以了,如果他堅持,而且是有危險性的東西,我們會堅決把他挪開,並且想辦法吸引走他的注意力。因為我們很少對Sam說“不”,真說“不”的時候比較起作用。

成功地教養孩子,需要大人時刻開動腦筋,時刻關注孩子的需求,既智慧地滿足孩子成長中的需要,又保護孩子不受傷。當必須對孩子說“不可以”的時候,我建議媽媽們不要站著、居高臨下地勒令孩子,而是蹲下身來,摟住孩子,親吻他,溫柔地告訴他,這樣做“不可以,因為……”

當孩子從你的眼光、語氣和動作中讀到充盈的愛,他平時很少聽到你反對他,他又是那樣五體投地地愛著你,他怎能不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入他本能的順從狀態呢?

文/小巫

我們家搬離原來居住的社區,搬到郊外。兩個月之內,新阿姨換了三個,都反映“這孩子不聽話,個性太強,太難帶。”

兒童之家的園長聽到這樣的言論不禁感到莫名其妙:“Sam是多麼容易帶的孩子啊!”繼而她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人肯定都想控制Sam,遭到失敗,所以抱怨他不好帶。”

的確,這些阿姨不約而同有一句口頭禪:“聽話!你怎麼不聽阿姨的話?你這個孩子怎麼不聽話?”

……

阿姨們頻頻說“不”的理由是為了保護Sam不出意外。但是保護他,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剝奪他的生活樂趣。大人們總是虎視眈眈地盯著孩子,告誡他不要動這個、不要摸那個,其實沒有必要。孩子只對自己力所能及的玩具感興趣,你這麼緊張,反而會適得其反,引起他的好奇心,你不讓他碰的東西,他偏要去碰一碰。

Sam會爬了、開始到處摸索之後,我就把家裡一隻櫃子騰出來,把易碎物品挪走,留下一些紙盤子、茶葉盒什麼的,告訴他這是Sam自己的櫃子,可以隨便處理裡邊的物品。Sam有一陣子經常把櫃子裡的東西倒騰出來,再認真地一件一件按原樣放回去,這正是他秩序感萌芽的表現。如果他打開別的櫃子玩兒,我會告訴他:“這不是你的櫃子,你有你自己的櫃子,你去整理吧。”Sam聽言就會欣然前往。偶爾Sam接觸到我們不願意他碰的東西,一般告訴他不要動就可以了,如果他堅持,而且是有危險性的東西,我們會堅決把他挪開,並且想辦法吸引走他的注意力。因為我們很少對Sam說“不”,真說“不”的時候比較起作用。

成功地教養孩子,需要大人時刻開動腦筋,時刻關注孩子的需求,既智慧地滿足孩子成長中的需要,又保護孩子不受傷。當必須對孩子說“不可以”的時候,我建議媽媽們不要站著、居高臨下地勒令孩子,而是蹲下身來,摟住孩子,親吻他,溫柔地告訴他,這樣做“不可以,因為……”

當孩子從你的眼光、語氣和動作中讀到充盈的愛,他平時很少聽到你反對他,他又是那樣五體投地地愛著你,他怎能不在這樣的情況下,進入他本能的順從狀態呢?

文/小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