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不是掛在嘴邊炫耀的空氣, 而是需要認真的實踐。
6句話, 判斷你是不是“熊家長”
孩子可以“熊”, 但家長萬萬不能。
前些天在高鐵站小淘見識了一個熊孩子和一對熊家長, 思來想去覺得有必要說一說, 給家長朋友們提個醒, 千萬別做“熊家長”。
事情發生在候車室, 離小淘不遠處坐著一個清秀的姑娘, 腳邊放著風靡一時的起司蛋糕。 後來來了一家三口, 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兒和一對年輕夫妻, 在姑娘旁邊坐下。 小男孩閒不住, 拿著小汽車在地上玩耍, 隨後踢翻了姑娘的蛋糕。
就在小淘替那個蛋糕惋惜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原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 誰知孩子爸爸不樂意了, “你就說多少錢吧, 就當我們把你這個蛋糕買下了。 ”姑娘怒了, “我排了兩個小時隊買的, 不是你出多少錢就能給你的。 ”“那你說怎麼辦吧, 孩子還小, 也不是故意的……”
你一言我一語, 孩子媽媽“正義凜然”地說了很多, 最後姑娘提起蛋糕走開結束了這場鬧劇。
小淘認為, 這件事處理不該如此草率。 孩子犯錯是事實, 可是家長卻連句道歉都沒有, 沒有責怪他們的孩子, 也沒有適當的教育。 一開口就試圖花錢解決, 最後甚至對姑娘進行道德綁架,
Advertisiment
是啊, 孩子小, 不是故意的, 所以就該理所當然地犯錯, 理所當然地要求別人的原諒?
每個孩子並不是一出生就滿懷惡意, 調皮搗蛋都是常事, 因為他們還小, 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 但當他的頑劣傷害到別人的時候, 如果家長沒有制止沒有責罰反而為他開脫, 那麼該反思的不是“熊孩子”, 而是“熊家長”。
熊家長常說的6句話
1、“他只是個孩子, 你至於嗎”
典型的“我弱我有理”邏輯, 傳遞給孩子“我是孩子, 做什麼都應該”的行為暗示。
2、“不要緊, 讓他去……”聽起來似乎解放孩子天性, 崇尚散養模式, 其實就是不聞不問不上心。
3、“等你有了孩子……”
強盜邏輯, 別人沒有義務來跟你將心比心, 更沒有義務忍受在你眼裡”做什麼都可愛”的熊孩子。
Advertisiment
4、“小孩子又不懂事, 跟他計較什麼啊”
縱容, 才是最可怕的。
5“跟一個小孩子下這麼重的手, 還是人嗎?”放任孩子犯熊而導致孩子挨打的, 難道不是熊父母自己嗎?
6、“他還是個孩子, 你就不能讓讓嗎”
語氣看似不如“你那麼計較幹嘛”這般咄咄逼人, 但綿裡藏針的語氣同樣讓人感受到不容抗拒。
20世紀90年代末, 美國教育部展開了一項大規模的“早期兒童縱向研究”, 研究人員挑選了來自不同家庭背景2萬名幼稚園及小學學生作為研究物件, 用以探究孩子成長的家庭影響因素。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院終身教授史蒂芬·列維特用一句話概括了這個實驗的結論:只有父母本身的特質, 即“父母是怎樣的人”,
Advertisiment
只有父母身體力行地把自身的修養當做最重要的事來對待, 孩子才能一點一點學會教養, 才不會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 孩子的成長沒有兒戲, 也不是過家家, 如果有錯, 需要你教會他如何去承擔。 在要求自己孩子不要成為熊孩子之前, 我們更應該審視一下自己是不是熊父母。
每個孩子都有熊的時候, 但家長都是有底線, 懂規矩的。 你可以對孩子的熊保持一定的寬容度, 但請時刻給自己設立一個熊家長的標準線。 當你的寶寶在公共場合做出了一些可能對他人或者環境帶來破壞的舉動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對孩子所有的教育都來自這些最日常的生活, 當你給自己設立了不做熊家長的目標, 那自然也就不會養出一個熊孩子。 重要的是, 當你不做熊家長, 在面對別的熊家長時, 也就更理直氣壯一些。
在每個爸爸媽媽的心目中, 自家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連哭鬧尖叫都是最動聽的。 但是, 自己的孩子自己寵, 誰都沒有理由要求全世界都為你的孩子讓路?
一個有教養的人, 在任何時候都是得體的, 更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的麻煩。 孩子小, 可是作為家長的人不小。
孩子是白紙, 畫筆在大人手上, 父母的言傳身教, 是孩子乖寶寶屬性的必備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