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來說, 他會覺得他的要求都是正當的, 都是“有理”的。 所謂“無理”, 是我們大人定出的標準, 並且通過大人的態度讓孩子知道哪些是無理的、不能滿足的要求。 這個標準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 我大概屬於標準比較寬鬆, 但是一旦有了標準就堅決執行、決不妥協的家長。
我印象中, 孩子小的時候衝突最多的是買玩具。 小孩子在日新月異、琳琅滿目的玩具面前, 要想抵住誘惑是很難的, 這個也想要, 那個也想買, 怎麼辦?我給兒子定的“標準”是:大玩具只有過生日的時候能買, 運氣好的話, 耶誕節的時候聖誕老人會送一個,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我的經驗:
1。 標準原則要有一貫性, 不能隨著自己的情緒或者手頭寬裕與否而改變, 只有這樣才有說服力。 如果被孩子質問:為什麼上次可以, 今天不可以?那你就算栽了。
2。 說好的事情, 不因孩子的哭鬧而妥協。 由於被孩子哭得心煩, 在眾人面前尷尬等原因, 向孩子的哭鬧妥協了, 那麼哭鬧就成了孩子有力的武器。 當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而哭的時候, 我常說, 你可以哭, 但不行的事情還是不行, 而且本來有可能行的, 你這一哭, 也徹底不行了。
3。 心平氣和不發火, 不激化矛盾。 前面說過, 孩子認為他提出的要求都是合理的, 而其中一部分我們大人認為不合理, 不能滿足, 於是就產生了矛盾。 但這是一種很單純的矛盾,
Advertisiment
“那你說這雙鞋漂不漂亮?”我回答:“漂亮。 ”(不能因為不同意買而否認事實。 )
“老媽, 我真的很喜歡!” 我不示弱:“喜歡的東西多了, 不能都買啊。 ”
“同學買了一雙鞋, 七百多塊呢!”我笑嘻嘻地回應:“一家一個規矩, 要不你去她家做女兒?”
“為什麼不可以?”我認真地答道:“因為你還沒掙錢, 沒有資格奢侈, 等你掙錢了, 花自己的錢, 你買多貴的我都不管。 ”
“你小氣!又不是沒有錢?”我還是不生氣:“我沒說因為沒錢才不買呀, 有錢也不能買。 ”
……
一個星期之後,
Advertisiment
如此的拉鋸戰持續了一個星期, 工作之余還得費這麼多口舌, 也真夠煩的。 但我堅持不生氣不發火, 就是為了不把矛盾複雜化, 只是單純地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事在我們家裡行不通, 為什麼行不通。 這個過程中, 孩子經常處於情緒激動狀態, 講道理也聽不進去, 稍不留意就會激化矛盾, 爭吵起來, 而爭吵的結果往往已經遠離主題, 孩子只落得個一肚子不服氣、不滿意, 下次還是老調重彈, 而且愈演愈烈。
也有朋友說, 依你家的經濟條件, 何必和孩子這麼過不去?而我卻認為, 正因為經濟條件還算寬裕, 如不加克制的話, 一不留神就會變成孩子要什麼買什麼,
Advertisiment
我的一位日本同事說, 他小的時候, 家裡的規矩是:小孩子想要的東西, 如果他持續兩個星期還是想要, 家長才開始考慮是否要買。 我覺得這話有一定道理, 孩子此一時彼一時, 心血來潮提出的要求未必都要當真, 判斷哪些是孩子真正的需求, 是家長要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