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孩子和你杠上了怎么辦?

“哎呀, 我家孩子, 才8歲, 啥子都要和你反起整。 你說東, 他偏要西;你說這樣做要不得, 他還搬出老師來反對你。 這么大點就這么犟, 往后這教育還怎么進行啊!”

“唉, 我們家那個, 這學期考試成績又沒法說出口。

你說他成天腳不停手不住的, 心思根本就不在學習上, 成績啷個好得起來嘛。 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對我說, 你那孩子怕是有多動癥, 得找個醫生看看。 ”

針對兒童家庭教育中讓家長們頭疼的一系列問題, 記者采訪了川大華西第二醫院吳康敏教授及成都兒童專科醫院余興文主任醫師等專家, 下面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意見。

Advertisiment

1。 寶寶唱反調首先要表揚

說起孩子唱反調, 吳康敏教授說, 不少孩子在兩三歲時就和家長杠上了, 學畫畫學寫字錯了一個地方, 家長幫他糾正, 他就是不聽。 有時候又和家長鬧別扭:碰見熟人不管父母怎么說就是不打招呼, 讓大家都下不了臺。 還有些孩子, 喜歡“人來瘋”。

一般情況下遇到這種情況, 家長首先會覺得孩子不聽話, 訓斥打罵, 但往往收效甚微。 吳教授說, 好表現是兒童的天性, 從1歲半起, 孩子就開始有自我意識, 當大人指出他的不足時,

自然會產生逆反心理。 她建議家長遇到孩子唱反調時換一種思維方式、教育方式, 先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肯定, 給予表揚。 為什么呢?這說明孩子在思考, 在動腦筋。

Advertisiment
至于畫得像不像, 字寫得好不好, 家長不必太在意。 對孩子自我的表達、創造力、專注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 即使要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也要委婉地說出。 膽子小的孩子特別扭捏, 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鼓勵。 當碰到熟人時, 家長可以熱情招呼, 同時以介紹的方式邀請孩子參與。 “人來瘋”的孩子膽大, 好表現, 目的是要引起大家對他的注意和重視, 這也是自我意識覺醒的一種表現, 家長可讓他充分表現, 不傷他自尊, 事后再正面引導, 教孩子學會尊重別人, 有禮貌。

2。 多動癥的帽子不要隨便戴

受電視、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 兒童多動癥的發病越來越多, 在衛生部疾病控制司和國際交流中心舉辦的一個“兒科及精神醫生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國際研討會”上,

Advertisiment
專家指出兒童多動癥已成為中國公共衛生問題。

成都兒童專科醫院的余興文主任醫師介紹說, 兒童多動癥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簡稱, 他認為由多動癥造成的兒童學習、情緒和人際關系三方面的障礙, 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 會引起兒童品行障礙、反社會人格、抑郁癥和藥物濫用甚至犯罪等嚴重后果。 目前發達國家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為14%-20%。 中國內地兒童多動癥發生率為6%-22%, 保守估計約有三千萬人, 而且呈上升趨勢。

多動癥的主要癥狀為持續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包括肢體和語言)、性格發生改變(沖動任性不遵守紀律, 喜歡打架, 具有攻擊行為)、行為障礙(成績下降, 邏輯思維差)等。

Advertisiment
由于多動, 注意力無法集中, 所以多動癥孩子的成績普遍較差。 由于多動癥和兒童正常的調皮好動不好區別, 吳康敏教授提醒家長和兒科醫生都不能把多動癥的帽子隨便往孩子頭上戴, 在進行藥物治療前一定要請多動癥專業醫生確診。

對于兒童多動癥, 藥物治療為首選, 還可輔以心理治療、腦電生物反饋、感覺統合訓練和食物治療。

3。 豐富假期生活替代電視和網絡

暑假剛剛開始, 就有很多學生家長反映, 孩子放假后整天關在家里看電視, 也不愛和家人說話, 而且越來越懶惰。

電視作為一種媒介, 是學生們開闊視野、獲取知識的第二課堂, 但不加選擇和長時間觀看電視對身心健康都是有害的。 專家總結長時間看電視對孩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Advertisiment

損害眼睛:長時間盯著電視屏幕看會導致眼疲勞, 并消耗大量視網膜內視紫質, 影響視力。 影響骨骼發育:看電視的姿勢五花八門, 久之引起頸部軟組織勞損或頸椎病。 影響胃健康:吃飯時看電視會減少胃液、膽汁或胰液的分泌, 增加胃負擔, 導致消化不良或胃病。 影響學習:把過多時間投入到電視節目上, 學習的注意力、上進心、求知欲會隨之下降。 與家人、外界的溝通減少, 影響表達能力。

要讓孩子在暑假期間不沉迷電視, 家長把電視鎖起來, 把遙控板藏起來, 或是簡單地講道理, 效果都不好。 根本的解決之道還在于合理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 讓戶外活動和游戲替代電視和上網。 同時,家長可在孩子同意的情況下制定出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表,教會孩子要有自制力。對那些已經對電視、網絡上癮的孩子,家長要積極疏導,最好尋找兒童心理行為專家進行幫助,及早戒掉孩子的“電視癮”和“網癮”。

同時,家長可在孩子同意的情況下制定出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表,教會孩子要有自制力。對那些已經對電視、網絡上癮的孩子,家長要積極疏導,最好尋找兒童心理行為專家進行幫助,及早戒掉孩子的“電視癮”和“網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