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 孩子一得病家長就特別焦慮, 甚至家長們一點就著, 容易拌嘴吵架。 孩子得病本來就不舒服, 當你焦慮的時候他能感受得到。 他的情緒、睡眠等也就會受到影響, 氣血也就不平靜, 病就不容易好。
正確看待孩子生病時的焦慮這種焦慮形成的原因, 絕大多數時候, 並不是來源於對孩子疾病本身的擔心, 而是來源於對照顧孩子工作量增加的擔心, 這在孩子越小的時候越明顯。
第二種焦慮是來源於對其他家庭成員指責的擔心。 比如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家庭。
第三類是自身身份認知引發的焦慮,
Advertisiment
以上這三種是自身產生的焦慮, 產生這些焦慮的人一般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他往往習慣於評價別人, 現在他會想“我孩子病了, 別人該怎麼評價我”。
第四種是混亂資訊引發的, 比如網上說法多種多樣, 讓人疑神疑鬼, 這是資訊來源不夠專業或者說過於混亂引發的焦慮。
醫患關係也會引發焦慮。 現在孩子發燒、咳嗽去醫院, 大多數醫生會給我們用最好的藥。 不用打針的會要求打針;不用輸液的, 會要求輸液。 很多人歸結到是商業利益的驅動、醫生醫德下降了!其實關鍵在於這幾年醫患糾紛多了, 大家對醫生的指責多了, 醫生出於對自身安全的保護。 更重要的是前幾年出臺了一個檔,
Advertisiment
家長的這種焦慮狀態利有時會加重孩子的疾病。 另外忙中出錯, 有可能會惹出許多其他的麻煩來。 假如, 小孩38°低燒, 也許休息一下, 物理降溫就能好,
Advertisiment
其實, 孩子生病是身體與疾病鬥爭的表現, 是孩子抵抗能力提升的過程, 就如同預防接種一樣, 孩子生病時免疫系統會得到鍛煉的!
寶寶出生3個月之前免疫系統是不工作的, 他身體裡有母親身體帶過來的抗體, 所以他幾乎不得病。 除了脾胃病外, 感染性的疾病, 外感性的疾病幾乎不會得。 3個月之後, 寶寶開始在家裡面接觸到一些細菌,
Advertisiment
如果免疫系統得不到鍛煉, 寶寶不得病, 他的免疫系統就得不到鍛煉, 將來一旦遇到什麼細菌, 就會得一場大病。 為什麼我們不提倡小孩子用抗生素, 因為用抗生素免疫系統得不到鍛煉, 自身沒有抵抗力, 遇到什麼細菌, 就會得病。 所以會有一個現象, 孩子連續用過幾次抗生素後的一段時間裡, 隔三差五就會再次得病。
中醫講有的孩子會“五天一變, 十天一蒸”。 變蒸就是有輕微的低熱, 每發過一次後這個孩子就會長大一分,
Advertisiment
當然現在的80後新手爸媽對於帶孩子完全沒有經驗, 也是不成熟的, 就像寶寶免疫系統一樣, 接受各種各樣的刺激, 慢慢適應, 這是一個家長的修煉之路, 要信任自己。 在這條路上會遇到小坎坷, 這些小坎坷對自己來講都是鍛煉, 所以不要著急, 不要質疑自己成為家長的能力。 這叫信任自己。
除了心態上的調整, 家長們還應該學一些常見的健康知識, 學健康知識不可能要求你做到醫學專家的水準, 但要掌握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 判斷應不應該去醫院。當然,也要積攢幾個靠譜的醫生朋友,他們能告訴你可能是什麼病,提醒下嚴重程度等,以免忽略一些跡象耽誤病情。因為是朋友關係,不像在醫院裡那樣面臨糾紛和官司的風險,提的建議會比較中肯,不會誇大。如果你有了這些條件後,孩子出現症狀以後,是該去醫院還是去該去信任自己、信任孩子,就能較好判斷了,焦慮就會減輕。
馬上去醫院的指征1.不論體溫,出現神昏、過度嗜睡、抽搐、驚厥、脫水......
2.體溫超過39°,連續6小時以上(中間採取措施但體溫無下降)
3.體溫在37.5°-39°之間,3天以上,處理無效
4.小便明顯減少1天以上,或者無小便12小時以上
5.未大便3天以上
——以上出現一條就需要馬上去醫院,不能耽誤。
拯救孩子的生機孩子就像春天剛剛發芽的樹苗,生機旺盛,但形質柔弱。需要在生病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外界刺激,從而使免疫系統逐漸成熟。一生病就去輸液或使用抗生素,相當於單純借助外力抵抗疾病,變相剝奪了孩子身體成長的機會!
而孩子的體質從中醫來講,是屬於“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即便是真有熱性疾病,也不能用寒性比較重的藥。就像在孩子手背上放上一塊冰,幾分鐘後皮膚就會被凍傷;而胃部的黏膜遠比皮膚更加嬌嫩,寒性藥物或溫度低的食物進去幾十秒就會損傷到脾胃。尤其是紫雪散、至寶錠和一些含有牛黃、珍珠的藥物,向來都是治療高熱神昏、驚厥抽搐的,現在居然被家長和醫生作為一般發熱、感冒的常用藥,這對孩子以後的身體發育會帶來多大的損害啊!畢竟脾胃為後天之本,一切生長所需的有形營養都需要脾胃來運化、吸收。
所以,為了孩子的長久健康,發燒、咳嗽、感冒時,千萬不要再為了快速解除症狀使用輸液、抗生素、清火藥等方法了,何況還有很多辦法可以達到目的,同時遠比上面三種方法安全的多,見效也很快!
發燒處理原則一看可否自己處理
二看是否外感,有則先發汗
三看物理降溫、按摩降溫
四看手腳涼熱、飲食、大小便情況
五看衣物被褥、作息起居
六看驚嚇、情緒
——不要輕用抗生素、輸液、寒涼藥
孩子咳嗽、發燒應該優先考慮發汗發燒、感冒、咳嗽這一類的疾病最常見的誘發因素是外感風寒,即皮膚毛竅的開合功能被風邪、寒邪影響,從而表現不同症狀。皮膚毛竅就像是國境線,風邪寒邪就像是外敵入侵,疾病症狀就像是槍炮聲,是反映戰況激烈程度的。
使用抗生素或者輸液,就好像從別的國家借來軍隊抵禦外敵。即便是勝利了,本國軍隊也得不到鍛煉,長此以往戰鬥力越來越低。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外邪較重時),會一潰千里,孩子就會得重病。
使用清火藥(涼性的食物藥品大多數是向內向下的),就像是總部命令邊防部隊後撤,與外敵脫離接觸,這樣就聽不到戰爭中的槍炮聲了(疾病症狀緩解),看上去疾病症狀緩解了,其實外敵還在,而且還會不斷壯大。而本國軍隊不僅得不到鍛煉,士氣還會低落,以後連戰鬥的欲望都沒有了(脾胃受損,氣機不暢)。
所以正確的方法是:在邊境發生戰爭時,不要妄圖趕快平息槍炮聲,要信任自己的軍隊(孩子的抗病能力和免疫系統的學習、成長能力)。同時,從國內運輸更多的軍隊過去,將入侵的外敵徹底趕出邊境線以外。具體到治療疾病上,就是調動體內臟腑的氣血,由內向外發散,將外邪祛除出體表毛竅——也就是“發汗”。
《黃帝內經》裡早就說過:“其在皮者汗而發之”,老祖先們幾千年的智慧,我們一定要珍視啊!
判斷應不應該發汗的竅門任何方法都是有適應範圍的,這個世界不存在萬能藥。家長要學會判斷哪些情況下可以發汗,哪些情況下不能發汗。脈診、色診過於專業,家長們可從孩子的病後症狀上下功夫。
人的身體有三個介面:
皮毛、鼻孔、氣管、肺泡的黏膜,可以直接接觸到空氣,從而被氣候、溫度、濕度、空氣中的粉塵、顆粒、病菌、病毒影響到。這是中醫三才中的“天”,鼻通天氣,天之六氣為人之六經。
口、咽、食道、消化道內壁直到肛門,可以接觸到各種地面上出產的物質,從而吸收營養,也會由此生病。這是三才中的“地”,口咽通地氣,地之五行養人之五臟。
在“天”、“地”之間的部分,是和外界隔絕的,需要通過“天”(肺泡、毛孔)和外界交流氧氣,輸出二氧化碳;需要通過“地”(口咽、消化道、肛門)來吸收營養,排除廢物。這是三才中的“人”。
地和人的介面以後再說,看看“天”的介面,肺合皮毛,開竅於鼻。所以外感發生時,外來邪氣會直接接觸皮毛和鼻腔,造成鼻腔粘膜充血和體表組織中體液的凝滯不流通。所以外邪致病,最重要的指標是:鼻塞、身體酸痛、多汗。
鼻塞
對於青春期以前的孩子來說,外感時鼻塞症狀非常明顯;青春期以後及成人,有的人外感後鼻塞症狀就不那麼明顯了。同時,鼻塞和流鼻涕是兩個症狀:
鼻塞,指呼吸不暢通,需要先排除鼻腔中是否有鼻痂等異物。孩子不能清楚表達時,可通過說話的聲音改變以及睡臥時呼吸聲音來判斷。
流清鼻涕,除了外感風寒會出現以外,還可以因外界氣體過度刺激或者脾肺氣虛引起。
身體酸痛
這種酸痛範圍比較廣,大多數是整個肩背腰部都有。年紀小表達不清楚的孩子,往往表現出不願意動,就算是抱著也會突然哭泣或者吭嘰。如果用手輕輕撫摸後背,孩子會哭鬧加重或把家長的手撥開。
異常出汗
這種出汗是指白天,比沒得病時同樣狀態下出汗多。判斷時要用手摸後背,腦門可以看見出汗時量就比較大了。晚上睡覺出汗不算,多是其它原因造成的。異常出汗只有伴有鼻塞才是外感,才能考慮發汗!
其中最重要的是鼻塞,排除了沒有大量的鼻涕或幹鼻屎的情況下,不論是發燒、咳嗽,甚至一部分的腹瀉只要有鼻塞都應該先給孩子發汗。汗出來了,上述症狀往往就會輕多了。
如何給孩子發汗發汗首選的方法是蔥豉湯。
蔥豉湯:淡豆豉(藥店買2兩備用),除煩熱,消積滯。淡豆豉是特殊工藝發酵的黑豆,天然酵母菌。這兩年流行起來的“納豆”其實就是沒曬乾的淡豆豉。而且淡豆豉用的是黑豆,納豆一般都用黃豆。黑豆的藥用作用要高於黃豆。3歲以下20粒;6歲以下30粒;6歲以上40--50粒;蔥白(大蔥),通陽氣,解肌表。帶根須,手掌長2段--3段,洗淨剖開。
淡豆豉涼水浸泡30分鐘,大火煮開後關小火,15分鐘後加蔥白,再煮2--3分鐘即可。不用煮第二遍。因為走肌表的這些藥物大多數都有揮發油成分,煮的時間長了,揮發了,它的作用就差了。為什麼有的人煮的蔥豉湯發不了汗?最常見的就是因為大蔥煮的時間太長了。這個不用煮兩遍,滋補藥可以煮第二遍。
口味非常淡,帶一點點香味,孩子一般都能接受。萬一不接受,多放水煮淡點兒;也可加冰糖。注意,這個藥必須溫服!要是小孩喝幾口不喝了,放在奶瓶裡。什麼時候口渴了,就讓他喝這個。頓服頻飲皆可。
蔥豉湯最早見於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非常安全的。新生兒都可以吃,成人吃也有一定的效果,而且不用區分寒熱。味道也不難喝。
吃完藥之後,如果10分鐘左右沒出汗,就再給喝點熱水,或者加件衣服,室內活動一下,汗就出來了。判斷出沒出汗,仍舊是摸後背,而不是看額頭。
出汗後的處理這個也很重要:尤其注意再次外感。
出汗不要太多,額頭潮了或者後背上能摸出一點水跡就可以了,太多了反而傷肺氣。
馬上擦乾,嬰兒可以擦點痱子粉等。儘量不要讓孩子捂著汗睡著。
衣服或被子一層一層減,不能一下子減太多。
晚上出完汗不要洗澡。
如果孩子症狀減輕後胃口大開,切忌一下子吃太多,可以多吃幾次。預防“食複”(吃太多可能引起症狀復發,尤其是寒涼、水果、肉類)。
判斷應不應該去醫院。當然,也要積攢幾個靠譜的醫生朋友,他們能告訴你可能是什麼病,提醒下嚴重程度等,以免忽略一些跡象耽誤病情。因為是朋友關係,不像在醫院裡那樣面臨糾紛和官司的風險,提的建議會比較中肯,不會誇大。如果你有了這些條件後,孩子出現症狀以後,是該去醫院還是去該去信任自己、信任孩子,就能較好判斷了,焦慮就會減輕。馬上去醫院的指征1.不論體溫,出現神昏、過度嗜睡、抽搐、驚厥、脫水......
2.體溫超過39°,連續6小時以上(中間採取措施但體溫無下降)
3.體溫在37.5°-39°之間,3天以上,處理無效
4.小便明顯減少1天以上,或者無小便12小時以上
5.未大便3天以上
——以上出現一條就需要馬上去醫院,不能耽誤。
拯救孩子的生機孩子就像春天剛剛發芽的樹苗,生機旺盛,但形質柔弱。需要在生病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外界刺激,從而使免疫系統逐漸成熟。一生病就去輸液或使用抗生素,相當於單純借助外力抵抗疾病,變相剝奪了孩子身體成長的機會!
而孩子的體質從中醫來講,是屬於“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即便是真有熱性疾病,也不能用寒性比較重的藥。就像在孩子手背上放上一塊冰,幾分鐘後皮膚就會被凍傷;而胃部的黏膜遠比皮膚更加嬌嫩,寒性藥物或溫度低的食物進去幾十秒就會損傷到脾胃。尤其是紫雪散、至寶錠和一些含有牛黃、珍珠的藥物,向來都是治療高熱神昏、驚厥抽搐的,現在居然被家長和醫生作為一般發熱、感冒的常用藥,這對孩子以後的身體發育會帶來多大的損害啊!畢竟脾胃為後天之本,一切生長所需的有形營養都需要脾胃來運化、吸收。
所以,為了孩子的長久健康,發燒、咳嗽、感冒時,千萬不要再為了快速解除症狀使用輸液、抗生素、清火藥等方法了,何況還有很多辦法可以達到目的,同時遠比上面三種方法安全的多,見效也很快!
發燒處理原則一看可否自己處理
二看是否外感,有則先發汗
三看物理降溫、按摩降溫
四看手腳涼熱、飲食、大小便情況
五看衣物被褥、作息起居
六看驚嚇、情緒
——不要輕用抗生素、輸液、寒涼藥
孩子咳嗽、發燒應該優先考慮發汗發燒、感冒、咳嗽這一類的疾病最常見的誘發因素是外感風寒,即皮膚毛竅的開合功能被風邪、寒邪影響,從而表現不同症狀。皮膚毛竅就像是國境線,風邪寒邪就像是外敵入侵,疾病症狀就像是槍炮聲,是反映戰況激烈程度的。
使用抗生素或者輸液,就好像從別的國家借來軍隊抵禦外敵。即便是勝利了,本國軍隊也得不到鍛煉,長此以往戰鬥力越來越低。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外邪較重時),會一潰千里,孩子就會得重病。
使用清火藥(涼性的食物藥品大多數是向內向下的),就像是總部命令邊防部隊後撤,與外敵脫離接觸,這樣就聽不到戰爭中的槍炮聲了(疾病症狀緩解),看上去疾病症狀緩解了,其實外敵還在,而且還會不斷壯大。而本國軍隊不僅得不到鍛煉,士氣還會低落,以後連戰鬥的欲望都沒有了(脾胃受損,氣機不暢)。
所以正確的方法是:在邊境發生戰爭時,不要妄圖趕快平息槍炮聲,要信任自己的軍隊(孩子的抗病能力和免疫系統的學習、成長能力)。同時,從國內運輸更多的軍隊過去,將入侵的外敵徹底趕出邊境線以外。具體到治療疾病上,就是調動體內臟腑的氣血,由內向外發散,將外邪祛除出體表毛竅——也就是“發汗”。
《黃帝內經》裡早就說過:“其在皮者汗而發之”,老祖先們幾千年的智慧,我們一定要珍視啊!
判斷應不應該發汗的竅門任何方法都是有適應範圍的,這個世界不存在萬能藥。家長要學會判斷哪些情況下可以發汗,哪些情況下不能發汗。脈診、色診過於專業,家長們可從孩子的病後症狀上下功夫。
人的身體有三個介面:
皮毛、鼻孔、氣管、肺泡的黏膜,可以直接接觸到空氣,從而被氣候、溫度、濕度、空氣中的粉塵、顆粒、病菌、病毒影響到。這是中醫三才中的“天”,鼻通天氣,天之六氣為人之六經。
口、咽、食道、消化道內壁直到肛門,可以接觸到各種地面上出產的物質,從而吸收營養,也會由此生病。這是三才中的“地”,口咽通地氣,地之五行養人之五臟。
在“天”、“地”之間的部分,是和外界隔絕的,需要通過“天”(肺泡、毛孔)和外界交流氧氣,輸出二氧化碳;需要通過“地”(口咽、消化道、肛門)來吸收營養,排除廢物。這是三才中的“人”。
地和人的介面以後再說,看看“天”的介面,肺合皮毛,開竅於鼻。所以外感發生時,外來邪氣會直接接觸皮毛和鼻腔,造成鼻腔粘膜充血和體表組織中體液的凝滯不流通。所以外邪致病,最重要的指標是:鼻塞、身體酸痛、多汗。
鼻塞
對於青春期以前的孩子來說,外感時鼻塞症狀非常明顯;青春期以後及成人,有的人外感後鼻塞症狀就不那麼明顯了。同時,鼻塞和流鼻涕是兩個症狀:
鼻塞,指呼吸不暢通,需要先排除鼻腔中是否有鼻痂等異物。孩子不能清楚表達時,可通過說話的聲音改變以及睡臥時呼吸聲音來判斷。
流清鼻涕,除了外感風寒會出現以外,還可以因外界氣體過度刺激或者脾肺氣虛引起。
身體酸痛
這種酸痛範圍比較廣,大多數是整個肩背腰部都有。年紀小表達不清楚的孩子,往往表現出不願意動,就算是抱著也會突然哭泣或者吭嘰。如果用手輕輕撫摸後背,孩子會哭鬧加重或把家長的手撥開。
異常出汗
這種出汗是指白天,比沒得病時同樣狀態下出汗多。判斷時要用手摸後背,腦門可以看見出汗時量就比較大了。晚上睡覺出汗不算,多是其它原因造成的。異常出汗只有伴有鼻塞才是外感,才能考慮發汗!
其中最重要的是鼻塞,排除了沒有大量的鼻涕或幹鼻屎的情況下,不論是發燒、咳嗽,甚至一部分的腹瀉只要有鼻塞都應該先給孩子發汗。汗出來了,上述症狀往往就會輕多了。
如何給孩子發汗發汗首選的方法是蔥豉湯。
蔥豉湯:淡豆豉(藥店買2兩備用),除煩熱,消積滯。淡豆豉是特殊工藝發酵的黑豆,天然酵母菌。這兩年流行起來的“納豆”其實就是沒曬乾的淡豆豉。而且淡豆豉用的是黑豆,納豆一般都用黃豆。黑豆的藥用作用要高於黃豆。3歲以下20粒;6歲以下30粒;6歲以上40--50粒;蔥白(大蔥),通陽氣,解肌表。帶根須,手掌長2段--3段,洗淨剖開。
淡豆豉涼水浸泡30分鐘,大火煮開後關小火,15分鐘後加蔥白,再煮2--3分鐘即可。不用煮第二遍。因為走肌表的這些藥物大多數都有揮發油成分,煮的時間長了,揮發了,它的作用就差了。為什麼有的人煮的蔥豉湯發不了汗?最常見的就是因為大蔥煮的時間太長了。這個不用煮兩遍,滋補藥可以煮第二遍。
口味非常淡,帶一點點香味,孩子一般都能接受。萬一不接受,多放水煮淡點兒;也可加冰糖。注意,這個藥必須溫服!要是小孩喝幾口不喝了,放在奶瓶裡。什麼時候口渴了,就讓他喝這個。頓服頻飲皆可。
蔥豉湯最早見於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非常安全的。新生兒都可以吃,成人吃也有一定的效果,而且不用區分寒熱。味道也不難喝。
吃完藥之後,如果10分鐘左右沒出汗,就再給喝點熱水,或者加件衣服,室內活動一下,汗就出來了。判斷出沒出汗,仍舊是摸後背,而不是看額頭。
出汗後的處理這個也很重要:尤其注意再次外感。
出汗不要太多,額頭潮了或者後背上能摸出一點水跡就可以了,太多了反而傷肺氣。
馬上擦乾,嬰兒可以擦點痱子粉等。儘量不要讓孩子捂著汗睡著。
衣服或被子一層一層減,不能一下子減太多。
晚上出完汗不要洗澡。
如果孩子症狀減輕後胃口大開,切忌一下子吃太多,可以多吃幾次。預防“食複”(吃太多可能引起症狀復發,尤其是寒涼、水果、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