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品德教育父母是最好的老師

現在父母已經不再把培養“聰明孩子”的作為最高目標, 而是把注意力投放在了培養“充滿人性孩子”上, 可以理解別人的苦楚、可以約束自己、遵守約定、會分享, 這些都是從小要教給孩子的美德。

人性教育(品德教育)是父母的義務

在予取予求的父母下成長的孩子很難從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也很難對他人進行讓步。 這也是為什麼聰明的孩子四處有, 心靈美好的孩子卻越來越少的原因。

品格是指一個人的思想、情感、行動等的綜合的表現。 我們平時常說的人品好的人, 就是指那些懂得從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尊重他人、知道自我約束、可以體會他人苦痛的人。

Advertisiment
以前都認為只有聰明的人可以獲得成功。 現在則更傾向於人品好的人, 即使僅僅是為了可以讓子女在以後的生活中順利的同他人交往並從中獲得幸福的角度來講, 這種人性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種品格教育要從小開始, 從點滴行動中培養, 習慣成自然。 只有不斷的重複才能讓小孩形成習慣, 只有形成習慣, 才能讓小孩由內而外的散發出這種品格。 這個過程中起很大作用的是父母的態度, 雖然小孩的性格各有千秋, 但是對於小孩品行的影響, 父母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

現在父母已經不再把培養“聰明孩子”的作為最高目標, 而是把注意力投放在了培養“充滿人性孩子”上,

Advertisiment
可以理解別人的苦楚、可以約束自己、遵守約定、會分享, 這些都是從小要教給孩子的美德。

子女同父母是互相映襯的鏡子

1、父母間的問題一定會影響子女的品行

在不幸福的家庭裡面成長的孩子很難有好的品行, 心理感到不安的孩子普遍自信感低, 甚至會認為父母的不幸是因為自己造成的, 這種不安與自責會對孩子的品行造成負面的影響。

並且父母之間相互忽視的態度, 也會對子女造成影響, 這種影響也會在同他人的接觸中體現出來。 只有看著父母互相愛護的模樣成長的孩子, 才會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存在, 才會更加珍視自己, 這種行為也會在同他人的互動中體現出來。

2、孩子是映襯父母的鏡子

Advertisiment

想要那些在亂扔垃圾、不尊老愛幼的父母教育下成長的孩子, 可以成長為知道體諒他人孩子根本是奢望。 在看到孩子那些無禮的舉動時, 要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在哪裡見過這些行為”, 許多父母都知道要對子女強調禮儀, 但是卻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 如果期望子女有所改變, 那麼就要從自己做起, 讓子女看到自己的變化, 要時刻提醒自己, 自己的每一個舉動都會直接投影到子女身上。

3、子女的變化同父母的努力成正比

品性受遺傳和周邊環境的影響而不同。 根據一項針對雙胞胎的調查研究發現, 感性、社會性、攻擊性、謹慎、保守等品格只有50%受遺傳影響, 其餘50%則受生活環境左右。 這也就是說孩子的品性會根據父母努力程度而產生變化,

Advertisiment
這種變化產生的原因可以從我們的大腦中找到, 影響人類氣質的主要受位於大腦緣體系統下部的扁桃核影響, 並且受額葉影響, 額葉比大腦中其他部分具有更高的可塑性。 這也就是說關於孩子情緒性與社會性的培養會受環境影響而不同, 因此品行也會有所不同。

現在父母已經不再把培養“聰明孩子”的作為最高目標, 而是把注意力投放在了培養“充滿人性孩子”上, 可以理解別人的苦楚、可以約束自己、遵守約定、會分享, 這些都是從小要教給孩子的美德。

4、在發現錯誤的言行時要馬上糾正

在發現孩子錯誤言行時, 要馬上用嚴厲的表情和行動去制止, 用類似“這不是一個好的行為,

Advertisiment
重新按照正確的方式做一次”等讓孩子清楚明白的方式進行說明, 馬上糾正其錯誤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5、進行適當的稱讚

對子女進行品行教育時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對子女進行稱讚和激勵, 但是要注意不能用禮物, 或者聽從孩子願望的方法來進行激勵。 這是因為孩子可能會由於想獲得這些補償而假裝善良, 這種為了獲得補償而做的行為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孩子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因此比起物質上的補償, 一個擁抱或者週末陪玩等精神上的補償更為有效果。

6、遵守原則

有些父母雖然一開始對孩子強調要遵守公共秩序、禮儀、社會道德等,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有所懈怠。 如果這種現象反復出現就會讓小孩陷入混亂, 因此如果一開始說不可以的事情就要一直堅持下去。父母的育兒原則也要表現一致性,假設孩子在遊樂場玩耍的時候和朋友打架了,如果平常媽媽教育孩子不可以打別人,這時候爸爸卻突然說“打別人總比自己挨打好吧”也會給小孩造成混亂。

7、小心平時說話的方式

一個人的說話方式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品格,要反思自己的話語中是否有輕視別人或者責難他人情況,特別是在看到小孩有這種情況出現時,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時無意識的在孩子面前責難別人,又或者有罵人情況出現,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和父母一樣會沒有任何負罪感的說出傷害別人的話語。

因此如果一開始說不可以的事情就要一直堅持下去。父母的育兒原則也要表現一致性,假設孩子在遊樂場玩耍的時候和朋友打架了,如果平常媽媽教育孩子不可以打別人,這時候爸爸卻突然說“打別人總比自己挨打好吧”也會給小孩造成混亂。

7、小心平時說話的方式

一個人的說話方式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品格,要反思自己的話語中是否有輕視別人或者責難他人情況,特別是在看到小孩有這種情況出現時,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時無意識的在孩子面前責難別人,又或者有罵人情況出現,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和父母一樣會沒有任何負罪感的說出傷害別人的話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