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哭鬧、抱怨的時候,他們真正想說什麼?

1

1次手術悟出的2個真相

祖拉的胳膊骨折了。 上週四一大早, 兩根鋼針下去, 規避了癒合時斷處移位的風險。

麻醉的作用剛過去的時候, 祖拉且嚎了一陣兒, 理解、安慰、擁抱, 都沒能止住她一波強過一波的發洩。 祖拉哭訴的內容包含3方面:想把疼痛趕走、想喝水吃東西、馬上就要吃冰淇淋。 她還警告我做好思想準備, 因為她馬上就要打人了。

真相1:事情的真相

大約20分鐘以後, 我稍微放大了音量, 調高了音調, 語氣堅定地告訴祖拉:“很遺憾, 你6個小時以後才可以喝水吃飯, 今天之內也不能吃冰淇淋。 不過你可以哭,

Advertisiment
也可以叫, 我不會因為這樣生氣或者離開你。 好消息是, 現在正有一些藥水流進你的身體, 它們是醫生派來的信號兵, 跑去通知大腦, 讓疼痛消失。 但是那需要時間。 ”

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即使聽起來不是那麼理想, 但祖拉還是接受了, 過了一會兒沉沉睡去。 2個小時後, 祖拉醒來, 第一句話就是:“媽媽, 我已經不疼了, 看來信號兵的任務完成了。 ”

真相2:情緒的真相

孩子哭鬧、發洩、抱怨的時候, 嘴上往往說著:“我就是不乖!我就是不聽話!我要打人!你是壞媽媽!”其實心裡是在說:“我不喜歡現在的感覺!我需要的不只是接納、理解和安慰, 還需要面對問題的勇氣, 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媽媽, 請幫幫我!”

親子溝通, 需要“同聲傳譯”

2

我們都太需要真相了。

Advertisiment
孩子需要知道事情的真相來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媽媽需要知道情緒的真相來調整自己和孩子的關係。

然而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 孩子內心的真相往往被情緒掩蓋。 這是因為, 孩子既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 也缺乏組織語言的能力。 情緒掩蓋了孩子內心的真相之後, 還會吞噬媽媽的耐心, 使親子溝通乃至親子關係陷入惡性循環。

在進行親子溝通時, 父母需要點兒“同聲傳譯”的本事, 將帶有情緒的語言“翻譯”成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並依此做出更有效的回答, 而不是和孩子陷入一場混戰。

以下真實案例可以幫助你進一步理解什麼是親子溝通中的“同聲傳譯”。

場景

5歲的女孩兒A到我家做客, 兩個孩子玩兒起了過家家。

Advertisiment
A拿起祖拉的玩具熊抱在懷裡, 陶醉地說:“這是我的。 ”祖拉頓時翻臉, 大哭道:“你說謊!這不是你的!還給我!我不和你玩兒了, 你回家吧!”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家長不介入是不行了。
錯誤示範

一般情況下, 家長往往會做出這樣的回應——

A的媽媽:“快把玩具熊還給B, 說對不起!你要是喜歡, 媽媽給你買一個。 ”

B的媽媽:“讓A玩兒一下有什麼大不了的, 不要這麼小氣, 要懂得分享, 不然沒有小朋友喜歡你了。 ”

同聲傳譯

A和B各自的心聲其實是這樣的——

A:”毛絨玩具是我的最愛, 我真希望可以擁有世界上所有的毛絨玩具!”

B:“這只小熊明明是我的, A為什麼說是她的?我不明白, 而且我很焦慮, 因為我不想失去我的小熊!”

正確示範

瞭解了孩子內心的真相後,

Advertisiment
你的回應需要起到安撫情緒、解決問題的作用——

A的媽媽:“這只小熊真的很可愛, 你多麼希望自己也能有一隻這樣的小熊(用幻想的方式説明孩子實現願望)!以後你可以經常來B家裡玩兒, 這樣你就可以經常看到它啦!”

B的媽媽:“這只小熊真的很可愛, 你真的很有眼光。 A並不會真的把小熊拿走, 其實她真正想說的是‘我好喜歡它, 想跟它多呆一會兒。 ”

親子溝通, 需要“同聲傳譯”, 堅持這樣做也可以説明孩子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縮短理解和表達的差距, 為今後的學習和創造做準備。 試想, 世界上所有偉大的作家、藝術家、乃至科學家, 本質上都是在做一件事: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 用最貼近自己思維的方式表達出來。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