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喜歡跟父母“討價還價”的不良後果

其實, 孩子“討價還價”的根源在父母身上。 仔細回想一下, 曾經的某一次或某幾次, 你是否主動給孩子提出過“交換條件”, 用事後的“好處”來引誘他做什麼事?比如“只要你把這碗飯吃完, 等下就可以吃個霜淇淋”之類的話。 這些話讓孩子產生了一種誤解, 以為父母要求自己做事, 自己便可以理所當然地獲得某種“報酬”。 於是他們開始充分把握每一個時機來要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 “討價還價”的後遺症:

1.浪費時間

討價還價是持久的, 不可能在一兩分鐘內結束, 這個過程就像拉鋸, 你拉過來, 我拉過去, 父母一點點鬆口,

Advertisiment
孩子一點點“獲利”。 原本安排好的間在這個擠牙膏似的爭議中消耗了大半, 剩下真正用於做事的時間卻很少。 不但浪費了大人的時間, 也浪費了孩子的時間。

2.情緒失控

會和孩子討價還價的父母開始是民主的, 抱著尊重孩子的想法進行親子間的溝通。 然而, 當時間一點點過去, 雙方的“論戰”卻依然停留在原地不動, 或是只前進了一毫米。 父母原本平靜的心態漸漸起了變化, 當疲憊漸生、耐心磨盡時, 也就是情緒失控的時候了。 民主的家長轉眼間成了“暴君”, 強硬的語言, 刺耳的聲音, 憤怒的表情……讓沉浸在挑戰父母“權威”樂趣中的孩子突然間不知所措, 隨即傷心不已。

3.權威受損

原本只想讓他早點去洗個澡, 結果卻發現半小時過去了,

Advertisiment
他還穿著浸滿汗漬的衣服站在那兒討論洗澡後吃幾顆糖。 而父母似乎也已經忘了最初的計畫, 被他的爭論牽著鼻子走, 局面脫離了控制, 卻被他所掌握著。 如果任何一件小事都要進行這麼一番“談判”, 那父母的權威何在?

4.被動成長

凡事都要“討價還價”一番時, 就可能造成被動成長的狀態, 也就是要有好處才會去做, 計較於“即時利益沒有好處, 一切免談。 這麼一來, 孩子的每一次學習和探索都成了“交易”, 不再出於自趣去主動學習新的樂西, 也沒有了探索精神, 更不會有責任心和同情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