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在公共場所的文明行為

孩子在公共場所不文明的行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行為方面的, 如隨地大小便, 亂扔果皮紙屑, 隨意塗抹亂畫, 愛打鬧, 搞些危險動作, 過分活躍(也稱 “人來瘋”)等。 第二類是品德方面的, 如故意毀壞公物, 專橫任性, 有意欺負別 人, 爭搶同伴的玩具, 不尊敬老人, 惡作劇, 擾亂公共秩序等。

第一類情況, 是孩子個性的自然表露。 孩子生性好動, 在行為上缺乏自我約束能力, 需要在成年人提醒下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某些不文明的行為, 遵守公共場所的規則。

第二類情況, 突出表現了孩子性格上的雙重性和矛盾性。

Advertisiment
一方面是孩子接受能 力強, 但辨別能力差, 知識比過去豐富, 聰明活潑, 但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 也受到了不良風氣的薰陶。 加上目前家長的普遍心理是怕孩子吃虧、受欺, 縱容孩 子的進攻意識, 孩子普遍唯我獨尊, 造成孩子品德行為的誤區。

如果孩子存在這些不文明的行為習慣, 家長切莫著急, 因為教育具有漸進的特點, 必須選擇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進行, 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1、家長要遵照“熱愛孩子, 尊重孩子, 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教育原則。 屬於一般行為方面的, 要採取寬容態度, 告訴孩子既要玩得盡興, 又要有所約屬。 屬於 品德方面的, 不姑息、不遷就, 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如毀壞公物要賠償, 打哭了小夥伴同樣要道歉。

Advertisiment
教育效果既要立竿見影, 又要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 嚴禁體罰與變相體罰, 以免給孩子心靈留下陰影。

2、以正面教育為主, 多種方法並用, 曉之以理, 動之以情, 使孩子在積極的情緒狀態中不斷進步。 如何把孩子不文明的現象編成故事兒歌, 讓孩子來辨別是非, 在思考中自己尋找答案。

3、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父母的情緒、情感對孩子有巨大的感染力, 其言行舉止是孩子生活的行為準則。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 做孩子的榜樣, 使孩子受到潛 移默化的影響。

總之, 要給孩子創設一個寬鬆、文明的生活空間, 向孩子提出合理明確的文明行為要求, 並予以行為示範, 反復實踐, 不斷強化, 一旦形成, 終生受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