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在幼稚園衝突別驚訝

孩子在家裡受到千般寵愛, 到了幼稚園, 他必須去承受集體生活的壓力, 最後適應集體生活, 並享受集體生活帶來的快樂。 既然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 也是孩子頭一次遭受來自集體和他人的壓力, 那就正好把它當作磨練孩子意志、適應社會的機會。 孩子學到了處理壓力的能力, 以後一定會受益匪淺。

教孩子在衝突中磨練意志

一些孩子在幼稚園經常被同學欺負, 特別是性格相對內向的女生, 由於膽怯、惶恐乃至委屈, 回家後便向媽媽哭訴。

這種現象相當普遍, 列舉三個媽媽的解決之道。 第一個媽媽非常擔憂和生氣,

Advertisiment
護犢情深, 教孩子還擊之道:“別人打你, 你也要學會打別人, 自己要厲害, 才不會被人欺負。 ”第二個媽媽聽了女兒的哭訴, 便問女兒:“你自己想怎麼辦呢?”女兒回答:“我躲著他, 找別人玩。 ”媽媽讚賞女兒的解決辦法, 鼓勵她這樣做。 第三個媽媽很緊張, 如臨大敵, 準備找老師商討對策。

我理解第一個媽媽和第三個媽媽的心情, 但比較傾向于第二個媽媽的做法。 並不是認同她鼓勵女兒躲開調皮的同學, 而是認同她先徵詢女兒的意見, 然後再想解決辦法。

當然, 對父母而言, 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經常被同學欺負是個頭疼的問題。 孩子的委屈、害怕和擔心, 父母無法幫忙承受, 又找不到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來解決,

Advertisiment
畢竟它發生在孩子的世界裡, 父母可以介入一時, 無法長期介入。 如果你不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的身心可能遭受創傷, 哪個父母不心疼、不著急呢?因此, 下面我針對這個問題, 提供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 相信家長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之道。

首先, 父母在觀念上必須承認, 孩子進入集體中生活, 受點欺負和委屈是正常的, 甚至是必然的, 不要當成特別不公平的、不能承受的事情。 想想, 人是群居動物, 集體生活不可避免, 兩三歲的孩子進入幼稚園, 乃至以後進入學校, 跟成人進入單位是一個性質。 你進入一個單位, 難免有同僚的競爭、排擠以及磨合, 你在磨合中學會了相處之道, 這種現象你不會認為不公平吧, 這是人在社會生活中必須經歷的。

Advertisiment
孩子在家裡受到千般寵愛, 到了幼稚園, 他必須去承受集體生活的壓力, 最後適應集體, 並享受集體生活帶來的快樂。 明白了這一點, 你就會明白, 孩子受點委屈和傷害是正常的, 是小事, 不是大事, 不要太緊張, 不要杞人憂天擔心長此以往孩子可怎麼辦。 有了這個心態, 你才不會氣急敗壞, 才不會有過激的行為, 問題就好解決了。

那麼, 既然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也是孩子頭一次遭受來自集體和他人的壓力, 那就正好把它當作磨練孩子意志、讓孩子適應社會的一次機會。 有這樣的好機會, 為什麼不用呢?孩子學會了處理壓力的能力, 以後一定會受益匪淺。 俗話說, 不磕磕碰碰, 孩子怎麼會長大?這個長大指的是心智上的長大。

Advertisiment

這時候我很贊同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然後家長引導的方式。 因為孩子是當事人, 他必須勇敢地去面對困難, 想出自己認為可行的方案, 家長在此基礎上再給予判斷和引導。 你可以問孩子, 你想怎麼辦?你找到解決辦法了嗎?

孩子當然會有多種答案。 孩子的第一種答案, 也許如以上第二個例子所言, 我躲開他, 不跟他玩, 跟別的孩子玩。 既然這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解決之道, 也可以避免以後傷害的發生, 父母即便心裡十分惱火, 咽不下這口氣, 也必須尊重和鼓勵孩子的選擇。 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 躲開傷害她的人, 可以避免類似傷害的發生, 此事便得到了解決, 孩子也依靠自己的想法, 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Advertisiment

在社會中, 本來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性格投緣的人聚在一起。 孩子以後在團隊合作中便懂得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夥伴, 躲開趣味不相投的人, 這何嘗不是一種經驗?父母要明白, 解決問題沒有絕對可行的方法, 只有適合自己的方法, 孩子選擇的, 肯定是覺得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躲避的方法可能並不奏效, 畢竟在一個集體裡, 很可能這個調皮的孩子就是盯上你了, 專門欺負你。 雖然這是一種極端的現象, 也是會發生的。 這時候父母沒有必要否定躲避的方法, 可以讓孩子再想想其他方法, 這個過程也是家長陪同孩子解決問題, 鍛煉孩子能力的機會。

第三種答案, 孩子會一籌莫展, 因為恐懼已經佔據了他的身心, 他根本不知道怎麼辦。這個時候家長往往會由於心痛而暴怒,不由分說就帶著孩子去討說法。記住,這個時候更需要對孩子進行引導。因為你的孩子比選擇前兩種答案的孩子更膽怯,意志更薄弱,更需要培養他解決難題的能力。這時候你可以引導他,躲避法行不行?反抗法行不行?搬救兵法(告訴老師)行不行?告訴孩子各種可能的方法,給他信心,鼓勵他去實踐,並在心理上加以勸慰和疏導,甚至告訴他這是小事,每個孩子都會自己想辦法解決。

總之,雖然有的孩子最終也不敢實踐,但父母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努力,這一次不行,下一次再來,在鼓勵中逐漸鍛煉孩子的膽量和意志。這種心理的疏導和鼓勵,只能由父母來做,其他人做不到,老師也不可能長期幫你做。有新聞報導,日本天皇的孫子在幼稚園受到同學的傷害,不敢去上學,這個現象在普通家庭也經常出現。這是平時不注意培養孩子的意志、嬌生慣養的結果,如果父母沒有在這方面引導和鼓勵,即便貴為天皇家族,也沒有什麼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讀了這三種解決的方法,有的家長會質問:“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吧?孩子臉上被人抓出血痕,身上還受了傷,我能不疼在心裡暴跳如雷嗎?我還能夠坐得住跟孩子循循善誘嗎?父母不出面能行嗎?”

是的,父母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必須認識到,暴怒是沒有用的,將它當成仇恨事件大可不必,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要找到解決之道。

審時度勢,偶爾伸把“上帝之手”

前面我們談到引導孩子尋求解決之道,屬於“明修棧道”,父母同時還可以採用“暗渡陳倉”之法,即家長親自與幼稚園老師乃至對方家長交涉,這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處理。

如果孩子身體沒有受到明顯的傷害,只是心理上有一些小傷害,父母不妨採用前面我提到的方法,或者向幼稚園老師反映,提醒一下老師即可。

如果孩子受到明顯的傷害,父母這時候可以與老師、包括對方父母交涉,找到避免暴力環境的辦法,甚至可以向對方索取醫療賠償等,這是另外一個解決之道。因為孩子所處的環境,是由幼稚園、老師、學生和學生家長構成,問題出在哪些環節,就要在哪些環節解決。

很顯然,我的意見是,“明修棧道”和“暗渡陳倉”這兩種解決之道要區分開來,分別進行。家長與老師以及對方家長的交涉,目的是創設一個避免孩子遭受更大傷害的成長環境,而不是復仇解恨。我不希望父母一見孩子受到傷害,就不加分析,拉著孩子去討說法,替孩子出頭,這只是家長自己要出氣,對於孩子的成長無益。反倒會讓孩子只懂得哭哭啼啼回家,養成以後什麼事都找父母來解決的習慣,不但無益身心健康,將來這輩子都夠家長忙的了。

總結一下,在幼稚園裡,孩子受到的身體傷害一般不大,大人不必把事態擴大。如果是心理受到困擾和傷害,不懂得怎麼解決,父母必須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鼓勵孩子以自我解決為主,適當與老師交流配合,這樣既能讓孩子在傷害中成長,吃一塹,長一智,又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是完美的解決之道。

他根本不知道怎麼辦。這個時候家長往往會由於心痛而暴怒,不由分說就帶著孩子去討說法。記住,這個時候更需要對孩子進行引導。因為你的孩子比選擇前兩種答案的孩子更膽怯,意志更薄弱,更需要培養他解決難題的能力。這時候你可以引導他,躲避法行不行?反抗法行不行?搬救兵法(告訴老師)行不行?告訴孩子各種可能的方法,給他信心,鼓勵他去實踐,並在心理上加以勸慰和疏導,甚至告訴他這是小事,每個孩子都會自己想辦法解決。

總之,雖然有的孩子最終也不敢實踐,但父母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努力,這一次不行,下一次再來,在鼓勵中逐漸鍛煉孩子的膽量和意志。這種心理的疏導和鼓勵,只能由父母來做,其他人做不到,老師也不可能長期幫你做。有新聞報導,日本天皇的孫子在幼稚園受到同學的傷害,不敢去上學,這個現象在普通家庭也經常出現。這是平時不注意培養孩子的意志、嬌生慣養的結果,如果父母沒有在這方面引導和鼓勵,即便貴為天皇家族,也沒有什麼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讀了這三種解決的方法,有的家長會質問:“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吧?孩子臉上被人抓出血痕,身上還受了傷,我能不疼在心裡暴跳如雷嗎?我還能夠坐得住跟孩子循循善誘嗎?父母不出面能行嗎?”

是的,父母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必須認識到,暴怒是沒有用的,將它當成仇恨事件大可不必,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要找到解決之道。

審時度勢,偶爾伸把“上帝之手”

前面我們談到引導孩子尋求解決之道,屬於“明修棧道”,父母同時還可以採用“暗渡陳倉”之法,即家長親自與幼稚園老師乃至對方家長交涉,這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處理。

如果孩子身體沒有受到明顯的傷害,只是心理上有一些小傷害,父母不妨採用前面我提到的方法,或者向幼稚園老師反映,提醒一下老師即可。

如果孩子受到明顯的傷害,父母這時候可以與老師、包括對方父母交涉,找到避免暴力環境的辦法,甚至可以向對方索取醫療賠償等,這是另外一個解決之道。因為孩子所處的環境,是由幼稚園、老師、學生和學生家長構成,問題出在哪些環節,就要在哪些環節解決。

很顯然,我的意見是,“明修棧道”和“暗渡陳倉”這兩種解決之道要區分開來,分別進行。家長與老師以及對方家長的交涉,目的是創設一個避免孩子遭受更大傷害的成長環境,而不是復仇解恨。我不希望父母一見孩子受到傷害,就不加分析,拉著孩子去討說法,替孩子出頭,這只是家長自己要出氣,對於孩子的成長無益。反倒會讓孩子只懂得哭哭啼啼回家,養成以後什麼事都找父母來解決的習慣,不但無益身心健康,將來這輩子都夠家長忙的了。

總結一下,在幼稚園裡,孩子受到的身體傷害一般不大,大人不必把事態擴大。如果是心理受到困擾和傷害,不懂得怎麼解決,父母必須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鼓勵孩子以自我解決為主,適當與老師交流配合,這樣既能讓孩子在傷害中成長,吃一塹,長一智,又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環境,是完美的解決之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