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塗鴉要注意什麼_孩子塗鴉的注意事項

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塗鴉要注意什麼?寶寶開始學習塗鴉的時候, 總是會橫一筆豎一筆不成形狀, 可專家指出這時正是寶寶繪畫活動的開始, 描畫線條的活動就是最早的塗鴉階段。 那麼孩子塗鴉要注意什麼呢?

Advertisiment

小孩子總是喜歡用各種顏色去填滿他所在的空間, 不論是紙上、牆上、家居上, 亦或是他們的臉上, 他們是在用塗鴉表達自己的心情, 所以孩子天生都是會塗鴉的。 那麼, 父母對於孩子的塗鴉不要刻意指導, 要學會“聽”他的塗鴉所要表達的事物, 理解他塗鴉裡述說的內容。

塗鴉的好處

1、促進手眼協調

1歲半到2歲的寶寶, 手部小肌肉還不能控制自如, 在“亂塗亂畫”的過程中, 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 從歪歪扭扭畫出紙外的一條直線到封口的一個圓圈, 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會有大大的提升。

2、鼓勵自我表達

塗鴉也是寶寶內心世界的最真實的流露,

Advertisiment
當他們漸漸有了自我意識, 會通過畫畫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表達對身邊事物的理解和看法, 父母還可以通過塗鴉來與寶寶溝通, 以此瞭解寶寶的內心世界。

3、自娛自樂, 激發創意

塗鴉還是寶寶樂此不疲的一種遊戲。 幾乎所有的寶寶都喜歡畫畫, 他們能從隨意的線條和繽紛的顏色中獲得想像的自由和創造時的快樂。

雖然塗鴉好處多多, 父母應該積極創造條件支持寶寶塗鴉, 但如果對塗鴉的地方沒有約束, 則會傳遞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資訊:任何地方都可以隨手畫畫, 直接導致寶寶沒有制約亂塗亂畫的壞習慣, 於是本可以促進寶寶身心成長的一件好事, 變成了一個亂塗亂畫的壞習慣。

Advertisiment

正因為是聽, 所以主動權在孩子, 父母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看畫, 而要學會“聽”, 對孩子來說, 通過讓別人“聽”, 他的畫才有了意義, 讓別人“聽”, 就是他用塗鴉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探索的樂趣所在。 當然, 對不同年齡孩子的塗鴉, 是有不同的聽法的。

孩子2-3歲時, 對他的塗鴉, 要問他“這是什麼意思?”要聽他講述自己所表達的意思。

4歲以後, 則要對畫中所表現的內容進行“聽”, 如“這是在做什麼?”

在孩子6歲前, 不要教孩子系統的繪畫技能, 為孩子畫形狀, 甚至事無巨細地指點孩子使用顏料, 讓他(她)全部塗上, 帶孩子寫生等, 這樣會限制孩子手的功能、眼的功能、語言的功能、情感和意欲的功能及社會性五方面的發展。

即便是父母認為是教孩子塗鴉屬於他們理解範疇的小魚、花朵、房子、小車、小兔子、蝴蝶、燕子、蜻蜓等等,

Advertisiment
實際上它們絕不是孩子的作品。 不是任由孩子自己表達的塗鴉是畫不出孩子內心的真情實感的。

所以, 當孩子正專心于塗鴉的時候, 不要打擾他;在孩子畫完後給你看, 或他塗夠了, 暫時告一段落時, 去問問他就行了。 去“聽”孩子的塗鴉, 理解他們的感受, 這才是大人尤其是母親和教師對孩子的塗鴉應當持有的重要態度。

塗鴉是孩子自然且自由的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 所以不是用“教”, 而是用“聽”來培養。 大人很難看出好在哪裡的畫, 正是孩子真實的表現!大人要做的是傾聽孩子的塗鴉之後, 給予贊許就可以啦!千萬別把事情複雜化,

Advertisiment
反而“費力不討好”, 甚至“適得其反”的效果呢。 對於要送孩子學畫的家長, 要把老師是否讓孩子自由塗鴉, 是否能傾聽孩子並肯定孩子作為是否參加美術班的絕對標準。

教孩子塗鴉的注意事項

給兩歲左右的寶寶一支筆, 他會在任何東西的表面上起勁地亂塗亂畫, 畫得橫七豎八, 這正是繪畫活動的開始, 描畫線條的活動就是最早的塗鴉階段。

塗鴉期是寶寶自我表現的開始。 塗鴉是視覺經驗、身體、手指肌肉動作協調的一種產品, 反映寶寶當時的身心狀態, 具有促進感覺統合和人格形成的意義。

寶寶的塗鴉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 從塗鴉的水準, 可以推測出他的心智發展水準, 並據此施以相應的教育。

第一階段

亂畫或偶然的塗鴉畫(1歲-2歲或2.5歲)

寶寶的亂畫是由手和臂膀的簡單運動留下的痕跡,由一定數量的線條組成。

特點:手指緊緊地握著繪畫工具,手腕很少移動。線條的方向和長短是靠手臂的前後擺動決定的。畫線條時,畫筆很少離開紙,只有當線條畫到盡頭時才離開,這是一種無控制的塗抹,是為了滿足寶寶的動覺經驗,實際上是運動神經協調活動的一種標誌。

當你看到寶寶畫的畫面上大多是不規則的、彎彎曲曲的線條,有的甚至還畫出紙張之外,說明寶寶還不能控制肌肉的動作,不能很好地完成需要控制肌肉的工作,如吃飯、穿衣、掃地等。而你的任務就是鼓勵寶寶使用動作,隨意塗鴉,如在日常活動中加入一些穿珠、撿豆子之類的遊戲活動,促進寶寶手眼協調發展。

第二階段

受控制的塗鴉畫(2.5歲-3.5歲)

寶寶的繪畫乍看起來,沒有明顯的差異,然而仔細觀察之後,你會發現這時的塗鴉,已經受到了視覺的控制,和第一階段的塗鴉畫不同。寶寶在塗鴉時非常注意自己的筆端,有時為了看自己畫出的痕跡,鼻子都幾乎貼到紙上了。因為手腕肌肉、骨骼活動能力的增強,寶寶能畫出錯綜複雜的圖形和彎曲雜亂的圖形,腕關節比較靈活,握筆姿勢幾乎接近成人。此階段的塗鴉是重複性運動的控制,是運動和視覺行為的協調性加強的結果。

寶寶通過這一階段反復塗鴉的動作練習後,慢慢發現有些線條是可以控制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經驗,他會從這種控制感覺中獲得信心,不妨激勵他繼續探索和體會這種肌肉運動,以達到動作的協調。這個階段的寶寶除了在紙上塗塗抹抹外,沒有其他創造意圖,他很滿足於這種肌肉運動感覺和對它的熟練掌握。

此時你千萬不要急於求成,硬教給寶寶各種繪畫技巧。你要做的是給他提供繪畫時所必需材料:粗一些的鉛筆、蠟筆、紙(最好是大張的紙)、無毒的顏料等等。適當採用一些寶寶感興趣的方式引導他有控制地繪畫。例如你先畫出樹木、小草、池塘、舉著傘的小兔子等,邊和寶寶說“下雨啦!下雨啦!”,邊讓他添上七彩的雨點。在練習畫線時,你可以先畫好可愛的小雞,再讓他畫些小蟲來喂小雞。 教孩子塗鴉的注意事項第三階段 命名的塗鴉畫(3.5歲或4歲)

寶寶開始給自己畫出的符號取名字,你很難看懂,除非你像他一樣具有非常豐富的想像力,才能看出塗鴉畫中畫的是水還是飛奔的狗,寶寶開始畫命名的塗鴉畫時,並不是事先想好了題材後再畫,而是看畫好的符號像什麼,就取什麼名字。例如,線條畫得多起來了,畫面起了變化,或是想法改變了,命名也隨之起了變化。對塗鴉命名,是寶寶思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顯示出寶寶從以動覺經驗為重點向形象思維過渡,認識到了形象與外界之間存在關係。

對寶寶的塗鴉畫千萬不能以“像”或“不像”來評判。只要他能對自己的畫給出一種解釋,哪怕你聽起來十分幼稚可笑。在天真童趣的世界裡,一團亂七八糟的線條,可能都在講述某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些看來不合邏輯、不符常理的畫法,可能正是他的創意所在。

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問寶寶“你畫的是什麼?你為什麼要這樣畫?”,簡單有效的辦法是大聲描述你從畫面上看到的形象,“我看見左邊地上蹲著一條小狗……”然後等待他的反應,通常寶寶會修正或補充這些圖畫中的資訊。你還可以通過畫面上的形象與寶寶對話,“我想問這條小狗一個問題……”

如果用心去觀察和欣賞寶寶的作品,你會發現那不是簡單的一幅畫或漫無邊際的塗鴉,而是他心跡的寫照,你才能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才能調動他創造的積極性,才能使寶寶的想像空間不斷得到拓展。耐下心來,學會聆聽並接受寶寶內心的感受,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寶寶的亂畫是由手和臂膀的簡單運動留下的痕跡,由一定數量的線條組成。

特點:手指緊緊地握著繪畫工具,手腕很少移動。線條的方向和長短是靠手臂的前後擺動決定的。畫線條時,畫筆很少離開紙,只有當線條畫到盡頭時才離開,這是一種無控制的塗抹,是為了滿足寶寶的動覺經驗,實際上是運動神經協調活動的一種標誌。

當你看到寶寶畫的畫面上大多是不規則的、彎彎曲曲的線條,有的甚至還畫出紙張之外,說明寶寶還不能控制肌肉的動作,不能很好地完成需要控制肌肉的工作,如吃飯、穿衣、掃地等。而你的任務就是鼓勵寶寶使用動作,隨意塗鴉,如在日常活動中加入一些穿珠、撿豆子之類的遊戲活動,促進寶寶手眼協調發展。

第二階段

受控制的塗鴉畫(2.5歲-3.5歲)

寶寶的繪畫乍看起來,沒有明顯的差異,然而仔細觀察之後,你會發現這時的塗鴉,已經受到了視覺的控制,和第一階段的塗鴉畫不同。寶寶在塗鴉時非常注意自己的筆端,有時為了看自己畫出的痕跡,鼻子都幾乎貼到紙上了。因為手腕肌肉、骨骼活動能力的增強,寶寶能畫出錯綜複雜的圖形和彎曲雜亂的圖形,腕關節比較靈活,握筆姿勢幾乎接近成人。此階段的塗鴉是重複性運動的控制,是運動和視覺行為的協調性加強的結果。

寶寶通過這一階段反復塗鴉的動作練習後,慢慢發現有些線條是可以控制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經驗,他會從這種控制感覺中獲得信心,不妨激勵他繼續探索和體會這種肌肉運動,以達到動作的協調。這個階段的寶寶除了在紙上塗塗抹抹外,沒有其他創造意圖,他很滿足於這種肌肉運動感覺和對它的熟練掌握。

此時你千萬不要急於求成,硬教給寶寶各種繪畫技巧。你要做的是給他提供繪畫時所必需材料:粗一些的鉛筆、蠟筆、紙(最好是大張的紙)、無毒的顏料等等。適當採用一些寶寶感興趣的方式引導他有控制地繪畫。例如你先畫出樹木、小草、池塘、舉著傘的小兔子等,邊和寶寶說“下雨啦!下雨啦!”,邊讓他添上七彩的雨點。在練習畫線時,你可以先畫好可愛的小雞,再讓他畫些小蟲來喂小雞。 教孩子塗鴉的注意事項第三階段 命名的塗鴉畫(3.5歲或4歲)

寶寶開始給自己畫出的符號取名字,你很難看懂,除非你像他一樣具有非常豐富的想像力,才能看出塗鴉畫中畫的是水還是飛奔的狗,寶寶開始畫命名的塗鴉畫時,並不是事先想好了題材後再畫,而是看畫好的符號像什麼,就取什麼名字。例如,線條畫得多起來了,畫面起了變化,或是想法改變了,命名也隨之起了變化。對塗鴉命名,是寶寶思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顯示出寶寶從以動覺經驗為重點向形象思維過渡,認識到了形象與外界之間存在關係。

對寶寶的塗鴉畫千萬不能以“像”或“不像”來評判。只要他能對自己的畫給出一種解釋,哪怕你聽起來十分幼稚可笑。在天真童趣的世界裡,一團亂七八糟的線條,可能都在講述某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些看來不合邏輯、不符常理的畫法,可能正是他的創意所在。

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問寶寶“你畫的是什麼?你為什麼要這樣畫?”,簡單有效的辦法是大聲描述你從畫面上看到的形象,“我看見左邊地上蹲著一條小狗……”然後等待他的反應,通常寶寶會修正或補充這些圖畫中的資訊。你還可以通過畫面上的形象與寶寶對話,“我想問這條小狗一個問題……”

如果用心去觀察和欣賞寶寶的作品,你會發現那不是簡單的一幅畫或漫無邊際的塗鴉,而是他心跡的寫照,你才能走進他的內心世界,才能調動他創造的積極性,才能使寶寶的想像空間不斷得到拓展。耐下心來,學會聆聽並接受寶寶內心的感受,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