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多受累,生活智商高

·生活場景

場景一:公共汽車上, 一位媽媽領著五六歲的兒子去參加小提琴等級考試。 媽媽不厭其煩地叮囑他:“別緊張, 像平時練習一樣就行了。 ”快到站了, 媽媽給他圍上圍巾, 戴上帽子。 “媽媽, 鞋帶松了。 ”兒子邊說邊伸出腳, 媽媽彎下腰, 為他系好鞋帶。 車停了, 媽媽拎著大包小包和琴盒, 拉著孩子, 匆匆地下車而去。

場景二:放學時, 幼稚園門前水泄不通, 圍滿了接孩子的父母。 孩子們像一群快樂的小鳥一樣湧出幼稚園, 奔向各自的守候者。 這時, 父母們總會迎上去, 心疼地取下孩子肩頭的小書包, 或者小水瓶,

Advertisiment
拎在自己手裡。 孩子們輕鬆了, 而父母則“全副武裝”了起來。

其實, 孩子勞動觀念淡薄, 缺乏勞動技能, 完全是父母忽視勞動教育、過度保護和包辦代勞的結果, 歸根結底, 是由於父母自身對勞動存在著認識誤區。

·誤區

一、不捨得讓孩子受累

分析:許多父母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辦了下來, 這種看似無微不至的幸福生活, 背後卻暗藏憂患, 那便是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一旦某一天, 孩子要自己生活了, 他該怎麼辦?有些父母認為, 孩子現在還小, 長大後什麼都會了, 可是事實是這樣嗎, 許多教訓告訴我們, 缺乏生活技能的孩子, 對父母的依賴非常強烈, 即使將來長大成人, 也離不開別人的照顧。 當前大學裡的陪讀現象就是一種明證,

Advertisiment
另外, 前些天, 有一北大高才生因生活無法自理而退學的報導更表明了生活弱智的可怕。

二、孩子幹活, 不如自己動手

分析:孩子年齡小, 缺乏技能和經驗, 做事難免會出差錯。 這的確是事實, 但是為此就剝奪了孩子在實踐中學習生活技能的權利, 那孩子將無法學會各種生活技能, 並且他們的自信心也會受到沉重打擊, 這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對於父母來說, 首先要具備耐心, 教給孩子做事的方法, 並鼓勵他多實踐, 不要怕犯錯。

三、玩去, 媽媽要幹活

分析:成人和孩子眼中的勞動並不相同。

成人把勞動當作是一種責任、負擔;可是在孩子卻把勞動當作是一種樂趣、一種放鬆。

勞動能使孩子增長見識、鍛煉意志、增強責任心,

Advertisiment
還能培養做事有始有終和尊重他人勞動等良好品質。 所以, 孩子在課餘參加適量的勞動, 不僅不會影響學習, 還能有張有弛, 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給父母的建議

一、從自我服務開始

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幼稚園時要學會自己刷牙洗臉、吃飯穿衣、系鞋帶、收拾玩具等;入學後要學會洗自己的小衣物、收拾書包、整理自己房間等, 藉此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 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二、要求孩子做家務活

根據孩子的年齡, 教他們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3、4歲的孩子可以分筷子、端飯、拿遞小物品;5、6歲的孩子可以疊衣服、取報紙、買小東西;再大些的孩子可以學做簡單的飯菜, 讓孩子學會必要的生活技能,

Advertisiment
培養自理能力。

三、鼓勵孩子參加集體勞動

在集體勞動中, 不僅能提

高孩子的勞動技能, 更重要的是, 通過與小夥伴共同努力完成工作後, 可以讓他們學會如何與人配合協作, 增強集體觀念。

採編自: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