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天生對世界好奇,而好奇心是孩子成長的極大動力

 孩子們會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那個年齡段生理發展賦予他們的能力去探索。 嬰兒肢體能力弱, 但聽覺敏銳, 視覺到了半歲也基本完善。 每每聽到新的聲音, 看到新的東西, 孩子都會付出全部的注意力, 直到聽膩了、看膩了為止。

半歲以後, 手的抓握能力增強, 孩子就會東抓西抓。 一歲左右的孩子, 一下能站起來了, 看世界的視野突然開闊了。 能快速爬行, 蹣跚走動了, 就可以接近更多自己好奇的東西了。

把一樣東西扔出手, 它竟然往下掉, 不會往上飛, 還會發出聲音, 還會滾得很遠。 同一樣東西再扔出去,

Advertisiment
使的勁兒大些, 竟然聲音更大, 滾得更遠!不過, 要是扔個軟軟輕輕的東西, 竟然聲音變成悶悶的, 滾得也不遠!這是為什麼?

一手拿鍋, 一手拿蓋, 打開關上, 關上打開, 隨著用力不同, 聽到不同的聲音。 不管蓋上多少次, 裡面一直是空的!再拿張紙玩, 這張紙的感覺為什麼和剛才那鍋蓋不一樣?為什麼一撕就破了?再抓起床上這堆衣服玩玩, 這布的感覺為什麼和紙又不一樣?為什麼撕也撕不破?噢, 對了, 好像看到媽媽拿著叫剪刀的東西可以把它剪開, 剪刀在哪呢?

這些行動靈活、愛觀察、充滿好奇、勇於探索的小人讓家長有時覺得目不暇接, 激情澎湃, 有時又疲于應付, 心驚膽戰。 記得小時候我妹妹趁媽媽坐在那裡和別人聊天,

Advertisiment
拿把剪刀順著媽媽的衣服後襟不緊不慢地剪出了一個大口子, 招致大人的嚴厲指責。 但是, 多年的兒童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 有兩點是確定的。 一是幼兒不會故意搞破壞。 他們沒有能力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 如果不知道我們在乎什麼, 怎麼會專挑我們不喜歡的事去做?二是嬰幼兒對世界好奇並因之探索是他們學習成長的最大動力、最有效方式。

三四歲的孩子去的地方更多, 接觸的事物更豐富。 他們會一個接一個地問問題。 “為什麼我的手不拉住門, 門就自己關上了?”“為什麼螃蟹蒸熟後變成紅色了?”“為什麼松鼠要把果子埋在地下?”“為什麼小麗的媽媽不吃豬肉?”紐約的一個爸爸實在被四歲兒子的問題給問倒了, 乾脆四處給專家打電話諮詢,

Advertisiment
把兒子問題的答案整理出來, 在報紙上發表供相同境遇的家長參考!

如果孩子的探索不受限制, 問的問題得到關注和解答, 到了五六歲, 孩子就好奇心旺盛, 愛發現問題, 會找線索去解決問題, 不管是問大人, 還是自己琢磨。 到了小學, 孩子獲得的知識量就相當驚人了, 並且生活好像處處充滿了學習的機會。

我和大衛在莉莉成長的前六年最大的目標就是小心翼翼地保護她天生就有的好奇心, 並且正確引導。 目前她在上小學, 一直濃郁的好奇心讓她在生活學習各方面得心應手。

比如, 一次我和莉莉在一家餐館吃飯, 電視在報導美國一官員訪問朝鮮和韓國力圖化解朝鮮半島危機的新聞。

Advertisiment
莉莉馬上問韓國和朝鮮為什麼分了家, 離美國那麼遠為什麼美國要去管。 我的每一個解釋又引發了她更多的問題。 最後只好在餐巾紙上給她畫各國地圖, 解釋歷史文化背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