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天生都是心靈感應大師?

心靈感應, 說起來總給我們很玄妙的感覺。 但是, 只要我們留意, 就會發現很多相關的事實。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家五星級的酒店。 洗漱完畢, 豆媽將小豆放在床上靠牆的一側。 小豆立刻驚叫起來, 連滾帶爬地逃到了床的另一側。 為了盡可能離牆壁更遠些, 她甚至將小身子縮成了一團。 看到小豆這副可憐模樣, 豆媽不由心裡暗暗叫苦。 這下壞了!今晚非挑戰自己的極限不可了。

心靈感應, 說起來總給我們很玄妙的感覺。 但是, 只要我們留意, 就會發現很多相關的事實。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

Advertisiment

一家五星級的酒店。 洗漱完畢, 豆媽將小豆放在床上靠牆的一側。 小豆立刻驚叫起來, 連滾帶爬地逃到了床的另一側。 為了盡可能離牆壁更遠些, 她甚至將小身子縮成了一團。 看到小豆這副可憐模樣, 豆媽不由心裡暗暗叫苦。 這下壞了!今晚非挑戰自己的極限不可了。

豆媽從小就怕挨著牆壁睡, 尤其在家以外的地方, 更是無法忍受睡在靠牆的位置。 這跟她小時候的經歷有關。 有一次, 豆媽借住在親戚家。 關燈後沒多久, 她突然覺得腿上有什麼東西在爬。 豆媽尖叫一聲爬了起來, 趕緊打開燈查看, 結果發現床上、牆壁上居然爬著三兩條不知名的小蟲子。 看到那些長著許多腿的小蟲子, 豆媽一夜無眠。 那一晚的經歷給豆媽內心深處留下了陰影。

Advertisiment
從此, 她再也不敢挨著牆壁入睡了。 此刻, 豆媽就隱隱有些擔心, 如果睡夢中突然有小蟲子通過牆壁爬到床上來, 那可怎麼辦?理智告訴她, 這家五星級的酒店舒適、乾淨, 完全沒有那樣的可能性。 但此刻, 無論她如何說服自己, 卻怎麼也擺脫不了心裡發毛的感覺。 豆媽心想, 光自己害怕也就罷了, 這小傢伙怎麼會跟媽媽一模一樣呢?她可沒有過類似的經歷啊!這實在太令人費解了!難道連這種癖好也遺傳?豆媽確信, 在小豆面前, 她表現得很鎮定, 按說, 小豆不至於看出自己內心的恐懼而受到影響呀。 可是, 小傢伙的這種恐懼到底源自哪裡呢?

實際上, 孩子具有直指人心的本能。 我們想什麼,

Advertisiment
要什麼, 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恐懼什麼, 回避什麼……一切都在他的監控之中。 很多爸爸媽媽都還沒意識到這點。 正因為敏感地察覺到了媽媽內心的恐懼, 小豆才會有如此表現。

記得琛琛小的時候, 我也有過很多類似的體驗。 那時每逢先生出差, 一到晚上, 我就會莫名地有種恐懼感。 當然, 這樣的夜晚, 琛琛也會睡得很不踏實。 奇怪的是, 爸爸一回家, 我不恐懼了, 他立刻就睡得香了。 看來, 我自以為隱藏得很好的恐懼還是被小傢伙察覺到了。

林怡育兒會所全日班開班之後, 我們對孩子這種直指人心的本能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記得開班初期, 有位媽媽在聽過我的講座後, 毫不猶豫便將孩子送到了會所。 孩子第一天進門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媽媽鄭重地將我介紹給孩子:“這是林老師。 媽媽相信她。 你遇到困難可以找林老師。 林老師一定會幫你的。 ”媽媽對我發自內心的信賴影響了孩子, 於是, 在孩子還沒有度過分離焦慮期的那些日子裡, 只要她情緒低落, 就會第一時間來找我。 每次她告訴我想媽媽或者有別的困難的時候, 只要我協助她解決了問題, 或者抱抱她, 她的情緒很快就會穩定下來。

就以孩子入園這件事來說, 不管去一個什麼樣的幼稚園, 不管帶班的老師如何, 每個孩子進入幼稚園這個陌生環境時的反應都不相同。 一個謹慎的孩子, 不管遇見什麼樣的老師, 他都會表現得比較謹慎, 需要時間慢慢去適應。 並且, 這類孩子的爸爸媽媽或者主要撫養人通常也比較謹慎,

Advertisiment
或者他們對孩子的適應能力缺乏信心, 總擔心孩子適應困難, 內心很焦慮。 這一類型的孩子適應幼稚園的進程就會比較慢。 因為適應慢, 家長就更容易焦慮, 導致孩子也變得焦慮, 適應起來更困難。 如果家長接納孩子比較謹慎這個特點, 放鬆地面對, 孩子適應起來反而會更快些。 相反, 一個活潑開朗、很容易接納他人, 對孩子的某些“問題”不那麼在意的爸爸、媽媽, 他們的孩子通常也活潑開朗, 進入幼稚園之後很快就打開心扉, 接納老師、接納環境, 在較短的時間內便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個別的孩子甚至完全沒有分離焦慮的表現。 因此, 在《上幼稚園不用愁:寶寶第一次走向社會親子應對指南》系列叢書的父母篇, 我特別強調了一點——要幫助孩子儘快克服分離焦慮,首先爸爸媽媽自身要放鬆。爸爸媽媽放鬆了,孩子才會跟著放鬆,否則在孩子身上下再多的工夫也無濟於事。

實際上,家庭成員內心深處有一點點風吹草動,都可能使孩子的心靈受到擾動,導致他的行為與狀態發生改變。時間長了,看到班裡哪個孩子有什麼樣的反應,我們立刻就可以準確判斷出他們家發生了什麼樣的事,諸如:甲孩子的奶奶來了,媽媽正疲于應付婆媳關係;乙孩子的爸爸工作壓力大,內心有些焦躁;丙孩子的爸爸派駐某國,爸爸媽媽正在適應中……孩子就像靈敏的心靈溫度計,隨時都可以感受到環境中“心靈氣候”的變化。

從孩子的這些反應可以看出,在靈魂深處,我們與孩子往往是一體的。他們始終與我們息息相通。我們身上帶著的各種資訊都會以某種不知情的方式被孩子感應到,無形中對他施加影響。因此,我們焦慮,孩子就焦慮;我們恐懼,孩子就恐懼;我們對孩子不放心,孩子對自己就缺乏信心;我們內心充滿了怨恨,孩子就不會充滿愛心……反過來,我們快樂,孩子就快樂;我們放鬆,孩子就不緊張;我們自信,孩子就信心滿滿;我們富有耐心,孩子就不輕易急躁;我們內心滿溢著愛,孩子的內心也會充滿愛意……

孩子不僅可以敏感地察覺到家庭成員的內心,就連陌生人也不例外。

記得琛琛小的時候,我們有個鄰居,總喜歡逗孩子玩兒,並且以把孩子逗哭為樂。院裡所有的孩子,只要見到他,遠遠的就會尖叫著逃開。琛琛第一次見他便大哭著要逃離,儘管他那天是笑眯眯走過來的,看起來沒有惡意,事實上也真沒打算把琛琛逗哭。可是,孩子就是這麼敏感。

我們經常會提到誰誰有孩子緣,或沒有孩子緣,真正的原因就在這裡。一個發自內心喜歡孩子的人,不管哪個孩子見到他,都會由衷地喜歡他。即便很謹慎的孩子也會對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逐漸接納他,最終跟他很親近。我是一個特別喜歡孩子的人,一見到小孩子就兩眼放光。因此,我朋友家的那些孩子個個跟我很親近。只要到了我家,他們基本都是樂不思蜀。

相反,一個不喜歡孩子的人,孩子通常跟他也會很有距離感。當然,也可能如我那位鄰居一樣喜歡孩子,但是喜歡的方式讓孩子無法接受,孩子也會本能地拒絕他。還有一種情形是,有些人內心深處有很多負面的東西,當孩子遇見他們的時候,也會感知到那種負面的能量,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從而拒絕對方。

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孩子,試著站在他的角度去體察他的感受,就會發現,孩子都是天生的心靈感應大師,無論我們內心起了什麼樣的波瀾,小傢伙都可以敏感察覺到,並以他特別的方式反映出來。很多人都不相信孩子有這種本能,但這的確是事實。如果父母更細緻地去觀察孩子就會發現,類似的現象比比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這種本能會弱化,甚至消失。也有少數人終生都感覺強烈,這類人可能會給人“大仙”一般的感覺。如果不懂孩子有這樣一種本能,我們就很可能對孩子的一些行為作出不恰當的回應,給他帶來負面的影響。相反,如果我們利用好孩子的這個特點,就可以不著痕跡地對其施加影響,使育兒這件事變得輕鬆。

首先,我們要堅信我們的孩子是個好孩子。我們這種堅定的意念,孩子可以察覺到。孩子覺察到了,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並越來越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相反,如果我們成天把孩子的“問題”掛在嘴邊,即便一些問題他原本沒有,也會隨著我們的談論慢慢隨之出現。這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它完全符合“吸引力法則”,即你想什麼,期待什麼,堅信什麼,擔心什麼,什麼就會來臨。

其次,我們要修煉好自己這顆心。只要我們自身心靈成長了,就可以避免給孩子不好的影響。明白了我們與孩子之間存在這層關係,當發現孩子“有問題”的時候,說明就到了我們自我反省的時候了。因為,孩子的問題,根源往往在我們自己身上,比如我們的問題被孩子複製了,或者我們與孩子互動的模式有待改進等等。也可能,孩子並沒有“問題”,是我們自身不瞭解孩子有某些階段性的需求,所以才會把孩子那些正常的表現誤以為是“問題”。就算孩子出現了某些“問題”,在我們自身沒有改變、沒有成長之前,試圖去改變孩子,效果也不會明顯,甚至還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心理壓力,導致他所謂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或者某個“問題”消除了,又引發新的問題。不過,我們自身的問題往往很隱蔽,有時候我們發現不了,即便有人指出,我們也可能會本能地排斥。因此,作為爸爸媽媽,多瞭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這對我們養育好孩子是很有幫助的。

就以小豆這個案例來說,只要豆媽自身的恐懼消除了,從內心深處接受了挨著牆壁睡也很安全這樣的想法,小豆自然會察覺到媽媽的改變,從媽媽心靈深處讀到一種安全的資訊,她內心的恐懼自然也會跟著消除。相反,媽媽的問題解決不了,卻想讓小豆勇敢地接受挨著牆壁睡這件事,那一定是徒勞的。

又或者,如果小豆媽坦然承認自己害怕蟲子,而不去回避這個問題,換一種方式來引導小豆,結果也會完全不一樣。

豆媽:你為什麼不肯挨著牆壁睡呢?

小豆:我害怕。

豆媽:哦,你害怕呀!那你害怕什麼呢?

小豆:不知道。

豆媽:你知道嗎?我小時候也害怕挨著牆壁睡。我害怕有小蟲子。

小豆:會有小蟲子嗎?

豆媽:你覺得呢?

小豆:會有吧?

豆媽:那我們來找找看吧。

之後,帶著小豆各個角落搜尋一番,敲打敲打床鋪、櫃子,看看有沒有蟲子跑出來。再跟小豆繼續討論。

豆媽:要有蟲子,我們一敲打床鋪、櫃子,它們害怕了就會跑出來。我們找到小蟲子了嗎?

小豆:沒有。可是,他們要是躲著不出來呢?

豆媽:那就說明它們怕我們。我們就不需要怕他們了。

小豆:要是它們晚上悄悄跑出來咬我們呢?

豆媽:你擔心它會咬到你嗎?放心吧,媽媽會保護你的。

經過這一番討論,孩子的恐懼就會消除大半,甚至完全消除。即便消除不了,也可以得到緩解。倘若真的看見了蟲子,順便把蟲子給消滅了,孩子就會從中獲得力量。他會明白,原來蟲子比自己弱小多了,並不值得害怕。

這些年,我遇見過不少爸爸媽媽,他們讀了大量育兒類、心理學類書籍,結果反而變得很焦慮,在育兒這條路上戰戰兢兢,走得非常辛苦。他們的孩子不僅沒有因此受益,反倒因為父母過於焦慮而受到更多的負面影響。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把書讀偏了,用偏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某些事情,該重視的,我們要重視,但是如果重視過度,或者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孩子的行為,將某些行為的危害誇大,由此變焦慮了,就一定會事與願違。焦慮是養育孩子的大敵。所以,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我們不妨先放下糾結,放下焦慮,試著樂觀積極地去面對。我們的心態改變了,孩子自然會察覺到我們的變化,跟著改變。當我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不妨跟著感覺走。只要我們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因此變得更加和諧,我們和孩子的內心更加安寧、喜悅,通常就不會有錯。

當然,要放下焦慮,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往往比較難。這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轉變過程。因為人都有一些習慣性的反應,這些反應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並被固化,我們稱之為習性反應。我們很容易就陷入同樣的反應模式。避免陷入習性反應的最好方式不是強求自己改變,而是試著去察覺自己當下的感受與情緒:他這樣讓我很憤怒/很受傷/無能為力/有挫敗感……雖然這樣做不能立竿見影地從根本上解決掉我們的問題,但至少,它可以將我們的心拉回自己身上,防止我們一時衝動,做出無意識中傷害孩子的事情。並且,如果我們經常這樣自我覺察,就能更好地自我反省,最終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與行事模式,讓一切變得越來越易於掌控。

當然,要從根本上消除有害的習性反應,需要經歷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閱讀一些身心靈修養及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開展一些身心靈修養的活動,如瑜伽、靜坐、冥想等,有可能的話去參加一些相關的工作坊,對提升我們的心靈修養會有好處。

一些簡單的心理學的自我分析,也有助於我們發現問題,提升自己。比如,我們可以試著做這樣一件事:回想我們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件,記錄它們發生時自己的年齡,並分析這些事件對我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些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如果是負面的,我們是否還會在某些情景觸動下陷入當年同樣或類似的心境?我們現在對某些事情的反應模式是否與父母當年的反應模式一致,或者與我們當年面對父母時的反應模式一致?拋開當年那些不愉悅的體驗,它是否也有一些積極的意義?如果我們能找到這些負面事件帶來的積極意義,它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就會消除。這些事件帶來的負面能量就會轉化成正面能量。

以我自己為例。我父母有5個孩子,就我一個女兒。也因此,母親會更偏愛我一些。那時候,農村唯一的娛樂活動是看露天電影。小夥伴們常常是一部電影趕好幾場,翻來覆去地看,從不厭倦。如果在自己村裡放映,我還能有機會去看,要是在鄰村放映,那媽媽是絕對不准許我去的,當然這也是因為媽媽擔心我的安全。其他一些離家遠一點兒的活動,我也是不能參加的。於是,小夥伴們都開開心心結伴同行的時候,我只好獨自窩在家裡生悶氣。時間長了,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我開始胡思亂想,或者花大量的時間去觀察環境中發生的一切。比如,小螞蟻如何搬運食物,如何互相打招呼,蜘蛛如何捕食……

很多年來,我都認為母親如此管制我,是導致我內向、不善交際的根本原因,並深以為憾。成年後,我發現,每當我遇到某些事情,我總會不由自主陷入同樣的反應模式,而這些反應模式與我兒時對母親的反應模式完全一樣。意識到這些,我開始暗示自己:一切都過去了,我可以自己做主,我可以換一種新的模式生活。此後,改變悄悄發生了。

當然,在我自己成為媽媽之後,我也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對童年的經歷帶給我的影響也有了新的思考。其一,因為習慣了獨自消磨時光,我耐受寂寞的能力超強。其二,當年的胡思亂想,使我養成了愛思考的習慣。也因此,我常常會在獨自一人的時候靈光一現,腦子裡冒出很多奇怪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成就了今天的我。其三,當年觀察蜘蛛螞蟻的經歷讓我變得很專注,只要我想做的事情,就可以完全不受打擾。這使我做事情注意力更集中,也更有效率。其四,當年生過悶氣之後,我找到了自我排解的辦法,這使我變得更堅韌,並懂得在恰當的時候進行自我調整與變通。其五,在我換了一種方式看待我童年的這些經歷之後,我內心的陰影消除了,也不再那麼內向了。儘管我仍然很享受獨處的時光,沒事兒喜歡宅在家裡,但這一點兒都不影響我交到更多的朋友。

童年那些曾經帶給我負面能量的事件,都在這樣梳理的過程中轉化成正面能量,成為我養育孩子、從事早教事業、幫助自身心靈成長最佳的養分。要完成這個轉化的過程,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換一種思考方式。當我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擁有越來越多的正面能量時,孩子自然就可以從我們這裡感應到更多有益的成分。不僅如此,我們以不同視角看問題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對他未來的成長產生更多積極的影響。

最後,需要特別提到的一點是,因為孩子具有心靈感應的本能,當他進入某個環境,接觸到某些人表現得特別抗拒的時候,建議不要強求他。他之所以這樣,一定有他的理由。尊重孩子的感受很重要。

我特別強調了一點——要幫助孩子儘快克服分離焦慮,首先爸爸媽媽自身要放鬆。爸爸媽媽放鬆了,孩子才會跟著放鬆,否則在孩子身上下再多的工夫也無濟於事。

實際上,家庭成員內心深處有一點點風吹草動,都可能使孩子的心靈受到擾動,導致他的行為與狀態發生改變。時間長了,看到班裡哪個孩子有什麼樣的反應,我們立刻就可以準確判斷出他們家發生了什麼樣的事,諸如:甲孩子的奶奶來了,媽媽正疲于應付婆媳關係;乙孩子的爸爸工作壓力大,內心有些焦躁;丙孩子的爸爸派駐某國,爸爸媽媽正在適應中……孩子就像靈敏的心靈溫度計,隨時都可以感受到環境中“心靈氣候”的變化。

從孩子的這些反應可以看出,在靈魂深處,我們與孩子往往是一體的。他們始終與我們息息相通。我們身上帶著的各種資訊都會以某種不知情的方式被孩子感應到,無形中對他施加影響。因此,我們焦慮,孩子就焦慮;我們恐懼,孩子就恐懼;我們對孩子不放心,孩子對自己就缺乏信心;我們內心充滿了怨恨,孩子就不會充滿愛心……反過來,我們快樂,孩子就快樂;我們放鬆,孩子就不緊張;我們自信,孩子就信心滿滿;我們富有耐心,孩子就不輕易急躁;我們內心滿溢著愛,孩子的內心也會充滿愛意……

孩子不僅可以敏感地察覺到家庭成員的內心,就連陌生人也不例外。

記得琛琛小的時候,我們有個鄰居,總喜歡逗孩子玩兒,並且以把孩子逗哭為樂。院裡所有的孩子,只要見到他,遠遠的就會尖叫著逃開。琛琛第一次見他便大哭著要逃離,儘管他那天是笑眯眯走過來的,看起來沒有惡意,事實上也真沒打算把琛琛逗哭。可是,孩子就是這麼敏感。

我們經常會提到誰誰有孩子緣,或沒有孩子緣,真正的原因就在這裡。一個發自內心喜歡孩子的人,不管哪個孩子見到他,都會由衷地喜歡他。即便很謹慎的孩子也會對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逐漸接納他,最終跟他很親近。我是一個特別喜歡孩子的人,一見到小孩子就兩眼放光。因此,我朋友家的那些孩子個個跟我很親近。只要到了我家,他們基本都是樂不思蜀。

相反,一個不喜歡孩子的人,孩子通常跟他也會很有距離感。當然,也可能如我那位鄰居一樣喜歡孩子,但是喜歡的方式讓孩子無法接受,孩子也會本能地拒絕他。還有一種情形是,有些人內心深處有很多負面的東西,當孩子遇見他們的時候,也會感知到那種負面的能量,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從而拒絕對方。

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孩子,試著站在他的角度去體察他的感受,就會發現,孩子都是天生的心靈感應大師,無論我們內心起了什麼樣的波瀾,小傢伙都可以敏感察覺到,並以他特別的方式反映出來。很多人都不相信孩子有這種本能,但這的確是事實。如果父母更細緻地去觀察孩子就會發現,類似的現象比比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這種本能會弱化,甚至消失。也有少數人終生都感覺強烈,這類人可能會給人“大仙”一般的感覺。如果不懂孩子有這樣一種本能,我們就很可能對孩子的一些行為作出不恰當的回應,給他帶來負面的影響。相反,如果我們利用好孩子的這個特點,就可以不著痕跡地對其施加影響,使育兒這件事變得輕鬆。

首先,我們要堅信我們的孩子是個好孩子。我們這種堅定的意念,孩子可以察覺到。孩子覺察到了,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並越來越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相反,如果我們成天把孩子的“問題”掛在嘴邊,即便一些問題他原本沒有,也會隨著我們的談論慢慢隨之出現。這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它完全符合“吸引力法則”,即你想什麼,期待什麼,堅信什麼,擔心什麼,什麼就會來臨。

其次,我們要修煉好自己這顆心。只要我們自身心靈成長了,就可以避免給孩子不好的影響。明白了我們與孩子之間存在這層關係,當發現孩子“有問題”的時候,說明就到了我們自我反省的時候了。因為,孩子的問題,根源往往在我們自己身上,比如我們的問題被孩子複製了,或者我們與孩子互動的模式有待改進等等。也可能,孩子並沒有“問題”,是我們自身不瞭解孩子有某些階段性的需求,所以才會把孩子那些正常的表現誤以為是“問題”。就算孩子出現了某些“問題”,在我們自身沒有改變、沒有成長之前,試圖去改變孩子,效果也不會明顯,甚至還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心理壓力,導致他所謂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或者某個“問題”消除了,又引發新的問題。不過,我們自身的問題往往很隱蔽,有時候我們發現不了,即便有人指出,我們也可能會本能地排斥。因此,作為爸爸媽媽,多瞭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這對我們養育好孩子是很有幫助的。

就以小豆這個案例來說,只要豆媽自身的恐懼消除了,從內心深處接受了挨著牆壁睡也很安全這樣的想法,小豆自然會察覺到媽媽的改變,從媽媽心靈深處讀到一種安全的資訊,她內心的恐懼自然也會跟著消除。相反,媽媽的問題解決不了,卻想讓小豆勇敢地接受挨著牆壁睡這件事,那一定是徒勞的。

又或者,如果小豆媽坦然承認自己害怕蟲子,而不去回避這個問題,換一種方式來引導小豆,結果也會完全不一樣。

豆媽:你為什麼不肯挨著牆壁睡呢?

小豆:我害怕。

豆媽:哦,你害怕呀!那你害怕什麼呢?

小豆:不知道。

豆媽:你知道嗎?我小時候也害怕挨著牆壁睡。我害怕有小蟲子。

小豆:會有小蟲子嗎?

豆媽:你覺得呢?

小豆:會有吧?

豆媽:那我們來找找看吧。

之後,帶著小豆各個角落搜尋一番,敲打敲打床鋪、櫃子,看看有沒有蟲子跑出來。再跟小豆繼續討論。

豆媽:要有蟲子,我們一敲打床鋪、櫃子,它們害怕了就會跑出來。我們找到小蟲子了嗎?

小豆:沒有。可是,他們要是躲著不出來呢?

豆媽:那就說明它們怕我們。我們就不需要怕他們了。

小豆:要是它們晚上悄悄跑出來咬我們呢?

豆媽:你擔心它會咬到你嗎?放心吧,媽媽會保護你的。

經過這一番討論,孩子的恐懼就會消除大半,甚至完全消除。即便消除不了,也可以得到緩解。倘若真的看見了蟲子,順便把蟲子給消滅了,孩子就會從中獲得力量。他會明白,原來蟲子比自己弱小多了,並不值得害怕。

這些年,我遇見過不少爸爸媽媽,他們讀了大量育兒類、心理學類書籍,結果反而變得很焦慮,在育兒這條路上戰戰兢兢,走得非常辛苦。他們的孩子不僅沒有因此受益,反倒因為父母過於焦慮而受到更多的負面影響。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把書讀偏了,用偏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某些事情,該重視的,我們要重視,但是如果重視過度,或者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孩子的行為,將某些行為的危害誇大,由此變焦慮了,就一定會事與願違。焦慮是養育孩子的大敵。所以,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我們不妨先放下糾結,放下焦慮,試著樂觀積極地去面對。我們的心態改變了,孩子自然會察覺到我們的變化,跟著改變。當我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不妨跟著感覺走。只要我們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因此變得更加和諧,我們和孩子的內心更加安寧、喜悅,通常就不會有錯。

當然,要放下焦慮,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往往比較難。這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轉變過程。因為人都有一些習慣性的反應,這些反應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並被固化,我們稱之為習性反應。我們很容易就陷入同樣的反應模式。避免陷入習性反應的最好方式不是強求自己改變,而是試著去察覺自己當下的感受與情緒:他這樣讓我很憤怒/很受傷/無能為力/有挫敗感……雖然這樣做不能立竿見影地從根本上解決掉我們的問題,但至少,它可以將我們的心拉回自己身上,防止我們一時衝動,做出無意識中傷害孩子的事情。並且,如果我們經常這樣自我覺察,就能更好地自我反省,最終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與行事模式,讓一切變得越來越易於掌控。

當然,要從根本上消除有害的習性反應,需要經歷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閱讀一些身心靈修養及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開展一些身心靈修養的活動,如瑜伽、靜坐、冥想等,有可能的話去參加一些相關的工作坊,對提升我們的心靈修養會有好處。

一些簡單的心理學的自我分析,也有助於我們發現問題,提升自己。比如,我們可以試著做這樣一件事:回想我們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件,記錄它們發生時自己的年齡,並分析這些事件對我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些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如果是負面的,我們是否還會在某些情景觸動下陷入當年同樣或類似的心境?我們現在對某些事情的反應模式是否與父母當年的反應模式一致,或者與我們當年面對父母時的反應模式一致?拋開當年那些不愉悅的體驗,它是否也有一些積極的意義?如果我們能找到這些負面事件帶來的積極意義,它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就會消除。這些事件帶來的負面能量就會轉化成正面能量。

以我自己為例。我父母有5個孩子,就我一個女兒。也因此,母親會更偏愛我一些。那時候,農村唯一的娛樂活動是看露天電影。小夥伴們常常是一部電影趕好幾場,翻來覆去地看,從不厭倦。如果在自己村裡放映,我還能有機會去看,要是在鄰村放映,那媽媽是絕對不准許我去的,當然這也是因為媽媽擔心我的安全。其他一些離家遠一點兒的活動,我也是不能參加的。於是,小夥伴們都開開心心結伴同行的時候,我只好獨自窩在家裡生悶氣。時間長了,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我開始胡思亂想,或者花大量的時間去觀察環境中發生的一切。比如,小螞蟻如何搬運食物,如何互相打招呼,蜘蛛如何捕食……

很多年來,我都認為母親如此管制我,是導致我內向、不善交際的根本原因,並深以為憾。成年後,我發現,每當我遇到某些事情,我總會不由自主陷入同樣的反應模式,而這些反應模式與我兒時對母親的反應模式完全一樣。意識到這些,我開始暗示自己:一切都過去了,我可以自己做主,我可以換一種新的模式生活。此後,改變悄悄發生了。

當然,在我自己成為媽媽之後,我也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對童年的經歷帶給我的影響也有了新的思考。其一,因為習慣了獨自消磨時光,我耐受寂寞的能力超強。其二,當年的胡思亂想,使我養成了愛思考的習慣。也因此,我常常會在獨自一人的時候靈光一現,腦子裡冒出很多奇怪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成就了今天的我。其三,當年觀察蜘蛛螞蟻的經歷讓我變得很專注,只要我想做的事情,就可以完全不受打擾。這使我做事情注意力更集中,也更有效率。其四,當年生過悶氣之後,我找到了自我排解的辦法,這使我變得更堅韌,並懂得在恰當的時候進行自我調整與變通。其五,在我換了一種方式看待我童年的這些經歷之後,我內心的陰影消除了,也不再那麼內向了。儘管我仍然很享受獨處的時光,沒事兒喜歡宅在家裡,但這一點兒都不影響我交到更多的朋友。

童年那些曾經帶給我負面能量的事件,都在這樣梳理的過程中轉化成正面能量,成為我養育孩子、從事早教事業、幫助自身心靈成長最佳的養分。要完成這個轉化的過程,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換一種思考方式。當我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擁有越來越多的正面能量時,孩子自然就可以從我們這裡感應到更多有益的成分。不僅如此,我們以不同視角看問題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對他未來的成長產生更多積極的影響。

最後,需要特別提到的一點是,因為孩子具有心靈感應的本能,當他進入某個環境,接觸到某些人表現得特別抗拒的時候,建議不要強求他。他之所以這樣,一定有他的理由。尊重孩子的感受很重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