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太好勝 家長怎麼辦?

媽媽講述:孩子太好勝

女兒周周4歲了, 她很聰明好學, 也很懂事, 在幼稚園裡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 但是她的個性太敏感好強了, 什麼都想表現得最好。 校車來了她要第一個上;如果老師表揚了別人, 沒表揚她, 她就會記得特別牢, 非要下次爭個表揚;還有做遊戲、參加活動等等, 她都要搶在前面……雖然有好勝心很好, 可以讓孩子學會競爭, 但是往往她得不到第一時, 就會不高興, 甚至會哭鬧。

還有一點, 她的好勝心還表現在喜歡管別人的方面。 如果小朋友們一起玩, 別人怎麼玩她都要管, 人家不聽她的她就不高興。

Advertisiment
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她才好。

孩子講述:好勝有原因

好勝的性格是一把雙刃劍, 它能讓孩子積極進取, 力爭把事情做好, 也能讓孩子缺乏寬容心, 不能包容別人, 形成自我封閉、孤僻、不合群的人格。 孩子爭強好勝, 一般有兩個因素。 一個是對自己的能力過分自信, 喜歡表現自己;一個是虛榮心作祟, 喜歡追求表面上的東西。 如果是前者, 孩子喜歡展示才華沒有錯, 家長不僅要加以引導, 而且要為孩子尋找表現的舞臺, 讓孩子更加自信。 如果是後者, 家長要教育孩子, 説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不能以華而不實的東西作為追求的目標。

1、“我”對自己的價值感認識不夠。

孩子無法認可自己, 源自于父母對他的認同不夠,

Advertisiment
他認為只有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才能證明自己是好的是優秀的, 也就是想從在別人身上作出對比來體現自己的好與優秀, 從而來獲得父母或別人更多的認同。 這取決於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否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愛、是否適合孩子真正心智成熟悉的愛, 無論孩子如何, 包括孩子通過不斷的“犯錯”, 父母一致的認可“孩子本身很好, 不好的是行為”, 孩子就會把自己不好的行為與他的本人區分開來, 當把兩者混為一談時, 孩子就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 不夠可愛, 要不為什麼自己做錯了事會遭到父母的挑剔、指責或者批評呢?從側面來說也是父母不懂得如何的愛才是適合孩子成長的愛而導致的。

2、“我”自信心不足。

不能自主選擇自己的興趣,

Advertisiment
總在成人的意願下成長, 無法按照自己內在的成長機制來成長時, 孩子無法形成自己對自己的信心, 也就無法形成一個有自我的孩子。

3、“我”的挫折容忍度低。

孩子一直在呵護中長大, 沒有機會過多去體驗與感受挫折帶給自己的心理調適, 或者說孩子關注到得“第一”是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同、表揚甚至獎勵, 也可能由於平常家裡人過多在這方面的薰陶或重點化了的原因。 過多的獎勵、過多的保護也會使孩子過度認為自己完美無缺, 日後將無法面對任何的瑕疵, 過度保護使孩子沒有面對挫折的機會, 一旦不如意, 則有調適的困難。

4、“我”受父母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 雖然你現在不爭強好勝了,

Advertisiment
但小時候的一些行為習慣是可以形成你今天的潛在意識, 父母之間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會常常透露在言行舉止上時而自己毫不覺察, 孩子自然吸收了。

5、父母把“我”和別人比較。

父母總愛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 “我們要向好的孩子學習”“我們要做一個好孩子”等的暗示與比較, 反復的提醒, 這些會導致孩子把過多的注意力關注到這裡來, 認為:好的孩子是受到父母歡迎的, 這樣的孩子才會得到父母的關注。

6、父母對“我”過高的期望。

父母過高地期望常夾帶著對孩子的壓力, 孩子為了取悅家人, 而去面對自己能力所不及的要求, 也擔心自己做不到會讓父母失望, 而不願意面對這樣的失敗, 所以孩子會表現出比較好勝。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