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觀點:別讓孩子閑著
曾經有篇文章談到,
現在年輕人有個共同缺點,
就是精神氣質上的依賴性,
其癥結在於他們從孩提時代起,
方方面面一直受到家長照顧,
並將之視為理所當然,
成人後也很難從中擺脫出來。
乍讀起來好象有點危言聳聽,
但在我們的採訪中,
這樣的個案卻歷歷在目。
無論是富裕或不富裕的家庭,
那些愛子心切的家長,
往往是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的締造者。
家長是生活老手,
處理事務效率高。
處理一件事情時,
往往是孩子還沒注意到,
他們已經注意到了,
孩子還沒做,
他們已搶先做完了。
Advertisiment
然而, 依賴又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階段。 為人父母, 如果孩子對您一點都不依賴, 您又會作何感想?所以, 在某種程度上, 家長對孩子也有一種情感上的依賴, 那是對孩子依賴自己的一種期待, 一種與孩子血肉相連的情結的宣洩。 問題的關鍵是, 家長如何掌握孩子依賴和自立的尺度。 比如2歲前的孩子, 一方面他想獨立自主, 不願家長對他的行動加以干預, 一方面又特別依賴, 需要家長的撫愛和關注。 這個時期,
Advertisiment
孩子依賴性的產生應該還有很多其他因素, 下面的個案只是以我們採訪的事例來直觀分類。 無論這裡面有沒有您和孩子的身影, 我們都應該明白:孩子自信心強, 往往就能成為個性獨立自主的人。
案例1功能退化型依賴的愛愛(女, 5歲半)
李鳳儀(幼稚園老師):愛愛家庭經濟條件很好, 她是一直由小保姆帶大的。 這孩子最令人頭疼的是咀嚼能力不好, 愛吃流質食物。 入園時每天帶著沖好的奶粉、粥、湯、糊等食物, 而且還要老師喂。 雖然她父母知道這樣不好, 但又擔心她營養不良, 完全把改造孩子的希望寄託在老師身上了。
Advertisiment
記者:孩子現在已經讀大班了, 情況還會這樣嗎?
李鳳儀:經過調整, 孩子現在也能吃幼稚園的米飯了, 但是否吃還要看當天菜式是否合口味, 而且吃得相當慢, 對一些較硬的如瓜果等食物, 只會用門牙啃咬而不懂得咀嚼。
記者:孩子在生活和其他方面依賴性強嗎?
李鳳儀:據她媽媽反映, 她在家很少動手, 比如她喜歡喝的奶, 若是放在她面前, 她會自己拿來喝, 如果稍微放遠一些, 媽媽和保姆又都不在, 她乾脆就不喝了。 這種懶散也表現在愛愛的學習上, 她幾乎不願意動腦想問題。 比如上算術課, 她一見到題目, 連想都不想, 就馬上說不懂, 讓我告訴她答案。
記者:愛愛在家裡對什麼人最依賴?
李鳳儀:孩子對小保姆最依賴,
Advertisiment
記者:在生活和學習上依賴性這麼強, 她的學習態度會好嗎?
李鳳儀:愛愛在不用動手、動腦的遊戲活動中依賴性較弱, 但動作反應很慢。 她的表現欲較弱, 對於自己唱得好的歌願意進行表演, 但也要老師不斷地鼓動才行。
記者:依賴性強的孩子都愛發脾氣, 愛愛經常發脾氣嗎?
李鳳儀:在家比較多, 多是對媽媽和保姆討價還價和撒嬌。 比如每天早上她都賴在床上, 必須要聽到動畫片的音樂才起床, 刷牙和洗臉都是媽媽或保姆代勞的。
王曉春分析:
愛愛是功能退化型依賴。 愛愛的家長嚴重缺乏教育知識, 沒意識到這是典型的溺愛。
Advertisiment
”的,
學校不是“享福”的地方,
該怎麼要求還會怎麼要求。
於是這孩子就會受到極大的挫折,
最大的可能是她會拒絕上學,
退回家中去繼續“享福”,
這就離“廢物”不遠了。
王曉春建議
1.急需教育家長,
讓他們清醒過來,
明白自己這樣做是在害孩子,
要及時地懸崖勒馬。
2.辭退小保姆,
或者換一個保姆,
對新保姆講清楚,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
保姆不可以代勞。
原來的保姆被孩子支使、欺負慣了,
不換改變不了孩子的生活方式。
3.家長控制自己的感情,
配合幼稚園,逐漸讓孩子學會幹自己該幹的事情(包括吃飯)。如果家長不變,孩子在幼稚園取得的進步就會被家長的溺愛抵消。
案例2情感依賴型的小葉(女,5歲半)
李鳳儀(幼稚園老師):小葉的家長是做服裝生意的,文化水準不高,家庭經濟條件很好,家裡有一位殘疾的14歲哥哥,因而父母對她非常寵愛,把她當成是家裡的希望。但父母生意忙,又要照顧哥哥,所以只好把她寄養在一位大學教授家,吃住全由教授負責,直到上幼稚園前才回家裡住。由於孩子上幼稚園不斷哭鬧,她的家長只能把她在全托和日托班中轉來轉去。
記者:孩子哭鬧後會集中精神上課嗎?
李鳳儀:很難。孩子上課時依然心神不安,眼睛不停地看著窗外,說要等爸爸媽媽來接自己。有些孩子欺負她,她一般不敢吭聲,只是表情很委屈,很痛苦。這種情況讓家長很擔心她得憂鬱症。
記者:聽起來她只是情感依賴強些,她的生活能力怎麼樣?
李鳳儀:可能她獨立生活的時間長,所以生活上依賴性並不強,生活基本能自理,而且很懂事。例如,媽媽讓她用“利是”錢買玩具,她不買,說要留給哥哥;媽媽給她買的零食,她也會留給哥哥。總體來說,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性強些,在幼稚園,小葉非常依賴她哭鬧時安慰她的那位老師。
記者:她什麼時候自主性最強?
李鳳儀:她開心的時候自主性最強。她心情好的時候很活潑,會跟小朋友說很多話,告訴老師或小朋友她媽媽買了什麼玩具給她,帶她去了什麼地方等等,在這個時候她也很喜歡幫助別人,比如幫小朋友扣扣子等,會幹得很出色。而且她的表現欲很強,尤其喜歡表演跳舞。
記者:她父母知道她的優點嗎?
李鳳儀:這孩子實質上挺講道理的,只是情感上過於依賴父母了。經過我和她家長的溝通,他們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王曉春分析
小葉的依賴像是情感型的依賴。這可能是從小把她寄養在別人家,得不到父母關愛造成的,也可能孩子天生個性就如此。我感覺這孩子的問題不大,過一段時間,情況可能就會好起來。
王曉春建議
1.現在這種情況,家長有三個選擇:日托;全托;繼續送她到教授家寄養,在那裡上幼稚園。選中一個之後,不要變來變去,要堅持。孩子看到哭鬧也沒用,就會逐漸平靜下來。
2.家長首先要鎮靜和堅定,如果家長慌了,孩子就鬧得更厲害。家長送孩子上幼稚園後,最好轉身就走,不要弄得生離死別似的,否則更會刺激孩子哭鬧。
3.無論採用哪種辦法,家長都要抽時間和她做遊戲,講故事,聊聊天,要特別注意撫摸和擁抱孩子,這對穩定她的情緒作用非常大。
4.建議幼稚園老師多給這孩子一點出風頭的機會,安排小朋友主動拉她玩,以轉移她想爸爸媽媽的注意力。
案例3專人依賴型的寶寶(男,3歲)
李安琪(親子俱樂部老師):孩子父親從事證券交易工作,媽媽是會計師。孩子目前由外婆專職帶,由於孩子體質較弱,外婆對他的保護有些過度,媽媽則主張多讓孩子進行鍛煉,雙方在教育觀念上有矛盾。但由於父母都忙,所以帶孩子還是以外婆為主。
記者:隔代教育免不了孩子受寵,助長他的依賴性,他的依賴性表現在哪裡?
李安琪: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
上寶寶都很依賴外婆。他已經3歲了,跑得很快,但平時外婆大多是抱著他,不讓他自己走路。學習上他也同樣依賴外婆,比如玩撥珠遊戲,他不肯自己撥,而是抓著外婆的手撥;玩跳躍遊戲,他不願跳,反而要求外婆跳。他還很愛對外婆發脾氣,稍有不順心就哭。
記者:孩子有沒有不拉著外婆一起從事的活動?
李安琪:他的表現欲比較強,數學概念很好,對唱歌和跳舞也很有興趣,願意主動進行表演。
記者:對於孩子這種狀況,您作為早教機構的老師,有沒有對他採取過干預措施呢?
李安琪:孩子還有個毛病就是睡眠不好,喜歡白天睡,晚上逛街。有時晚上12點仍讓父母開著車到街上兜風。後來我們與家長一起採取了干預措施:白天儘量讓豐富多彩的活動引起他的注意,讓他晚上正常睡覺。現在孩子正在慢慢轉變。
王曉春分析
所謂“專人型依賴”是指孩子專門欺負和依賴最疼愛自己的人,一看見這個人,毛病就全來了,自己什麼事都不會幹了。這種孩子的毛病主要是被家長寵的。像這個寶寶的毛病,肯定就是外婆寵的。隔輩人帶孩子比較容易發生這種情況。
在“專人型依賴”的人際關係中,實際上大人對孩子的情感依賴比孩子對大人的依賴有過之無不及。這種家長,你不讓他溺愛孩子,他比孩子還難受。你跟他說道理,他明白,可是一見到孩子,他的理智就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是氾濫的情感了。
王曉春建議
1.最好把寶寶和外婆分開,不要讓外婆帶孩子了。這可能很困難,孩子不幹,外婆更不幹,但是恐怕這一步是躲不開的,因為別的辦法解決不了問題。
2.孩子母親最好想辦法自己帶孩子,和老師配合。如此,這孩子的問題不難解決。
3.對這個孩子的教育,幼稚園能起很大作用,如果孩子喜歡幼稚園的生活,在那裡能更多地表現自我,他對家長的依賴就會減輕。
案例4自卑型依賴的中中(男,7歲)
洪老師(心理訓練機構老師):中中的家長文化程度較低,爸爸是工人,媽媽是服務員。由於媽媽得了產後風,所以一直由奶奶帶大。從訓練那天起,我們就感覺到孩子的心理不安全感很重,訓練僅僅是一個小時,但只要見不到媽媽,他就哭。默默地飲泣,一句話不說,讓人感到不安。
記者: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這麼大的心理壓力?
洪老師:家長說,其實家裡並沒有對他施加什麼壓力,不知他為何會這樣,令他們很頭疼。中中語言表達能力不太好,學習成績較差。自理能力也很差,到現在還不會系鞋帶。白天一個人不敢在家,需要人陪伴。這樣一來,家長就不敢讓他和別的孩子交往,怕他和別人發生衝撞,會被人欺負。
記者:中中已經讀一年級了,他依賴老師嗎?
洪老師:孩子對媽媽是最依賴的,只要看到媽媽在視線之內就會很安定地做任何事情。但我覺得他同時也很依賴老師。有一次在訓練時,他突然哭起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曾說過,如果他做得好會給他獎勵,當時我表揚他做得不錯,卻忘了給他獎勵,所以他就哭了。我連忙向他道歉,並補給他獎勵,他很開心。我感覺這孩子對別人的評價很敏感。
記者:中中表現最好的是什麼?
洪老師:如果他媽媽在看他訓練,他會表現得很好,也會和陌生的小朋友玩得很默契,但他基本上沒有表現欲,在很多事情上都顯得很自卑。不會對人發脾氣,只是自己默默地承受。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晚上的睡眠狀況非常不好。
王曉春分析
中中的依賴是自卑型依賴。從小的過度保護和封閉型管理使他十分膽怯。我估計他還會有語言障礙,這與奶奶的語言素養可能有關。奶奶如果只和孩子說一些“老太太語言”,或者很少和他交談,那他說話肯定上不得檯面,只好退縮。我還懷疑孩子爸爸或者媽媽對他有忽視或貶低的做法,只有疼愛,缺少鼓勵。總之,這是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孩子。
王
曉春建議
1.老師應詳細瞭解中中的家庭教育情況。中中的家庭教育一定有些失誤是家長自己不曾覺察或者有意避開的—比如他們夫妻關係如何就值得研究。經驗告訴我們,夫妻關係不和諧,孩子就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2.教師應爭取為孩子做“主心骨”。要多表揚他,像媽媽一樣對待他。如果他有一天變得看見老師就有安全感,局面就是另外的樣子了。
專家小結:家長,您的熱情要降溫
孩子依賴性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從以上的例子可以基本確定,孩子的依賴是有關成年人(家長、保姆)“越位”造成的。也就是說,大人過分熱心,做了很多本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致使孩子習慣于支使別人而不習慣自己做事、想事,久而久之,喪失了想、做事的能力。
大人為什麼會過分熱心呢?主要是不理智,以為包辦一切就是愛,以為孩子什麼都不行,不如自己動手爽快,這種家長只有養育觀念沒有教育觀念,時間長了,孩子的依賴性就會愈演愈厲。
解決問題的辦法可以這樣入手:
1.首先是轉變家長觀念,頭腦清醒了,“越位”的舉動就會減少。有的家長(特別是隔輩人)轉變觀念非常困難,或者明白了做不到,那就要考慮“隔離”,讓孩子離開他最愛支使的那個人。
2.給孩子“講道理”是沒有什麼用處的,要的是行動。對一些依賴程度較深、性格內向的孩子,糾正時應該有梯度,否則容易造成傷害。
3.幼稚園和學校老師能起很大作用,家長要注意與老師配合
案例2情感依賴型的小葉(女,5歲半)
李鳳儀(幼稚園老師):小葉的家長是做服裝生意的,文化水準不高,家庭經濟條件很好,家裡有一位殘疾的14歲哥哥,因而父母對她非常寵愛,把她當成是家裡的希望。但父母生意忙,又要照顧哥哥,所以只好把她寄養在一位大學教授家,吃住全由教授負責,直到上幼稚園前才回家裡住。由於孩子上幼稚園不斷哭鬧,她的家長只能把她在全托和日托班中轉來轉去。
記者:孩子哭鬧後會集中精神上課嗎?
李鳳儀:很難。孩子上課時依然心神不安,眼睛不停地看著窗外,說要等爸爸媽媽來接自己。有些孩子欺負她,她一般不敢吭聲,只是表情很委屈,很痛苦。這種情況讓家長很擔心她得憂鬱症。
記者:聽起來她只是情感依賴強些,她的生活能力怎麼樣?
李鳳儀:可能她獨立生活的時間長,所以生活上依賴性並不強,生活基本能自理,而且很懂事。例如,媽媽讓她用“利是”錢買玩具,她不買,說要留給哥哥;媽媽給她買的零食,她也會留給哥哥。總體來說,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性強些,在幼稚園,小葉非常依賴她哭鬧時安慰她的那位老師。
記者:她什麼時候自主性最強?
李鳳儀:她開心的時候自主性最強。她心情好的時候很活潑,會跟小朋友說很多話,告訴老師或小朋友她媽媽買了什麼玩具給她,帶她去了什麼地方等等,在這個時候她也很喜歡幫助別人,比如幫小朋友扣扣子等,會幹得很出色。而且她的表現欲很強,尤其喜歡表演跳舞。
記者:她父母知道她的優點嗎?
李鳳儀:這孩子實質上挺講道理的,只是情感上過於依賴父母了。經過我和她家長的溝通,他們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王曉春分析
小葉的依賴像是情感型的依賴。這可能是從小把她寄養在別人家,得不到父母關愛造成的,也可能孩子天生個性就如此。我感覺這孩子的問題不大,過一段時間,情況可能就會好起來。
王曉春建議
1.現在這種情況,家長有三個選擇:日托;全托;繼續送她到教授家寄養,在那裡上幼稚園。選中一個之後,不要變來變去,要堅持。孩子看到哭鬧也沒用,就會逐漸平靜下來。
2.家長首先要鎮靜和堅定,如果家長慌了,孩子就鬧得更厲害。家長送孩子上幼稚園後,最好轉身就走,不要弄得生離死別似的,否則更會刺激孩子哭鬧。
3.無論採用哪種辦法,家長都要抽時間和她做遊戲,講故事,聊聊天,要特別注意撫摸和擁抱孩子,這對穩定她的情緒作用非常大。
4.建議幼稚園老師多給這孩子一點出風頭的機會,安排小朋友主動拉她玩,以轉移她想爸爸媽媽的注意力。
案例3專人依賴型的寶寶(男,3歲)
李安琪(親子俱樂部老師):孩子父親從事證券交易工作,媽媽是會計師。孩子目前由外婆專職帶,由於孩子體質較弱,外婆對他的保護有些過度,媽媽則主張多讓孩子進行鍛煉,雙方在教育觀念上有矛盾。但由於父母都忙,所以帶孩子還是以外婆為主。
記者:隔代教育免不了孩子受寵,助長他的依賴性,他的依賴性表現在哪裡?
李安琪: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
上寶寶都很依賴外婆。他已經3歲了,跑得很快,但平時外婆大多是抱著他,不讓他自己走路。學習上他也同樣依賴外婆,比如玩撥珠遊戲,他不肯自己撥,而是抓著外婆的手撥;玩跳躍遊戲,他不願跳,反而要求外婆跳。他還很愛對外婆發脾氣,稍有不順心就哭。
記者:孩子有沒有不拉著外婆一起從事的活動?
李安琪:他的表現欲比較強,數學概念很好,對唱歌和跳舞也很有興趣,願意主動進行表演。
記者:對於孩子這種狀況,您作為早教機構的老師,有沒有對他採取過干預措施呢?
李安琪:孩子還有個毛病就是睡眠不好,喜歡白天睡,晚上逛街。有時晚上12點仍讓父母開著車到街上兜風。後來我們與家長一起採取了干預措施:白天儘量讓豐富多彩的活動引起他的注意,讓他晚上正常睡覺。現在孩子正在慢慢轉變。
王曉春分析
所謂“專人型依賴”是指孩子專門欺負和依賴最疼愛自己的人,一看見這個人,毛病就全來了,自己什麼事都不會幹了。這種孩子的毛病主要是被家長寵的。像這個寶寶的毛病,肯定就是外婆寵的。隔輩人帶孩子比較容易發生這種情況。
在“專人型依賴”的人際關係中,實際上大人對孩子的情感依賴比孩子對大人的依賴有過之無不及。這種家長,你不讓他溺愛孩子,他比孩子還難受。你跟他說道理,他明白,可是一見到孩子,他的理智就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是氾濫的情感了。
王曉春建議
1.最好把寶寶和外婆分開,不要讓外婆帶孩子了。這可能很困難,孩子不幹,外婆更不幹,但是恐怕這一步是躲不開的,因為別的辦法解決不了問題。
2.孩子母親最好想辦法自己帶孩子,和老師配合。如此,這孩子的問題不難解決。
3.對這個孩子的教育,幼稚園能起很大作用,如果孩子喜歡幼稚園的生活,在那裡能更多地表現自我,他對家長的依賴就會減輕。
案例4自卑型依賴的中中(男,7歲)
洪老師(心理訓練機構老師):中中的家長文化程度較低,爸爸是工人,媽媽是服務員。由於媽媽得了產後風,所以一直由奶奶帶大。從訓練那天起,我們就感覺到孩子的心理不安全感很重,訓練僅僅是一個小時,但只要見不到媽媽,他就哭。默默地飲泣,一句話不說,讓人感到不安。
記者: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這麼大的心理壓力?
洪老師:家長說,其實家裡並沒有對他施加什麼壓力,不知他為何會這樣,令他們很頭疼。中中語言表達能力不太好,學習成績較差。自理能力也很差,到現在還不會系鞋帶。白天一個人不敢在家,需要人陪伴。這樣一來,家長就不敢讓他和別的孩子交往,怕他和別人發生衝撞,會被人欺負。
記者:中中已經讀一年級了,他依賴老師嗎?
洪老師:孩子對媽媽是最依賴的,只要看到媽媽在視線之內就會很安定地做任何事情。但我覺得他同時也很依賴老師。有一次在訓練時,他突然哭起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曾說過,如果他做得好會給他獎勵,當時我表揚他做得不錯,卻忘了給他獎勵,所以他就哭了。我連忙向他道歉,並補給他獎勵,他很開心。我感覺這孩子對別人的評價很敏感。
記者:中中表現最好的是什麼?
洪老師:如果他媽媽在看他訓練,他會表現得很好,也會和陌生的小朋友玩得很默契,但他基本上沒有表現欲,在很多事情上都顯得很自卑。不會對人發脾氣,只是自己默默地承受。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晚上的睡眠狀況非常不好。
王曉春分析
中中的依賴是自卑型依賴。從小的過度保護和封閉型管理使他十分膽怯。我估計他還會有語言障礙,這與奶奶的語言素養可能有關。奶奶如果只和孩子說一些“老太太語言”,或者很少和他交談,那他說話肯定上不得檯面,只好退縮。我還懷疑孩子爸爸或者媽媽對他有忽視或貶低的做法,只有疼愛,缺少鼓勵。總之,這是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孩子。
王
曉春建議
1.老師應詳細瞭解中中的家庭教育情況。中中的家庭教育一定有些失誤是家長自己不曾覺察或者有意避開的—比如他們夫妻關係如何就值得研究。經驗告訴我們,夫妻關係不和諧,孩子就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2.教師應爭取為孩子做“主心骨”。要多表揚他,像媽媽一樣對待他。如果他有一天變得看見老師就有安全感,局面就是另外的樣子了。
專家小結:家長,您的熱情要降溫
孩子依賴性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從以上的例子可以基本確定,孩子的依賴是有關成年人(家長、保姆)“越位”造成的。也就是說,大人過分熱心,做了很多本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致使孩子習慣于支使別人而不習慣自己做事、想事,久而久之,喪失了想、做事的能力。
大人為什麼會過分熱心呢?主要是不理智,以為包辦一切就是愛,以為孩子什麼都不行,不如自己動手爽快,這種家長只有養育觀念沒有教育觀念,時間長了,孩子的依賴性就會愈演愈厲。
解決問題的辦法可以這樣入手:
1.首先是轉變家長觀念,頭腦清醒了,“越位”的舉動就會減少。有的家長(特別是隔輩人)轉變觀念非常困難,或者明白了做不到,那就要考慮“隔離”,讓孩子離開他最愛支使的那個人。
2.給孩子“講道理”是沒有什麼用處的,要的是行動。對一些依賴程度較深、性格內向的孩子,糾正時應該有梯度,否則容易造成傷害。
3.幼稚園和學校老師能起很大作用,家長要注意與老師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