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嫉妒別人時該批評嗎?

有一次, 一位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他帶兒子到同事家玩, 到了以後, 兒子就和同事家的小弟弟到院子裡玩皮球, 回來時, 這位朋友批評兒子說:“你身上怎麼那麼髒?你看弟弟的衣服乾淨多了。 ”兒子很不高興地“哦”了一聲。 同事給他們每人一根巧克力冰淇淋, 結果這位朋友發現, 自己的兒子吃完後, 趁那家的小弟弟不注意, 悄悄用沾著巧克力的手在他身上摸了幾下。

吃完飯後, 小弟弟拿出一本故事書, 卻掉在了地上, 朋友兒子不但沒有幫他撿起來, 反而裝作沒看到, 走過時在上面踩了一腳。 書被踩髒了,

Advertisiment
小弟弟哭起來。

這位元朋友對兒子的狀態很擔心, 不知是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很簡單, 這是孩子的嫉妒心在作祟。

嫉妒心經常會和好勝心糾結在一起。 不過, 好勝心是要求進步、不落人後的一種心理, 人人都有好勝心, 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嫉妒心不是單純的好勝心, 嫉妒是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 從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惱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情緒狀態, 常與羡慕、競爭等心理混在一起, 就是人們經常說的“羡慕嫉妒恨”。

古埃及有這麼一則寓言。

小鳥兒問:“爸爸, 人幸福嗎?”

鳥爸爸答:“沒咱們幸福。 ”

小鳥兒問:“為什麼?”

鳥爸爸答:“因為人心裡紮了根刺, 這根刺無時不在折磨著他們。 ”

小鳥兒問:“這刺叫什麼?”

鳥爸爸答:“叫嫉妒。

Advertisiment

在三國時, 孫劉聯盟打了一場赤壁之戰, 周瑜和諸葛亮聯手抗曹, 但是在整個合作過程中, 周瑜嫉妒諸葛亮, 時刻都想幹掉這位“神得近乎妖”的軍師。 後來周瑜屢次輸給諸葛亮, 羞憤成疾, 在臨終時大呼“既生瑜, 何生亮!”。 後來, 人們便把相互嫉妒的心理現象稱為“瑜亮情節”。

其實, 嫉妒也分不同的種類。 荷蘭蒂爾堡大學的心理學家尼爾斯。 范德溫(Neilsvan de Ven)、馬塞爾。 澤蘭伯格(Marcel Zeelenberg)和瑞克。 皮特斯(Rik Pieters)對嫉妒問題進行研究, 發現嫉妒可分為兩種:善意的和惡意的。

善意的嫉妒就好像你聽說納爾遜。 曼德拉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然後決定向他學習, 改善自己的品性;而惡意的嫉妒, 差不多就像你去參加同學聚會, 然後發現你高中時不屑一顧的那個小屁孩現在是個老闆,

Advertisiment
收入是你的100倍, 你恨不能讓他傾家蕩產。

人們知道惡意嫉妒是不被社會所接受的負面情緒, 一般不會直接表露出來, 但可能與其它情緒混合在一起。 它顯露出來的行為是挑剔或散佈不良言論。 嚴重者可能還出現人身攻擊、誣陷、誹謗, 使被嫉妒者感到壓力或痛苦, 而嫉妒者則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滿足。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斯坦貝格的研究, 嫉妒感可能最早出現在學步前的嬰兒期。 長大到學齡前的五六歲時, 嫉妒會更頻繁地升上心頭。 至於上學以後, 由於和小朋友進行多種“比較”的機會驟然增多, 他們可能會遭到更多的嫉妒的折磨, 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 漸漸學會“掩飾”自己的嫉妒感。 不過, 絕大多數10歲以下的孩子,

Advertisiment
仍會表現出較明顯的嫉妒情緒。

針對孩子的嫉妒心理, 斯坦貝格建議, 當孩子顯露出其“醜陋”的一面時, 不必嚴加批評指責, 更不能冷嘲熱諷, 因為這只能使他更多地喪失自我, 更嚴重地陷於嫉妒中難以自拔。

孩子的嫉妒往往是無意識的, 還沒有形成穩固的習慣, 它是孩子想勝過別人但又不知道怎樣採取正確方法的結果, 家長要善於理解孩子這一心理特點, 與孩子平靜地交流, 詢問引起他嫉妒的“背景”, 引導他理清自己的想法並觀察到自己的情緒。

傾聽的時候, 不妨把孩子抱在懷中。 他也許會描繪說, 他正體驗著強烈的不快甚至憤怒, 而這種敵對情緒的起因僅是由於他的一位弟弟剛剛因為沒弄髒衣服而得到表揚。

Advertisiment
這時你不要說:“其實你比他更乖更聰明”, 這在多數情況下不僅於事無補, 而且還可能誘發他的攀比欲。

其實, 孩子妒火中燒的時候, 最需要的是向親人將自己的不安和煩躁和盤托出, 希望有人能傾聽他的訴說, 並理解他、體諒他。 你不必加以評論, 可以輕鬆地說:“呀!我還以為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哩!”你的輕鬆和微笑可以有效地使孩子控制住自己的嫉妒心, 緩和他強烈的情緒。

或許, 孩子時不時冒出的嫉妒心很難被撲滅。 但正如上文所講, 你可以把惡意的嫉妒轉化為善意的嫉妒, 轉化為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當孩子意識到錯誤並加以改正後, 自然也就不會因弄髒衣服而引發一系列不愉快了。 這個辦法, 是釜底抽薪的策略。

除了上面幾點,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有研究指出,生活在充滿嫉妒心的家庭裡的孩子,嫉妒心也往往比較強。作為父母,切不可在同事加薪或者升職時,出於嫉妒而在家裡對他們冷嘲熱諷甚或惡語中傷。這些看在孩子眼裡,就是一個壞榜樣。連古人批評這種作法是“聞人善,輒疑之;聞不善,輒信之,此滿腹殺機也!”

特別是當孩子說同學獲得什麼獎勵、取得什麼成績,家長不要立即批評自己的孩子不聰明不努力,也不要吹毛求疵地找出那個同學的不足來平衡孩子心理,而是要先鼓勵孩子接納和欣賞別人,並用某種方式為別人喝彩、祝福。教孩子能“聞人之善”進而“成人之美”,是使其融入社會的一個重要方法。

是釜底抽薪的策略。

除了上面幾點,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有研究指出,生活在充滿嫉妒心的家庭裡的孩子,嫉妒心也往往比較強。作為父母,切不可在同事加薪或者升職時,出於嫉妒而在家裡對他們冷嘲熱諷甚或惡語中傷。這些看在孩子眼裡,就是一個壞榜樣。連古人批評這種作法是“聞人善,輒疑之;聞不善,輒信之,此滿腹殺機也!”

特別是當孩子說同學獲得什麼獎勵、取得什麼成績,家長不要立即批評自己的孩子不聰明不努力,也不要吹毛求疵地找出那個同學的不足來平衡孩子心理,而是要先鼓勵孩子接納和欣賞別人,並用某種方式為別人喝彩、祝福。教孩子能“聞人之善”進而“成人之美”,是使其融入社會的一個重要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