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寵不得 寵兒易得“紅眼病”

媽媽帶2歲的果果到廣場去玩, 果果高興地玩起了水槍。 過了一會兒, 一位阿姨抱著小妹妹也來玩, 媽媽看到了, 就走過去誇獎小妹妹好可愛,

Advertisiment
然後抱過來, 逗小妹妹玩。 果果玩得正開心, 一轉身看到了, 立刻扔下水槍, 非要媽媽抱, 還把小妹妹往下拉。 果果怎麼啦?原來是“紅眼病”發作了!媽媽對小妹妹連抱帶親的, 人家的小心臟受不了, 嫉妒了。

嫉妒, 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品性, 從理論上來說是因為對別人擁有的東西或能力懷有“本應該屬於我”的心理而產生的一種怨憤情緒或行為。 對果果而言, 媽媽是我的, 抱抱也是我的, 現在被小妹妹搶走了, 我要搶回媽媽的關注和愛。

為啥為得“紅眼病”?

爭寵, 你受的關注比我多

如今大多數是獨生子女, 全家幾口人都圍著一個人轉, 在家裡絕對是最重要的一員, 容易產生唯我獨尊的優越感, 一旦有別的孩子闖進他的圈子,

Advertisiment
家人去關注別的孩子, 他就會受不了。 就像果果, 媽媽不過是抱一抱小妹妹, 他就會立刻用自己的辦法搶回屬於他的關注。

好勝, 你受的表揚比我多

有些寶寶好勝心很強, 聽到其他小朋友受到的誇獎比自己多, 就開始嫉妒。 幼稚園裡, 小朋友正在跟老師學疊飛機。 老師教完後讓小朋友照著做, 過程中, 老師表揚小玉疊得規範, 可沒過多久, 小東就把手中的飛機給撕了, 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小東說:“老師只表揚小玉的, 沒表揚我的。 ”

Advertisiment

攀比, 你有的東西我沒有

美美去鄰居家玩, 跟鄰居小朋友搭積木本來玩得好好的, 媽媽無意地說了一句:“這積木好漂亮呀!”而這是美美沒有的, 立刻就不高興了, 非讓媽媽現在就去買, 其實她已經有一堆的玩具了, 但如果別的小朋友有什麼好玩的玩具而自己沒有, 心裡就會不好受。

如何應對“紅眼病”?

建立良好的環境

嫉妒心理和行為的產生雖有多種原因, 但從根本上講, 是孩子內部的消極因素和外部環境的消極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Advertisiment
父母應當在家庭中為孩子建立一種團結友愛、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圍, 這是預防和糾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礎。

客觀地評價孩子

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楊和鼓勵, 表揚得當, 可以增加他的自信。 如果經常說“最好、最漂亮、最聰明、最優秀”之類的評價, 就會使孩子驕傲, 認為只有自己好, 別人都不如自己, 甚至當有人說別人好, 沒說他好, 他就難以接受。 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評價體系, 他對自己的評價多是聽父母、親戚朋友那兒總結來的, 如果日常聽了太多的表揚, 就容易高估自己, 以為自己事事處處都比別的小朋友強。 既表揚孩子已經取得的成績, 又要指出還存在的不足, 以避免孩子產生“不允許別人超過自己”的心理。

Advertisiment

少表揚多鼓勵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但這個“誇”大有學問, 作為家長, 不要空洞地表揚“你真棒!”“你真聰明!”“你是天下最棒的孩子!”要多鼓勵孩子做事情的過程, 例如:“今天的飯吃得特別乾淨!”“自己能穿襪子了, 寶貝長大了!”“玩具都放到箱子裡了, 房間真漂亮呀!”這樣的鼓勵為孩子建立起平等、互相尊重的環境氣氛,可以預防孩子嫉妒心理的產生。

不拿孩子與別人對比

有時家長在談論其他孩子時,一句無心的話可能被孩子解讀為比較,“你看,人家孩子鋼琴彈得那麼好。”“人家孩子個子長得高。”這樣的語言更讓孩子對“人家孩子”產生嫉妒。作為家長,應該記住不論什麼時候都不拿孩子與別的孩子作無意義的比較。

要把握分寸

如果家裡來了小客人,或者帶孩子參加家庭聚會,媽媽要注意在對其他孩子熱心照顧的同時,也要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心上,不要讓孩子感覺到媽媽只管別的小朋友,都不愛搭理自己。

小結: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

父母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讓其知道自己的優點。孩子事情做得好時要鼓勵,當孩子為自己感到驕傲時,就自然而然地樹立起自信,而這種自信也是幫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的基礎。

房間真漂亮呀!”這樣的鼓勵為孩子建立起平等、互相尊重的環境氣氛,可以預防孩子嫉妒心理的產生。

不拿孩子與別人對比

有時家長在談論其他孩子時,一句無心的話可能被孩子解讀為比較,“你看,人家孩子鋼琴彈得那麼好。”“人家孩子個子長得高。”這樣的語言更讓孩子對“人家孩子”產生嫉妒。作為家長,應該記住不論什麼時候都不拿孩子與別的孩子作無意義的比較。

要把握分寸

如果家裡來了小客人,或者帶孩子參加家庭聚會,媽媽要注意在對其他孩子熱心照顧的同時,也要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心上,不要讓孩子感覺到媽媽只管別的小朋友,都不愛搭理自己。

小結: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

父母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讓其知道自己的優點。孩子事情做得好時要鼓勵,當孩子為自己感到驕傲時,就自然而然地樹立起自信,而這種自信也是幫助孩子克服嫉妒心理的基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