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愛媽媽”, 也回答“ai”。 後來, “愛牛牛還是愛媽媽。 ”回答:“媽媽”。 看來, 能分清愛了。
蒙台梭利關於兒童的愛, 與我們平時所說的愛不大相同。 蒙台梭利認為, 兒童與他周圍的環境建立聯繫的衝動, 不僅是對他的環境的愛, 而且還是一種智慧的要求。 又被稱為“愛的智慧。 ”這種對外界的興趣, 讓孩子智力得以發展。 刺激多了, 腦子裡的神經元建立的聯繫也就多了, 智力也就相應提高了。
孩子對外界的這種強烈的興趣(敏感), 稱之為, “愛的智慧”。
“愛的智慧”可以喚醒敏感
“愛使得兒童能以一種敏銳和熱情的方式去觀察他環境中的那些特徵”。
Advertisiment
兒童的智慧可以看到成人視而不見的東西, 因此, 孩子(這個世界的新人)可以喚醒成人對世界的敏感。 蒙台梭利假定成人對外界是麻木的, 孩子對外界是敏感的。
在教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 我們也重新認識了一次這個世界。 不懂的, 孩子問起來, 我們也會儘量去搞懂。
約定俗成的規則到底對不對, 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 即使孩子沒有問過我們, 我們也會在心中預設疑問。
“愛的智慧”讓孩子用模仿來習得生存技能
“兒童是通過模仿他所接觸的成人而開始他自己的生活的。 ”
孩子對大人的世界非常感興趣, 蒙台梭利用了這麼一句話“成人的言行深深地吸引著兒童, 以致幾乎可使他著迷入神。
Advertisiment
爸爸修理東西的時候, 小鹿很喜歡湊上去看。 看完之後, 還要親自上手操作。 有一段時間, 看到爸爸用錘子敲釘子之後, 不知從哪裡找到了一個水籠頭當錘子, 在椅子上敲來敲去。 有時候, 還找到另外一種姿勢, 就像修車一樣, 躺倒在地, 往上敲。
“成人的嘴唇就好像是一口噴泉, 從那裡兒童汲取著他必須學會說的詞彙。 ”
小鹿奶奶說的是內蒙話, 在小鹿還不會說話之前, 是奶奶帶的。 在會說話之後, 奶奶已經回老家了, 換成姥姥來帶了。 即使小鹿學說話的階段, 奶奶不在身邊, 小鹿現有的語言體系裡, 依然還保留了一部分的奶奶的內蒙話。
給孩子講故事, 確實能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如今,
Advertisiment
無論孩子對外界的愛是蒙台梭利所說的“對外界的興趣”, 還是我們理解的父母之愛, 我們的愛都是一種相互需要。 每天下班, 在回家路上, 就開始翻看小鹿的照片, 越是快到家的時候, 就越想他, 於是會越走越快。
在社區裡, 找到他之後, 喊上一聲“小鹿”。 小夥子看到我們之後, 高興地一扭一扭跑過來。 我們蹲在地上, 等著他跑過來, 張開雙臂將他擁入懷中。 這時, 我們彼此的幸福感滿格。 天黑的越來越早, 也越來越冷, 小鹿依然堅持著在社區裡等我們回家。
“兒童愛我們, 並想服從我們。 ”當孩子發脾氣和反抗, 只是因為我們不理解孩子的需求。 這點在小鹿身上非常明顯。 小鹿很聽話,
Advertisiment
孩子喜歡和我們在一起。 不過, 我們並不能滿足他的這種需求。 媽媽要去上班的時候, 孩子哭鬧著不要媽媽走。 但是, 當媽媽走了, 孩子又顯得很堅強, 很快就能平復情緒, 繼續玩耍。
只要我一拿起手機, 小鹿就會從我手上把它奪走, 放到其他的地方。 還好沒給扔掉。 一打開電視, 小鹿就不開心, 只好把電視關掉。
所有的父母都應該記住的是, “現在如此深厚地愛我們的幼兒終將長大和消失。 到那時誰還會像現在這個兒童那樣地愛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