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前
在胎兒期的第七周, 胚胎的下肢末端出現了腳, 但腳趾是連在一起的, 就像鴨掌一樣。 第八周, 腳趾開始分開, 並長出了指甲。 從胎兒期的第四個月起, 胎寶寶腳的活動能力增強了, 能夠做出踢、蹬的動作。 第六個月, 腳部肌肉發育加快, 手腳有時會猛烈地撞擊子宮, 孕媽媽隔著肚皮也能摸到寶寶小腳丫的輪廓。
0-3歲
每個小寶寶的腳丫都是又胖又厚的。 寶寶剛學會走路時, 你會發現他的腳底沒有像大人一樣的足弓, 十足一個小平足。 不要擔心, 小寶寶平足是有原因的:寶寶的骨頭和關節仍然很有彈性,
Advertisiment
滿1歲時, 寶寶的腳差不多已有成人的一半長。 你會發現, 寶寶站立時多是內八字腳, 這種習慣主要是來源於寶寶在媽媽子宮裡的姿勢。 出於習慣, 出生以後的寶寶仍然會保持著那種交叉腿的動作, 並在幾個月以後漸漸地自動糾正過來。
3-8歲
4歲以前, 孩子的足弓尚未開始發育, 足底看上去還是扁平的, 往往被誤認為扁平足或者扁平外翻足, 實際上這是一個生理性的扁平足階段。 4歲以後, 足弓會逐漸增大, 一般到8歲左右, 孩子的足弓就能達到成人的水準。
寶寶小腳丫會遭遇哪些異常?
我們的腳由在韌帶和神經末梢聯結下的26根骨頭組成,
Advertisiment
1.扁平足:功能性還是病理性?
扁平足分功能性和病理性兩種。 功能性扁平足看上去腳外形扁平, 足弓小, 是由於足底肌肉發達, 軟組織肥厚造成的。 功能性扁平足足關節正常, 正常的走、跑、跳都不受影響。
病理性扁平足較多見, 由於足弓的作用減弱, 使走、跑、跳受到影響, 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就會感覺腳疼, 從而妨礙孩子的全面鍛煉。 長大成人後, 勞動能力也會受到一定限制。
Advertisiment
除少數與遺傳有關外, 大多數孩子的扁平足是由於後天因素導致足弓的韌帶、肌肉鬆弛而造成的:
腳的肌肉、韌帶缺乏鍛煉, 力量不足。 如寶寶長時間穿過小的鞋子, 會影響腳的肌肉、韌帶發育, 以致足弓的正常發育受阻。
腳的肌肉、韌帶過度疲勞。 讓小寶寶長時間地行走、站立, 都有可能造成扁平足。
疾病的影響。 寶寶先天性足部有疾病, 肌肉萎縮, 也可造成扁平足。 要避免寶寶患扁平足,
下面幾個細節不能忽略:
為寶寶選一雙合適的鞋, 切忌讓寶寶穿太小的鞋。
寶寶沒滿9個月時, 不要讓他過早下地走, 也不要長時間站立。
如果寶寶的扁平足已經比較明顯, 可讓他練習用腳尖或腳外側走路, 能起到一定的矯正作用。
Advertisiment
2.馬蹄內翻足, 鬆軟型還是僵硬型?
馬蹄內翻足一種常見的先天畸形, 發病率為1/1000, 男孩是女孩的2倍, 單側稍多於雙側, 發病與骨骼、肌肉、神經及遺傳等因素有關。 孩子出生後往往就出現單足或雙足馬蹄內翻畸形, 表現為足跟小且內翻, 各足趾向內側偏斜, 常合併小腿內旋畸形。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 畸形逐漸加重, 尤其在負重行走後, 由於總是足背外側緣著地, 這些部位的的皮膚會變厚, 甚至生出老繭。
馬蹄內翻足通常分鬆軟型和僵硬型。 原則上, 鬆軟型以保守治療為主, 一般出生後1個月開始治療。 保守治療的畸形矯正復發率約為40%-80%。 雖然保守治療可能無法從根本上矯治畸形,
Advertisiment
僵硬型以手術治療為主, 通常於出生後6個月開始治療, 術後石膏固定3個月。 去掉石膏後, 白天穿矯形鞋, 夜間用支架保護1-2年。 手術後2年內要堅持定期去兒童骨科檢查, 這是防止畸形復發的重要保證。
這是防止畸形復發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