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就愛發脾氣哭鬧,這事兒怎麼破?最全方案,拿走不謝!

有很多媽媽問我, 孩子一不滿足就發脾氣哭鬧怎麼辦?比如說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1:兒子1周歲, 一旦有不滿足的事情就大聲哭鬧, 有些是明顯不合理的, 此時如果將他放在一邊任他哭是否可以?

案例2:我家女兒三歲半了, 最近幾個月不知怎麼來形容她的個性, 動不動就發脾氣、跺腳、摔東西, 有時還拍桌子、打人, 要不就生氣, 自己上床睡覺。 反正是她錯了你不能說, 你要順著她才好, 以她為中心, 哄著才好, 我該怎麼辦呢?

發脾氣也好, 哭鬧也好, 都是孩子常見的一個表達與發洩的途徑, 父母對此不用過度反應和擔心。

Advertisiment

我們要做的, 首先是保持自己的淡定與平和, 接納孩子的情緒, 你淡定了, 孩子才會更容易平復情緒;其次是適當的溝通, 不能滿足的要堅持, 但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

“冷處理”是很多父母都知道的基本應對原則, 需要注意的是, 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 “冷”的程度與方式應該有所區別, 不能簡單地“一冷到底”, 否則容易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處理孩子發脾氣哭鬧的基本步驟(父母必知)

嬰兒在出生後就知道用哭聲來表達各種需求, 比如尿了拉了、餓了、困了、生病了等, 這是一種生存的本能。 隨著寶寶的心智發展, 除了哭, 寶寶會逐步學會用語言以及非語言的表情、肢體動作等表達自己的意思。

Advertisiment
但對於低齡的孩子而言, 由於語言表達能力尚不完善, 還是會本能地用哭鬧來表達自己想要滿足的需求和欲望, 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除此之外, 哭也是人類發洩情緒的一個基本方式之一, 比如生氣、痛苦、難過、傷心等情緒的表達, 通常都伴隨著哭, 成人大都如此, 孩子自然也不例外。 需求得不到滿足, 孩子也會產生生氣、憤怒、難過等負面情緒, 而因為不知道如何更合理地發洩, 因此往往也會基於本能用哭鬧來發洩。

理解了這一點, 家長就會對孩子的哭鬧抱有更多的同理心, 而不是孩子一哭鬧就大加訓斥、或者是煩躁不安, 恨不得孩子馬上閉嘴。

所以, 當孩子發脾氣甚至哭鬧時, 你要做的很簡單, 那就是淡定接納孩子的一切表現,

Advertisiment
孩子越鬧, 你越冷靜, 同時:

1、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

比如砸東西、打人, 要控制住孩子的小手, 告訴他這是不對的, 這樣會把媽媽弄痛, 但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比如“怎麼這麼不講道理?怎麼這麼不懂事!沒有禮貌!”之類。

2、告訴孩子你很理解他。

比如“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媽媽理解你, 因為你想要的那個玩具沒能得到;但無論如何, 媽媽都愛你。 ”切記, 這個時候, 別著急解釋你的理由, 孩子的情緒沒有平息, 你越解釋只會越刺激孩子, 讓他越激動。

3、引導孩子用更合理的方式去發洩情緒。

比如“如果你還是很生氣, 你可以試試去打枕頭、撕報紙, 或者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喊幾聲‘我很生氣’, 這樣你就會覺得好多了, 媽媽生氣時也經常用這個辦法。

Advertisiment
”同時最好能把這些可供發洩的材料遞到孩子手裡, 甚至不妨做一些示範, 總之, 發洩的基本原則是“不傷身不傷財” (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的“身”和“財”)。

4、等孩子情緒平息後, 告訴他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要求。

比如“因為家裡已經有3個類似的玩具了, 所以這次不能給你買。 但爸爸依然愛你。 ”一定要認真耐心地告訴孩子具體的理由, 不能不回應不處理, 否則孩子還是會心存不滿甚至留下心結。

5、教會孩子用語言來表達需求和感受。

比如“媽媽, 我很喜歡這個玩具, 你不給我買, 我真的很生氣!”告訴孩子發脾氣哭鬧並不能產生任何作用和效果, 而好好說話、合理談判、講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卻能得到更多的回應與幫助。

Advertisiment

總之, 能滿足的需求可以儘量滿足, 不能滿足的一定要堅持原則, 比如不合理的甚至危險的要求決不能答應。 有的家長經不住孩子哭鬧就隨意滿足, 這就相當於變相對孩子的行為給予獎勵。 久而久之, 孩子就會把哭鬧當成要脅與控制大人的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 對於那些情緒比較劇烈、個性特別執拗的孩子, 上面5個步驟中的前4個步驟通常可能需要迴圈重複幾次甚至更多次, 需要足夠的時間, 孩子才能逐步平靜下來。 這個時候就像一場艱苦的拉鋸戰, 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對孩子的信心, 絕對不能半途而廢。

請相信, 每個孩子都能管好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潛在的自製能力, 只不過有的孩子需要更多一點時間。 這種能力,需要父母用“最深的愛、最溫暖的接納、最溫柔的堅持”才能逐步喚醒。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家長的底線,學會遵守規則並放棄這種發脾氣哭鬧的方式。

不同年齡的孩子發脾氣哭鬧時要區別對待

2歲前:安撫,轉移注意力,配合非語言説明孩子理解

比如本文開頭案例1中1周歲的孩子,放在一邊任他哭鬧就是不合理甚至“不人道”的行為。因為這麼小的孩子還理解不了邏輯與規則,放在一邊任他哭鬧,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一個考驗。家長會因為心疼孩子而左右為難,情緒難免變得焦慮,孩子的安全感也會因此受到挫敗,最終只能導致情況變得更糟糕。因此,對於2歲前的孩子,千萬別迷信什麼“哭聲免疫法”:哭就不抱,不哭才抱。

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是,將孩子抱在懷裡,輕拍和撫摸她的後背,同時可以溫柔地對她說:“寶寶很生氣對不對,媽媽知道了,媽媽愛你。”不斷重複這類動作及語言,通過這種方式安撫孩子,同時利用別的事物轉移注意力,通常孩子就能比較快地平靜下來。孩子越小,情緒越不穩定,注意力也就越容易轉移。

比如我女兒藍藍哭鬧時,我最常用的轉移她注意力的辦法有兩個,一是抱著她去看客廳裡的照片牆,讓她指認哪個是爸爸哪個是媽媽,二是對她說“我們去看書哦!我們去看大衛、看湯姆!(繪本中的主人公名字)”,這兩個辦法屢試不爽,因為她很小的時候我就培養了她對這兩樣事物的興趣。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理解能力有限,單純講道理或者說不對,孩子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但他們都能看懂一些大人的表情、聽懂一些語氣。所以,如果孩子除了哭鬧還有一些不良行為,你想要制止,建議配合一些語氣和表情來讓孩子理解你的意思。

比如最簡單的辦法是嚴肅冷靜地看著她的眼睛,用低沉緩慢的語氣語調告訴她:“寶寶你錯了,不可以這樣!媽媽生氣了!”然後沉默一會。通常寶寶這個時候會適當安靜下來,看著你,你要繼續保持嚴肅的樣子、繼續沉默,連續幾次後通常寶寶就知道這個行為是不可以的了。

2-6歲:溫柔地堅持,適當延遲滿足、變通滿足

從2歲左右的“第一叛逆期”,到5歲左右的“第二叛逆期”,2-6歲兒童的衝動行為,如發脾氣和挑釁是很常見的。有意思的是,憤怒恰好證明孩子的智力在發育,他們並不是“被寵壞了”或者“品性惡劣”,他們只是還沒意識到,自己的願望並非都能立即實現。

所以,當孩子無理取鬧時,你可以擁抱他,輕拍撫摸他,用友善、平靜的語氣和他說話,安撫他的心情,向孩子表明,你接受他的怒氣,你理解他的“疾苦',無論怎樣,你愛他。你可以一直重複這些動作和語言,但絕不能鬆口答應他要求。這就是所謂“溫柔地堅持”。

“溫柔堅持”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來看一位媽媽的回饋吧!她說:昨晚孩子哭鬧很晚堅持要吃巧克力,我抱著哭泣的他告訴他媽媽愛他,但是不會給他那麼晚吃巧克力,因為會長蛀牙,他一直哭鬧,我一直抱著他親吻和撫摸他,我老公當時要吼他,我要老公回避了,我告訴兒子哭出來好受些就哭吧,媽媽陪著你,但是巧克力明天才能吃,過了好長時間他不哭了,突然說媽媽我愛你。我整個人就像如釋重負一樣的輕鬆狀態。

當然,對於孩子某一些可以適當滿足的需求,你也可以偶爾用延遲滿足或者變通的辦法,來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望。

比如孩子鬧著要吃零食,但零食時間還沒到,你就可以安慰她情緒的同時告訴他“現在還不到吃零食的時間,再過一個小時就可以吃了!”或者“今天咱們已經吃過了,要到明天才能再吃!”這就是延遲滿足。

如果孩子鬧著要買某個很貴的玩具,你可以建議她“哇,那幾個玩具看起來好像更好玩哦!好特別的設計啊!寶貝你自己去選一個好不好?”(那幾個更便宜)。 6歲以前的孩子通常並不太在意東西的價格,他們對一切新事物都充滿好奇,所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給她其他的替代選擇,這就是變通滿足。

在處理孩子的無理取鬧時,冷代表的是“原則”,熱代表的是“安撫”。2-6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多項心理品質塑造與形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注意“冷熱”均衡,冷中有熱、熱中有冷,不能簡單一冷到底,傷害孩子的安全感。所以開頭的案例2中提到的3歲半小女孩的處理,就應該更多地遵循這個原則。

6歲後:適當冷處理

6歲以後的孩子應該要有一定的自製能力了,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無理取鬧,除了溫柔地堅持,建議大家可以適當採用更直接的冷處理方式。

比如,當孩子對你友善的安撫和提供的建議幫助無動於衷時,最好讓他單獨和他的怒氣待在一起,你可以馬上離開房間,把他隔離開來。

另外,對那些性格本身就比較暴躁固執的孩子,冷處理的頻率也可以相對更高一些,來幫助孩子更好地體驗和養成自製力。

當然,除了以上講到的基本步驟和方法,你也可以在孩子2歲左右,就開始配合一些相應的繪本和故事反復講解,來讓孩子逐步認知和理解情緒,學會表達情緒,學會合理地發洩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種能力,需要父母用“最深的愛、最溫暖的接納、最溫柔的堅持”才能逐步喚醒。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家長的底線,學會遵守規則並放棄這種發脾氣哭鬧的方式。

不同年齡的孩子發脾氣哭鬧時要區別對待

2歲前:安撫,轉移注意力,配合非語言説明孩子理解

比如本文開頭案例1中1周歲的孩子,放在一邊任他哭鬧就是不合理甚至“不人道”的行為。因為這麼小的孩子還理解不了邏輯與規則,放在一邊任他哭鬧,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一個考驗。家長會因為心疼孩子而左右為難,情緒難免變得焦慮,孩子的安全感也會因此受到挫敗,最終只能導致情況變得更糟糕。因此,對於2歲前的孩子,千萬別迷信什麼“哭聲免疫法”:哭就不抱,不哭才抱。

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是,將孩子抱在懷裡,輕拍和撫摸她的後背,同時可以溫柔地對她說:“寶寶很生氣對不對,媽媽知道了,媽媽愛你。”不斷重複這類動作及語言,通過這種方式安撫孩子,同時利用別的事物轉移注意力,通常孩子就能比較快地平靜下來。孩子越小,情緒越不穩定,注意力也就越容易轉移。

比如我女兒藍藍哭鬧時,我最常用的轉移她注意力的辦法有兩個,一是抱著她去看客廳裡的照片牆,讓她指認哪個是爸爸哪個是媽媽,二是對她說“我們去看書哦!我們去看大衛、看湯姆!(繪本中的主人公名字)”,這兩個辦法屢試不爽,因為她很小的時候我就培養了她對這兩樣事物的興趣。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理解能力有限,單純講道理或者說不對,孩子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但他們都能看懂一些大人的表情、聽懂一些語氣。所以,如果孩子除了哭鬧還有一些不良行為,你想要制止,建議配合一些語氣和表情來讓孩子理解你的意思。

比如最簡單的辦法是嚴肅冷靜地看著她的眼睛,用低沉緩慢的語氣語調告訴她:“寶寶你錯了,不可以這樣!媽媽生氣了!”然後沉默一會。通常寶寶這個時候會適當安靜下來,看著你,你要繼續保持嚴肅的樣子、繼續沉默,連續幾次後通常寶寶就知道這個行為是不可以的了。

2-6歲:溫柔地堅持,適當延遲滿足、變通滿足

從2歲左右的“第一叛逆期”,到5歲左右的“第二叛逆期”,2-6歲兒童的衝動行為,如發脾氣和挑釁是很常見的。有意思的是,憤怒恰好證明孩子的智力在發育,他們並不是“被寵壞了”或者“品性惡劣”,他們只是還沒意識到,自己的願望並非都能立即實現。

所以,當孩子無理取鬧時,你可以擁抱他,輕拍撫摸他,用友善、平靜的語氣和他說話,安撫他的心情,向孩子表明,你接受他的怒氣,你理解他的“疾苦',無論怎樣,你愛他。你可以一直重複這些動作和語言,但絕不能鬆口答應他要求。這就是所謂“溫柔地堅持”。

“溫柔堅持”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來看一位媽媽的回饋吧!她說:昨晚孩子哭鬧很晚堅持要吃巧克力,我抱著哭泣的他告訴他媽媽愛他,但是不會給他那麼晚吃巧克力,因為會長蛀牙,他一直哭鬧,我一直抱著他親吻和撫摸他,我老公當時要吼他,我要老公回避了,我告訴兒子哭出來好受些就哭吧,媽媽陪著你,但是巧克力明天才能吃,過了好長時間他不哭了,突然說媽媽我愛你。我整個人就像如釋重負一樣的輕鬆狀態。

當然,對於孩子某一些可以適當滿足的需求,你也可以偶爾用延遲滿足或者變通的辦法,來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望。

比如孩子鬧著要吃零食,但零食時間還沒到,你就可以安慰她情緒的同時告訴他“現在還不到吃零食的時間,再過一個小時就可以吃了!”或者“今天咱們已經吃過了,要到明天才能再吃!”這就是延遲滿足。

如果孩子鬧著要買某個很貴的玩具,你可以建議她“哇,那幾個玩具看起來好像更好玩哦!好特別的設計啊!寶貝你自己去選一個好不好?”(那幾個更便宜)。 6歲以前的孩子通常並不太在意東西的價格,他們對一切新事物都充滿好奇,所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給她其他的替代選擇,這就是變通滿足。

在處理孩子的無理取鬧時,冷代表的是“原則”,熱代表的是“安撫”。2-6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多項心理品質塑造與形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注意“冷熱”均衡,冷中有熱、熱中有冷,不能簡單一冷到底,傷害孩子的安全感。所以開頭的案例2中提到的3歲半小女孩的處理,就應該更多地遵循這個原則。

6歲後:適當冷處理

6歲以後的孩子應該要有一定的自製能力了,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無理取鬧,除了溫柔地堅持,建議大家可以適當採用更直接的冷處理方式。

比如,當孩子對你友善的安撫和提供的建議幫助無動於衷時,最好讓他單獨和他的怒氣待在一起,你可以馬上離開房間,把他隔離開來。

另外,對那些性格本身就比較暴躁固執的孩子,冷處理的頻率也可以相對更高一些,來幫助孩子更好地體驗和養成自製力。

當然,除了以上講到的基本步驟和方法,你也可以在孩子2歲左右,就開始配合一些相應的繪本和故事反復講解,來讓孩子逐步認知和理解情緒,學會表達情緒,學會合理地發洩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