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幼升小 趁早好還是推遲好?

到了五六月, 許多小學都已開始招生報名一年級新生, 家有學齡兒童, 應該何時入學?


幼升小什麼年齡合適

不少家長主張讓孩子“早點起跑”, 想出各種辦法把5歲多的孩子往小學裡“塞”。 與此同時, 主張“到什麼年齡幹什麼事”的人也不在少數。 那麼, 孩子上學, 到底是5歲還是6歲好呢?下面來看看大家都是怎麼說的吧。

贊成: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王女士的女兒今年4歲, 但她已開始為女兒明年上學鋪路。 王女士自己生在10月, 因當時國家規定7歲入學, 王女士將近8歲才踏進小學校門, 比班上年齡最小的同學大了快兩歲。

Advertisiment
“人家在6歲學到的東西, 我到8歲才學, 差距在起跑之時就拉開了。 ”因此, 王女士堅決不讓女兒步自己後塵。

一路趕早, 是不少年輕父母的共識。 他們認為早上學, 早畢業, 早就業, 什麼都比別人早一年, 機會自然更多,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就是這個道理。


揠苗助長不提倡

反對:揠苗助長不應提倡

部分幼稚園、小學教師則意見一致:不提倡孩子5歲入學, 建議家長尊重孩子成長規律, 不要揠苗助長。

他們認為, 幼升小最合適的年齡應是6至7歲, 幼兒心理、生理在五六歲形成分水嶺, 6歲大體上能完成由幼兒向學童過渡的過程, 孩子自身也開始具備一定的獨立思維能力。 而5歲的孩子心理發育、腦部發育均處於相對不成熟狀態, 此間入學,

Advertisiment
大部分孩子會感覺吃力, 從而產生自卑、孤立情緒, 最終導致不合群, 影響心理健康發展。

傾向于早一年上學的家長, 大多認為自己的孩子聰明過人, 但小於6歲和大於6歲的孩子相比, 差別不在智力而在行為習慣和自理能力。 從行為習慣來說, 年齡小的孩子由於骨骼、肌肉、韌帶、力量的發育狀況, 寫字效率普遍不高, 要想跟上全班的節奏, 勢必付出更多努力。 從自理能力看, 不足6歲的孩子比較“糊塗”, 幹什麼事都得老師、家長提醒, 就連上廁所這樣的事都記不住, 有的孩子下課光顧著玩, 上課後急著去上廁所。

如果因為行為習慣和自理能力差“拖後腿”, 孩子很可能會受到失敗感的困擾, 長此以往產生厭學情緒, “提前一年, 也許誤了一生”。

Advertisiment


應該區別對待

專家:應該區別對待

何時入學最佳?是5歲、6歲抑或是7歲?在教育專家看來, 沒有絕對的答案。 孩子的性格、性別、發育、心智等個體差異決定上學時間的早晚, 有的孩子語言能力強, 但動手能力差, 有的孩子學習能力強, 但社交能力偏弱, 不能一概而論。

據調查, 提前入學的孩子成功和失敗的案例都不少。 “開竅”早的孩子, 對學習興趣濃, 能主動聽講, 且思維發散性更強, 具有一定的獨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承受學習壓力的能力, 早上學並無妨。 但玩性較大的孩子, 注意力差, 坐不住, 聽不進課, 上學早反而不好。

隨著生活水準提高, 兒童認知能力、發育速度都在改變, 對於孩子的發展, 希望家長應該“風物長宜放眼量”,

Advertisiment
不要只盯著小學這一兩年:如果孩子的確具備了提前入學的綜合素質, 可以考慮5歲入學;但如果家長意在攀比, 只是為顯示孩子的與眾不同, 那麼奉勸家長們切莫因為浮躁而害了孩子。

小編總結:孩子什麼時候入學孩子要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 家長切勿操之過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