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幼稚園分離難,在遊戲中團聚

分離對於孩子, 是一個很大的心理挑戰。 對低齡孩子來說, “眼前的情況”就是“全部現實”, 他們並不能理解“媽媽下午就來接你”“媽媽下班後就回來了”意味著什麼, 而只看得到眼前的現實:“媽媽走了”。

更糟糕的是, 假如孩子的安全感不夠, “媽媽走了”還會被他們等同于“媽媽不要我了”。

因此, 我總是想法設法讓孩子瞭解:

1. 現在分開了, 但結果一定是團聚的;

2. 爸媽知道寶貝不想分開, 分開很難過, 其實爸媽也不想分開, 分開也很難過;

3. 又見到寶貝了, 爸媽真高興。

而跟孩子玩遊戲, 用遊戲力來幫助孩子實現這方面的理解和感受,

Advertisiment
是我使用最多的方法。

遊戲1 媽媽上班了, 還回來嗎

這是很早的一個遊戲, 那時女兒跳跳還沒有上幼稚園。

下午我負責看跳跳, 跳跳媽快下班時, 我拿著跳跳當時最喜歡的小熊, 開始滿屋找媽媽。 找來找去找不到, “小熊”哭喪著臉向跳跳求助:“跳跳, 媽媽呢?”

“上班。 ”跳跳機械重複平時大人教她的話。

“那她還會回來嗎?”

跳跳遲疑了一下, 最後還是點了點頭。 不過從神情看得出, 她不夠肯定。

“可是我現在看不到她呀。 ”我適當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既像思念媽媽的小熊, 又不能太有感染力, 以免影響孩子心情。

跳跳被我的疑問弄得有點迷惑。 我趕緊接著說:“好吧, 我相信你說的, 媽媽會回來的。 我們一邊看書, 一邊等她吧。 ”

看了沒幾頁,

Advertisiment
我扮演的“小熊”又問:“媽媽上班了, 還會回來嗎?”

跳跳依然點點頭。 也許剛才我對她表示的“信任”, 產生了一定的加強作用。

可跳跳媽還沒回來。 我開始後悔沒事先跟她串通好時間。 還好運氣不錯, 幾分鐘後, 她開門進來了。 結果不用描述了, 當然是“小熊”和跳跳一起興奮地慶祝與媽媽的團聚。

興奮過後, “小熊”說:“媽媽, 我剛才看不到你, 不知道你會不會回來。 ”

媽媽說:“我一定會回來的, 寶貝。 ”

“跳跳也這麼說。 ”我轉過來, 面對著跳跳, “謝謝跳跳, 媽媽真的會回來。 ”

跳跳稍大一點後, 這個遊戲還有其他改編版, 比如:跳跳演小熊、演媽媽的;純玩具版的, 就像演木偶戲。

在她上幼稚園前, 我們還玩了一個類似的準備遊戲:

我們一起在大床上, 送小熊去上幼稚園。

Advertisiment

熊媽媽送小熊進幼稚園後, 去客廳假裝上班;轉了一圈回來, 即下班來接小熊;

母子見面很高興, 一起回家。

遊戲2 等你吃完晚飯, 我們就來接你

對孩子說“5點鐘”是沒有意義的, 說“吃完晚飯”就更直觀。 為了讓跳跳更清晰地明白“5點鐘爸爸媽媽會來幼稚園接她”這一概念, 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遊戲:

臥室是幼稚園, 臥室門就是幼稚園大門。

小熊進幼稚園時, 媽媽說:“寶貝, 等你吃完晚飯, 媽媽就來接你。 ”

假裝做了一系列活動後, 我們開始強調“吃晚飯”的情節。

飯後, 我扮演小熊問:“吃完晚飯, 媽媽就來接我嗎?”跳跳回答:“對。 ”然後我趕緊走到臥室門口, 跳跳媽扮演的熊媽媽果然在門口等著呢。

遊戲3 媽也想跟你一起, 不想去上班

只看這個遊戲主題,

Advertisiment
似乎與我們的傳統認識完全相反。 有人會質疑:這不是在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嗎?

事實上, 讓孩子瞭解父母對他有同樣強烈的依戀, 有助於緩解分離焦慮, 增強安全感。

我扮演熊媽媽, 跳跳扮演小熊。

熊媽媽要去上班, 可走到門口又折回來:“我想跟你在一起, 不想去上班。 ”

“小熊”有點不知所措。 熊媽媽補充道:“因為我上班的時候真想你啊。 ”

“我也想你, 媽媽。 ”“小熊”跑過去擁抱媽媽。

“我又想跟你一起玩, 又必須去上班, 那可怎麼辦哪?”

“媽媽, 你下班後, 咱們就又可以一起玩了。 ”

“對呀, 真是個好辦法。 ”

這是虛擬版的。 接下來的真實版, 才是“陰謀”重點。

那是第二天, 我提前15分鐘開始上班出門的程式, 然後同樣上演“不想上班”的情節,

Advertisiment
結果當然是跳跳“想到了好辦法”。 最後我請求:“那我能再抱抱你嗎?”她同意了, 於是我倆抱在一起, 我輕輕地說:“我會想你的。 ”“我也會想你的。 ”

當天晚上我一進家門, 故意不換衣服不脫鞋, 還背著包, 誇張地沖進去找跳跳。 跳跳媽在一旁配合著問:“你怎麼不脫鞋呀?”

“哎喲, 我忘了, 我太著急回家來找寶貝了。 ”

大家一陣大笑。

遊戲4 藏貓貓“認真焦急版”

有時玩同樣的遊戲, 但孩子神情不同, 說明需求也不同。

入園過渡時, 跳跳還經常發起“藏貓貓”遊戲, 而且一定要當“被找”的一方。 為什麼會這樣?我突然發現, 以前玩這個遊戲, 她總是滿臉興奮地藏著;可那段時間, 她卻一臉憂鬱地坐在門背後。

看到她這樣的表情, 我想到了遊戲心理中的解釋:此時孩子在體驗分離的痛苦, 並在觀察親人的感受,同時在期望與親人團聚。於是,我對以前的藏貓貓遊戲進行了改造:

我不再像以往那樣滑稽地找她,而是“認真而焦急”地找,並向跳跳媽求援:“我找不到跳跳了,急死我了……”跳跳媽也“焦急萬分”:“天哪,那怎麼行?她是我最好的寶貝呀!沒有她我會多難過啊!”最後終於“找到”了,我們就誇張地慶祝,並緊緊地擁抱她說:“再也不能讓我們的寶貝走丟了。”

有時,我們會因為“找不到”而急得“哭出來”,這時跳跳會故意弄出些響動,於是我們就能“幸福團聚”了。

並在觀察親人的感受,同時在期望與親人團聚。於是,我對以前的藏貓貓遊戲進行了改造:

我不再像以往那樣滑稽地找她,而是“認真而焦急”地找,並向跳跳媽求援:“我找不到跳跳了,急死我了……”跳跳媽也“焦急萬分”:“天哪,那怎麼行?她是我最好的寶貝呀!沒有她我會多難過啊!”最後終於“找到”了,我們就誇張地慶祝,並緊緊地擁抱她說:“再也不能讓我們的寶貝走丟了。”

有時,我們會因為“找不到”而急得“哭出來”,這時跳跳會故意弄出些響動,於是我們就能“幸福團聚”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