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強得像頭牛 家長要這樣溝通

孩子小小年紀牛脾氣卻很大, 遇到不合心意的事就會來脾氣。 有的會低頭不語, 嘟著小嘴跟家長來一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家長們快來學習一下育兒知識吧。

 

面對孩子的逆反表現, 家長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為什麼煩我?教育方式妥當嗎?瞭解孩子多少?孩子為什麼不聽我的話?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孩子所樂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這些問題, 自然就有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認識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真實再現, 並非是可怕的“洪水猛獸”, 它是兒童自我意識強化的一種表現。
Advertisiment
作為家長, 應該瞭解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正確看待孩子的逆反行為。
在逆反期內, 家長尤其不要跟孩子鬥氣較勁, 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尊重孩子, 發揚家庭民主, 多聽各方意見, 給孩子辯解的機會和改錯的時間, 不要以家長的“威嚴”壓制孩子, 降服孩子。
>>延伸閱讀:孩子嫌你嘮叨 “超限效應”知多少?
賞識孩子
在家長賞識的目光裡, 教育充滿了希望。 得到家長的賞識, 孩子心情愉悅, 信心倍增, 內心充滿了幸福感, 更容易接受家長的意見, 克服自身的小毛病。 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數落、訓斥孩子, 對孩子吹毛求疵, 不僅影響自己的情緒, 而且還會使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之中。
蹲下身子
在平等的交流氛圍中, 孩子更樂於接受家長的觀點,
Advertisiment
也有利於教育資訊的正向傳遞。 面對倔強的孩子, 家長要有耐性, 不要跟孩子硬碰硬。
家長要不怕在孩子面前丟面子, 肯在孩子面前放下架子, 耐住性子, 學會“蹲”下來和孩子講話, 學會傾聽孩子聲音, 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 或許只是短短的幾分鐘, 暖暖的幾句話, 輕輕的幾次撫摸, 孩子的心結就已解開。

 

把握好愛的尺度
改掉一個不良習慣, 遠比養成一個好習慣困難得多。 在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的過程中, 家長需要適時的把握好愛的尺度, 應該多從情感上靠近, 心靈上溝通, 方法上變通。 給孩子恰當的愛。
如果孩子實在頑性不改, 給他一些適度懲罰。 說服教育並非是教育的唯一手段, 必要的懲戒還是需要的。
Advertisiment

及時、有效滿足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
比如孩子天生具有探索欲, 凡事問究竟, 處處想把玩。 如果家長或者老師總是禁止, 久而久之, 孩子就會通過“強”來進行抗議。 如果父母能夠滿足孩子這部分積極的心理需要, 則問題不攻自破。
所以, 親子之間, 家長之間, 溝通得當, 以理服人, 言傳身教。 在和諧的環境中, 説明孩子改變錯誤的態度和認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