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兒子最近變成小霸王了, 稍有不如意就伸手打人, 欺負其他小朋友, 搶別人的玩具, 在家裡連爸爸媽媽都打, 有時候抓住了他打人的小手他就用腳踢, 野蠻得很!真是被他折磨得焦頭爛額!”
兒童心理學認為, 孩子在衝突、糾紛中培養自我意識, 提高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的能力, 同時鍛煉堅強的意志。 家長在這些衝突事件中, 應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避免孩子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孩子“霸道”的原因為了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首先, 我們來瞭解一下,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霸道、任性的行為。
生理原因
幼兒階段,
Advertisiment
心理原因
幼兒期是社會性萌芽時期, 孩子開始需要同伴, 喜歡團體的遊戲活動, 同時又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階段, 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社會交往經驗, 兩者相互衝突, 產生矛盾, 於是產生了打架行為。
家庭教育方式有的家長無原則地寵溺、遷就孩子, 導致孩子任性、蠻橫、不講道理, 以自我為中心, 願望得不到滿足時便大發脾氣;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方式簡單粗暴, 經常呵斥、打罵孩子, 令孩子認為這種行為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結果造成孩子模仿;除了父母的“榜樣”,
Advertisiment
馴服“小霸王”
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 家長應該冷靜理智, 積極引導, 幫孩子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 避免以暴制暴。
“小霸王”行為進行時
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 家長的態度和做法很重要。 家長應該以平和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不要嚴厲批評, 更不能粗暴制止。 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等孩子平靜以後再跟孩子講道理。 切記, 家長就是孩子的學習榜樣, 家長的處事方式往往會反映在孩子的身上, 所以, 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不要將不良的行為習慣傳給孩子。
“事後諸葛亮”
當孩子情緒平靜後, 家長要對孩子曉之以理, 明確地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
Advertisiment
1.正確指導, 及時糾正
當孩子出現霸道行為時, 應當給予正確的指導, 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要及時糾正。 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 要給予鼓勵和肯定, 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而當孩子表現不好時, 則要及時糾正, 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是可以做的, 什麼不能做。
2.講道理, 以理服人
父母要嘗試和孩子講理, 讓孩子分清是非對錯。
Advertisiment
3.堅持原則, 不溺愛孩子
面對一些原則上的問題, 家長要態度堅決, 不可以過度遷就孩子, 避免孩子形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應該堅決拒絕, 不要溺愛孩子。 同時, 給孩子制定規矩, 什麼事能做, 什麼事不能做, 做了之後有什麼後果, 都要明確地告訴孩子。 如果孩子第一次犯錯, 應該得到原諒, 但是重複犯錯, 則要有一定的懲罰, 這個“懲罰”, 並不是打罵、體罰, 可以讓孩子靜思, 或者取消孩子某項喜歡的活動等, 讓孩子認識到犯錯的後果。
4.幫助孩子建立人際關係
Advertisiment
多帶孩子去社交場合, 例如家庭聚會, 小朋友的生日會等, 在集體活動中學會分享, 學會互相幫助, 學會禮貌處事, 學會照顧別人。 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和年齡稍大的孩子玩耍, 因為年齡稍大的孩子比他強, 能給到孩子一定的“震懾”作用, 讓他知道自己不能為所欲為, 也給孩子提供一個學習的榜樣。
5.創設溫暖的家庭氛圍
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 耐心地教育孩子, 停止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創設一種民主、溫馨、寬容平等的家庭氛圍。 相信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 也會懂得如何去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