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得不到就打滾?巧妙引導,壞事也能變好事!

1

帶娃逛街, 女兒一眼看中了商店門口擺放的毛絨公仔, 拽著我, 非要我給她買。

我瞟了一眼價簽, 偶買嘎, 一個身高不足10釐米的小公仔, 要280元大洋。 我勸女兒:你不是已經有好多類似的公仔了嘛?

但小妞很堅決, 死盯住公仔, 毫不猶豫的說:我就要買這個, 我喜歡它!

我:可你不覺得它太貴了麼……

她完全不為所動, 只顧兩眼放光的喊:媽媽, 我就要這個, 就要這個嘛!一副衝動購物狂的模樣。

本想用性價比不高的理由拒絕她, 忽然想起前段時間看了好幾篇教育文章, 都說面對這種狀況時, 家長一定得尊重孩子的需求,

Advertisiment
不要用成人的性價比觀念往孩子身上套, 這個不划算, 那個品質不夠好, 這個家裡太多, 那個不好玩, 孩子會感覺自己挑的東西, 既幼稚又沒價值。 這樣下去, 以後孩子就算想要什麼也不敢說了, 失去表達需求的勇氣。

於是我動搖了, 不過還是不忘友情提醒女兒:得用你自己的零花錢支付哦!

小妞欣然應允:好!你幫我付款, 回家我還你!

就這樣, 她如願以償把公仔帶回了家。

回家後, 公仔就被她丟進了一堆毛絨玩具中, 她顯然已經忘了自己曾經那麼渴望得到它。 也不心疼自己的零花錢, 反正這窟窿最終有爸爸媽媽補上。

看著小妞從特別想要到輕鬆得到, 最後又不聞不問的公仔, 我不禁產生了疑問:鼓勵孩子表達需求,

Advertisiment
尊重孩子的需求我也做到了, 可看著孩子不珍惜的態度, 就感覺在處理孩子提需求這個問題上, 還缺了點什麼, 是什麼呢?

2

忽然想到我童年的一件事兒。

小時候, 我特喜歡賴床, 我媽為我這毛病頭疼了很久。 有一天逛街, 我看中一個漂亮髮夾, 好想要, 鼓起勇氣給我媽提要求, 我媽靈機一動:你要能保證一個月不賴床, 我就給你買!

為了這個心心念念的髮夾, 我還真是改頭換面啊, 每天準時起床, 從不哼唧一聲。

拿到髮夾, 我特別珍惜, 好長時間都捨不得戴, 藏在抽屜裡, 時不時拿出來瞧瞧。

我和女兒, 剛開始都是一樣的狀態:想得到。 可“得到”後的態度, 為啥差別那麼大?仔細一想, 不就是因為髮夾是我付出了好多努力才終於得到的,

Advertisiment
相比而言, 我女兒得到公仔就輕鬆多了。

有人說:如果能力不能實現需求, 人會產生企圖心, 企圖心能讓人願意努力克服各種困難, 為實現需求去提高自己的能力。 企圖心就是因為暫時“得不到”而產生的強大動力!

我不就是因為暫時“得不到”, 才產生了動力堅持不賴床嘛?從這個角度來看, 我媽顯然把握住了我有了企圖心的機會, 引導我狠狠努力了一把。

如果, 當初我女兒在表達出買公仔的需求時, 我尊重她的需求, 卻不代替她跨過能力和需求之間的距離, 反而是引導她的企圖心轉化為努力, 就不會出現“得到便不再珍惜”的狀況。

這樣一想, 我發現, 在處理孩子提需求這個問題上, 要是能把“引導孩子企圖心”這一課補上,

Advertisiment
原本讓家長頭疼的問題就能變成孩子的成長機會!

3

看到這兒, 恐怕有媽媽會嘀咕:企圖心不就是一種動力嘛, 聽起來好像也不覺得多特別啊。

可別小看這動力, 它能讓孩子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狀態, 有企圖心的孩子, 當他下定決心為自己爭取點什麼東西時, 會在努力過程中迸發出野火一般的自信和神采!

缺少企圖心的孩子, 會是什麼樣呢?我想, 我一定得將同事女兒的事, 掰給大家聽聽……

同事王陽甯的女兒, 參加一個重要的鋼琴比賽, 幾乎所有評委都給了她高分, 只有一個地位最高、最有權威的老師給出了出乎意料的低分, 更悲哀的是, 她渴望拜在門下的老師, 就是這個給出最低分的人!

王陽寧頓時被打懵了, 女兒發揮穩定,

Advertisiment
整首曲子沒出現任何技巧上的錯誤, 憑什麼給她最低分?!

比賽結束後, 她就忍不住追上那位評委, 想問個究竟。

評委搖搖頭, 說:你的孩子有天賦, 也有技巧, 對音樂的感覺也不錯, 可獨獨缺了企圖心!

王陽寧:企圖心?那是什麼?

評委:企圖心是一種強大的動力, 這動力能讓人戰勝恐懼, 挑戰難度, 展現自我, 把最有張力的情感呈現給大家!你看, 你家孩子選的曲目是最穩妥的, 技巧也一樣穩, 可是, 我從她的表演裡看不到對音樂發自內心的真摯熱愛, 看不到音樂帶給她的快樂和自信!

王陽寧說, 如果沒有和評委的這番對話, 她恐怕一輩子也不會想到“企圖心”對孩子來說有那麼重要。

她細細回想, 在女兒身上還真看不到企圖心的影子。 哪兒來企圖心呢?每次孩子剛冒出點企圖心,王陽寧就越俎代庖將其扼殺在了搖籃中。

孩子要完成一幅手工粘貼畫,看著孩子笨手笨腳的樣子,她就著急,忍不住插手。不要貼這裡,要貼這兒……顛倒了,不能這麼貼……寶貝,來,媽媽幫你……

夜深了,孩子想要做完最後一道應用題,她會忍不住說:寶貝,趕緊睡覺了,只有一道題了,待會媽媽幫你填上……

……

她沒想到,就在自己一次次的“代勞”中,孩子的企圖心也慢慢被消磨了。

4

企圖心對孩子挺重要,可關鍵還在引導。

當我開始有意識的把握住孩子提需求的機會,將她的“企圖心”引導為努力時,看見了有趣的一幕:原本懶懶的孩子,開始主動思考、大開腦洞,想辦法達成意願。

比如,昨兒在公園散步,廊橋上擺了不少地攤,出售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小玩意。

小妞看中了一個玩具羽毛球拍,售價15元。

我很遺憾的告訴她:你的零花錢基金只剩10元了。

不過,你可以想想別的辦法啊,比如跟賣球拍的阿姨講講價?

渴望得到球拍,有了企圖心的小妞正動力十足,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竟克服了與陌生人對話的緊張感,鼓足勇氣,開始跟阿姨講價。

可惜,講價沒成功,阿姨堅持要15元才能出售。

逼得小妞開腦洞,竟遊說道:阿姨,我給你唱兩首歌吧,我唱歌可好聽了……

接著,就端端正正站著,聲情並茂的唱了兩首兒歌,小妞認真的樣兒逗樂了阿姨,阿姨笑著說:看在你這麼可愛的份上,阿姨就不賺錢了,10元賣給你吧!

回家後,小妞一直給婆婆吹噓自己如何遊說阿姨,最終成功購入羽毛球拍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但學會了主動思考,大膽嘗試,還收穫了滿滿的自信心呢。

瞧,只要我們對孩子的企圖心善加引導,孩子就會邁向努力的征程,小勇士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快速成長!

我想,尊重孩子需求是沒錯的,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需求。孩子的能力往往和需求之間存在一定距離,這時候,千萬別代替他跨過這段距離,要抓住引導孩子企圖心的好機會,讓孩子在自我努力中成長。

對孩子來說,說理想顯得大而遠,有點空洞,企圖心卻能讓他每天都擁有歡快的動力。最最重要的是,企圖心是在追求結果的過程中,情感的飽滿表達,是:我看到了,我渴望,所以我要去努力。有企圖心的孩子,自信是洋溢的,生命是精彩的!

我們總說:孩子,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相待。於是忍不住先為他塑造出一個“溫柔世界”,在這個“溫柔世界”裡,“得到”越來越容易,可孩子寶貴的企圖心也在悄悄消失,原本應該綻放光彩的精彩生命也漸漸黯淡。

沒人喜歡“得不到”的感覺,尤其是孩子。

可是,如果暫時的“得不到”能讓孩子茁壯成長,收穫更多“得到”,我們何不做一個聰明的家長?將寶貴的企圖心還給孩子,其實挺好的!

人會長大三次。

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第二次是感覺再怎麼努力,有些事終究無能為力。

第三次是明明知道有些事無能為力,無論如何也會盡力爭取。

哪兒來企圖心呢?每次孩子剛冒出點企圖心,王陽寧就越俎代庖將其扼殺在了搖籃中。

孩子要完成一幅手工粘貼畫,看著孩子笨手笨腳的樣子,她就著急,忍不住插手。不要貼這裡,要貼這兒……顛倒了,不能這麼貼……寶貝,來,媽媽幫你……

夜深了,孩子想要做完最後一道應用題,她會忍不住說:寶貝,趕緊睡覺了,只有一道題了,待會媽媽幫你填上……

……

她沒想到,就在自己一次次的“代勞”中,孩子的企圖心也慢慢被消磨了。

4

企圖心對孩子挺重要,可關鍵還在引導。

當我開始有意識的把握住孩子提需求的機會,將她的“企圖心”引導為努力時,看見了有趣的一幕:原本懶懶的孩子,開始主動思考、大開腦洞,想辦法達成意願。

比如,昨兒在公園散步,廊橋上擺了不少地攤,出售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小玩意。

小妞看中了一個玩具羽毛球拍,售價15元。

我很遺憾的告訴她:你的零花錢基金只剩10元了。

不過,你可以想想別的辦法啊,比如跟賣球拍的阿姨講講價?

渴望得到球拍,有了企圖心的小妞正動力十足,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竟克服了與陌生人對話的緊張感,鼓足勇氣,開始跟阿姨講價。

可惜,講價沒成功,阿姨堅持要15元才能出售。

逼得小妞開腦洞,竟遊說道:阿姨,我給你唱兩首歌吧,我唱歌可好聽了……

接著,就端端正正站著,聲情並茂的唱了兩首兒歌,小妞認真的樣兒逗樂了阿姨,阿姨笑著說:看在你這麼可愛的份上,阿姨就不賺錢了,10元賣給你吧!

回家後,小妞一直給婆婆吹噓自己如何遊說阿姨,最終成功購入羽毛球拍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但學會了主動思考,大膽嘗試,還收穫了滿滿的自信心呢。

瞧,只要我們對孩子的企圖心善加引導,孩子就會邁向努力的征程,小勇士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快速成長!

我想,尊重孩子需求是沒錯的,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需求。孩子的能力往往和需求之間存在一定距離,這時候,千萬別代替他跨過這段距離,要抓住引導孩子企圖心的好機會,讓孩子在自我努力中成長。

對孩子來說,說理想顯得大而遠,有點空洞,企圖心卻能讓他每天都擁有歡快的動力。最最重要的是,企圖心是在追求結果的過程中,情感的飽滿表達,是:我看到了,我渴望,所以我要去努力。有企圖心的孩子,自信是洋溢的,生命是精彩的!

我們總說:孩子,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相待。於是忍不住先為他塑造出一個“溫柔世界”,在這個“溫柔世界”裡,“得到”越來越容易,可孩子寶貴的企圖心也在悄悄消失,原本應該綻放光彩的精彩生命也漸漸黯淡。

沒人喜歡“得不到”的感覺,尤其是孩子。

可是,如果暫時的“得不到”能讓孩子茁壯成長,收穫更多“得到”,我們何不做一個聰明的家長?將寶貴的企圖心還給孩子,其實挺好的!

人會長大三次。

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第二次是感覺再怎麼努力,有些事終究無能為力。

第三次是明明知道有些事無能為力,無論如何也會盡力爭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