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心理的發育也需要精心栽培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 是值得肯定的。 很多家長都抱怨對孩子付出那麼多, 孩子還是出現了問題。 其實, 越是幼小的寶寶, 越是在乎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 比如, 6歲孩子妮妮, 她的媽媽說, 她在學校裡喜歡偷別人東西, 家裡什麼都不缺, 但是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呢?其實,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 孩子的表現就是家庭父母關係的真實寫照, 妮妮的偷東西, 其實目的並不是同學的東西, 真正的動機在於她在試圖“偷回”失去的愛, 想要得到父母的在意。

妮妮的心靈暴力

心靈暴力是肢體暴力、現實暴力的根源與主體,

Advertisiment
一切暴力都是起源于心靈的扭曲與變態, 比起現實人們看得見的肢體暴力, 心靈暴力具有隱蔽性, 也可以說是一種“隱性暴力”, 所以不容易被人們認知、預防並矯正, 這一點也正是心靈暴力最具危害的原因。

心靈暴力最直接與最普遍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傷害, 比如夫妻之間, 家庭本來應該是生命的綠洲, 心靈的港灣, 但是由於心靈暴力的緣故, 卻常常成為人們“最受傷”的地方;又如親子之間, 父子、母子親情本來應該是人世間最美好、最親密的情感, 但是由於心靈暴力的緣故, 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卻是最直接、最深層的, 而這種傷害往往是以“愛”的名義進行的。 心靈暴力另一層面的危害為群體性心靈暴力,

Advertisiment
其產生往往與某一社會群體、階層、部門、集團有關。

在家裡, 妮妮的父母是這樣表現的

威脅恐嚇孩子。 用要脅的話或手段威脅孩子是家長教育孩子時常常採用的一種錯誤方法。 家長往往認為孩子小、不懂事, 講不通道理, 就採用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 以圖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 如孩子吵鬧、不肯睡, 家長就說“老虎來了, 多可怕, 趕快把眼睛閉上”;或把孩子關到黑漆漆的房間, 以表示對他不聽話的懲罰。 這種方法破壞了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和依賴, 使其膽小怕事, 甚至導致恐懼症或者焦慮症;還易使孩子模仿這種行為去騙人、嚇唬人, 以強迫對方答應自己提出的不正當要求。

輕視孩子。 很多家長在責備自己的孩了時,

Advertisiment
總是會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和別家小孩的優點進行比較, 看到別的孩子作文拿獎, 於是就罵自己的孩子:“你怎麼什麼都不行?你要是有某某一半優秀就好了……”其實, 每個孩子都有可愛之處, 都是可以發光的金子, 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否則, 只顧說孩子的缺點, 只能讓他們變得自卑, 甚至連原來的優點都失去了。 因此, 家長首先要給予孩子一顆自信的心靈, 沒有自信的孩子, 不會有改變缺點的力量。

期望過高。 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 家長容易出現“家庭超前教育”的浮躁心態, 往往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 強行讓孩子朝著父母希望的方向發展。 比如用成人或者“神童”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不停地讓幼小的孩子學這學那, 學英語、學舞蹈、學畫畫,

Advertisiment
然後對孩子說, “為了你, 我們犧牲了許多時間, 花了大把的錢, 你不好好學習, 就沒臉來見父母了”。 對於一個正在成熟和發展中的青少年來說, 無疑是一種沉重的包袱, 孩子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時, 會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

羞辱斥責。 常言道“童心不可辱”, 不過, 當孩子犯錯誤、做錯事後, 不少家長喜歡用難聽的話辱駡孩子, 這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還會造成親子間的隔閡, 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許多孩子乾脆“破罐子破摔”, 失去進取心。

妮妮偷東西還有深層原因

妮妮的父母因為種種問題感情漸漸疏遠, 媽媽經常在妮妮面前說父親怎樣對不起這個家, 爸爸回到家也總是冷著臉。 雖然妮妮家生活條件一直不錯,

Advertisiment
但是她並不會在意這些, 她更在意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也要求父母對自己的愛不要減少。 家裡的這些變故, 妮妮並不理解, 但是她會把父母的不合歸結到自己不聽話、表現不好, 她對自己開始自卑。 於是在學校裡妮妮開始用很差的行為證明自己就是個壞孩子, 大家部不願意理自己。 她本能地希望有人不這樣說, 她並不懂這個社會的規則, 她通過傷害自己形成了對社會的認識。 當然我們知道這種認識是偏離的, 可是每個孩子的心靈花園就是這樣逐漸形成了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 從而導致了自己的心理模式。

因此, 妮妮的這些問題, 最後還是要歸結到她的父母身上。 真正要想讓妮妮變成一個心智健康的孩子, 重要的還是父母的改變和治療。

心靈暴力對個體與社會群體的危害是巨大的,認知心靈暴力第一步先要認知自我心靈這一天賦的良知,只有知道什麼是心靈的“常態”,才知道什麼是心靈的“變態”,才能及時認知心靈的“變態”及其對自我和周邊人群的危害。通過心靈修養使個體的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在此基礎之上才有可能形成相對合理的,能夠最大程度地照顧到人多數人利益的各種“遊戲規則”,進而避免“社會群體型”心靈暴力。

後記:家長總是不忘給自己的孩子做飯、買營養品,精心呵護孩子身體的成長,卻忘了孩子心理的發育也需要精心栽培。不斷積累的情緒問題會和青少年的智力一起發展,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讓他們迷失。情感上不健康的青少年,無論智力多麼超群,也不可能快樂。

重要的還是父母的改變和治療。

心靈暴力對個體與社會群體的危害是巨大的,認知心靈暴力第一步先要認知自我心靈這一天賦的良知,只有知道什麼是心靈的“常態”,才知道什麼是心靈的“變態”,才能及時認知心靈的“變態”及其對自我和周邊人群的危害。通過心靈修養使個體的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在此基礎之上才有可能形成相對合理的,能夠最大程度地照顧到人多數人利益的各種“遊戲規則”,進而避免“社會群體型”心靈暴力。

後記:家長總是不忘給自己的孩子做飯、買營養品,精心呵護孩子身體的成長,卻忘了孩子心理的發育也需要精心栽培。不斷積累的情緒問題會和青少年的智力一起發展,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讓他們迷失。情感上不健康的青少年,無論智力多麼超群,也不可能快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