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恐懼焦慮生氣時,請做ta身邊那只"鎮定的小雞"


你也許還向孩子保證過無數次“沒事的”、“沒什麼可害怕的”……以便讓他安心。 你甚至頗費心思地嘗試過獎勵給孩子小貼畫或其他東西, 以鼓勵他大膽嘗試或者自我挑戰一下。 你多半像大部分父母一樣, 嘗試過通過利誘、威逼、懲罰, 以及氣急敗壞的吼叫想鎮住孩子。
今天尖叫童年帶來美國國家親子出版獎金獎作者--勞倫斯·科恩著作《遊戲力2》的節選, 從生動有趣的“第二隻小雞”實驗, 到解讀緊張型父母的心理活動, 以及科恩博士對父母們如何擺脫育兒焦慮的困擾, 無不閃爍著真知灼見的智慧光芒。
Advertisiment
希望有所啟發、感悟的你, 在文末留言交流!
實驗:小雞在裝死時在想什麼?
實驗1:小雞們出生幾天後, 我把它們一隻一隻地輕輕捧起, 死死地盯著它的小眼睛, 就像老鷹盯上獵物的樣子。 等我把它放下時, 小雞嚇得僵在地上不動了, 開始裝死。 大約1分鐘後, 它蹦起來, 重新四下走動。 這就是從害怕到復蘇的一次迴圈。
實驗2:在第二步實驗中, 我同時嚇唬兩隻小雞, 結果它們一起裝死, 大約持續了5分鐘左右。 也就是說, 它倆一起裝死的時間, 比第一步實驗中單獨裝死的時間要長很多。
實驗3:接下來第三步, 我在嚇唬一隻小雞的同時, 讓另外一隻在旁邊閒逛, 結果被嚇的這只小雞僅僅在地上躺了幾秒鐘就蹦了起來。
我的結論如下:受驚的小雞會觀察第二隻小雞在幹什麼,
Advertisiment
以此來判斷環境是否安全。 如果第二隻小雞正在歡快地四處溜達, 那麼前一隻小雞就像接收到了安全信號:第二隻小雞沒有害怕, 而且也沒被吃掉, 所以一定沒危險, 我也可以站起來了。 如果第二隻小雞也在裝死, 那麼前一隻小雞可能就會想:雖然我自己沒看見老鷹, 但是第二隻小雞肯定看見了, 所以它不起來, 那麼我最好也老實躺著別動。
我姐姐的導師加洛普博士發現, 小雞們在鏡子前面裝死的時間最久, 因為它以為鏡子裡是另一隻被嚇壞的小雞。
為啥有些父母安撫不了緊張的孩子?
在剛剛開始從事家庭諮詢和治療的時候, 我一度不明白為什麼對於有些父母而言, 安撫緊張的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Advertisiment
在這個問題上, 第二隻小雞的實驗給了我啟示。
普通孩子在輕度緊張時, 只需要父母勸慰幾句就行了, 即父母起到了沒有害怕的第二隻小雞的作用。 而對於那些很容易高度緊張的孩子, 他們不僅聽不進勸慰, 有時勸慰反而會讓他們更加不安。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是他們的父母同樣也很緊張。 當孩子環顧四周時, 他們看見了緊張的父母——嚇壞了的第二隻小雞, 這讓他們更加堅信這個世界是個險象環生的地方。
當一隻小雞嚇呆時, 它會通過捕捉周圍的信號來評估:現在是安全還是危險?
如果發現其他小雞也在害怕, 它就會繼續僵持在恐懼情緒中。 相反, 如果它發現另一隻小雞正四處走動,
Advertisiment
它也很快會“自我解凍”, 變得活蹦亂跳起來。 以它的理解, 如果另一隻小雞害怕, 就表明周邊有危險, 而如果不害怕, 則表明周邊很安全。
所以, 作為父母, 我們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 在容易緊張的孩子面前充當“鎮定的第二隻小雞”, 誘導他冷靜下來。
溫柔而堅持地輕推自己去直面恐懼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 你自己可能就是容易緊張的人, 孩子過度的緊張也很容易把你拖向無力、挫敗甚至憤怒的深淵。 當你好不容易冷靜下來之後, 孩子卻可能根本沒有留意到你的冷靜。 你也許還向孩子保證過無數次“沒事的”、“沒什麼可害怕的”……以便讓他安心。 你甚至頗費心思地嘗試過獎勵給孩子小貼畫或其他東西,
Advertisiment
以鼓勵他大膽嘗試或者自我挑戰一下。 另外, 在求助於專業人士或書籍之前, 你多半像大部分父母一樣, 嘗試過通過利誘、威逼、懲罰, 以及氣急敗壞的吼叫想鎮住孩子。
我完全理解這一切, 眼看著心愛的孩子被負面情緒卡住, 自己卻無能為力, 確實太痛苦, 更何況被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 而是所有家庭成員。
如果你正捧著這本書津津有味地閱讀, 那麼我猜, 也許你自己就是一個容易緊張的人。 所以, 在修煉成鎮定的第二隻小雞之前, 你可能需要先處理一下自己的焦慮。
你需要明確找出並直接面對自己的擔憂和恐懼, 然後做一些放鬆的練習, 為自己減壓, 必要時尋求幫助。 回想一下, 在哪些事情上、哪些情況下, 你容易緊張?它是不是曾經潛入你的身體裡、念頭裡、情緒裡、或者人際關係中?選擇一個恐懼, 然後面對它;揪出一個緊張時的小動作改掉它;或者挖出一件你一直回避的事情。
你不需要在一夜之間徹底轉變,只要我們拿出面對難題的誠意,並不斷努力,孩子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處理孩子緊張和成人緊張的最大不同是:我們要做自己的“好父母”。這意味著我們要溫柔而堅持地輕推自己去直面恐懼。這確實很難,但值得努力。你可以向朋友或伴侶尋求幫助,但要做好心理準備:被人輕推時你可能會惱羞成怒。基於同樣的道理,我們就會更容易理解,為什麼當我們逼孩子“面對恐懼”時,他會那麼生氣。
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作為成年人,我們早已練就了各種逃避技巧,可以嫺熟而巧妙地繞開許多難題。
但是,身教遠勝於言傳。
在治療有社交障礙的孩子時,我就注意到一個問題。當我建議一個家庭邀請另一個家庭來家裡做客時,大部分父母都本能地驚慌起來:“什麼?我跟他們不熟啊,這樣不太好吧?”然而,這些父母卻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夠勇敢地去交新朋友。
忍住“幫一把孩子”的衝動
即使原本不是容易緊張的那類人,你仍有可能成為緊張的父母。父母都會忍不住為孩子操心,而高度緊張的孩子的父母更是如此:他將來的生活可怎麼辦呢?
緊張和焦慮是一種極具傳染力的情緒。因此,當下次你為孩子擔心時,不妨有意識地在大腦中按下“暫停”鍵,告訴自己:現在並沒有危險,擔心不過是因為被孩子的情緒傳染了。此時此刻,你能否為自己發出“解除警報”的信號?能否成為“鎮定的第二隻小雞”,先安撫自己,然後安撫孩子呢?
假如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經歷半點挫折,那就一定會焦慮。當然,沒有哪位父母會享受孩子受挫的過程,但是我們必須學會承受。這並不是讓父母刻意製造挫折,而是因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一些循序漸進的小挑戰。當挑戰的難度逐漸提高,那麼就會不可避免地給孩子帶來沮喪和痛苦。過度的挑戰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甚至自尊,但是如果沒有挑戰,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同樣也無從得到發展。
這讓我想起一個老舊的笑話:一個小男孩都已經很大了,但還不會說話,於是爸爸媽媽帶著他看了很多醫生。奇怪的是,所有檢查都顯示他一切正常,但他始終不肯說一句話。突然有一天,他吃飯時讓姐姐把鹽遞給他。所有人都驚呆了,問他以前為什麼不肯說話。他答:“因為以前一切都很好,根本用不著我說話啊。”
這個笑話對我們是個很好的提醒。當孩子面臨挑戰時,如果我們心裡總有一種忍不住想沖上去幫一把的衝動,那麼不妨先抽身出來問自己一個問題:是孩子需要我們的説明?還是,説明孩子是我們自己的需要?我們的幫助是否常常出於自己的不安和不忍?記住,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關懷,就是在孩子受挫並尋求安慰時,我們及時通過聯結來撫平他的傷痛,而不是事先的過度保護或頻繁救援。
我們擺脫了自己的焦慮,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擺脫焦慮。如果孩子自己堅持說“我不行”,你可以用溫和而充滿關愛的語氣對他說:“你行的,試試吧。”這樣說可能會引起孩子大哭大鬧,但這很正常,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坐在他身邊,傾聽他釋放情緒。只要你足夠理解和接納他的感受,這種釋放將會幫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
孩子的焦慮常常會攪起父母的哪些負面感受呢?惱怒、沮喪?勾起童年的心酸往事?因為厭倦與孩子的糾纏而對他聽之任之?因為整天提醒孩子“這個該做,那個不該做”而疲憊不堪?總是擔心孩子的個性會毀了他的未來?
讓“傾聽夥伴”幫你疏解情緒
所有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需要留意的是,大部分父母會因為這些感受和想法而產生內疚,進而拼命否認或忽視它們。其實,擺脫這些情緒困擾的最佳方式,就是面對它們(雖然這聽上去有些自相矛盾)。
家庭教育專家帕蒂·惠芙樂女士的建議是,找到理想的“傾聽夥伴”,相互傾訴真實感受、輪流分享真實想法。“傾聽夥伴”可以是配偶或者其他家人,但是家庭以外的朋友可能更好,因為他不會陷入你家的具體問題,所以通常會有不一樣的視角。選擇“傾聽夥伴”的最重要標準是:他不會在傾聽的過程中對你橫加指責和評判,他甚至不需要給出具體建議,他需要做的只是帶著共情之心聽你訴說。
當你與傾聽夥伴經過磨合而相互信任後,你就能漸漸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線,分享那裡最隱秘的負面情緒。一旦這些情緒“被解禁”,你會驚喜地發現,你對孩子的感受有了新的認識,並更願意接納它們。你對自己也更加寬容和理解,遇到難題時也能找到更加靈活的解決之道。
如果有人真心傾聽和理解我們,我們就會放下“我做得不夠好”的內疚感。每一位父母都渴望做得更好,但是內疚感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然後面對它;揪出一個緊張時的小動作改掉它;或者挖出一件你一直回避的事情。
你不需要在一夜之間徹底轉變,只要我們拿出面對難題的誠意,並不斷努力,孩子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處理孩子緊張和成人緊張的最大不同是:我們要做自己的“好父母”。這意味著我們要溫柔而堅持地輕推自己去直面恐懼。這確實很難,但值得努力。你可以向朋友或伴侶尋求幫助,但要做好心理準備:被人輕推時你可能會惱羞成怒。基於同樣的道理,我們就會更容易理解,為什麼當我們逼孩子“面對恐懼”時,他會那麼生氣。
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作為成年人,我們早已練就了各種逃避技巧,可以嫺熟而巧妙地繞開許多難題。
但是,身教遠勝於言傳。
在治療有社交障礙的孩子時,我就注意到一個問題。當我建議一個家庭邀請另一個家庭來家裡做客時,大部分父母都本能地驚慌起來:“什麼?我跟他們不熟啊,這樣不太好吧?”然而,這些父母卻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夠勇敢地去交新朋友。
忍住“幫一把孩子”的衝動
即使原本不是容易緊張的那類人,你仍有可能成為緊張的父母。父母都會忍不住為孩子操心,而高度緊張的孩子的父母更是如此:他將來的生活可怎麼辦呢?
緊張和焦慮是一種極具傳染力的情緒。因此,當下次你為孩子擔心時,不妨有意識地在大腦中按下“暫停”鍵,告訴自己:現在並沒有危險,擔心不過是因為被孩子的情緒傳染了。此時此刻,你能否為自己發出“解除警報”的信號?能否成為“鎮定的第二隻小雞”,先安撫自己,然後安撫孩子呢?
假如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經歷半點挫折,那就一定會焦慮。當然,沒有哪位父母會享受孩子受挫的過程,但是我們必須學會承受。這並不是讓父母刻意製造挫折,而是因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一些循序漸進的小挑戰。當挑戰的難度逐漸提高,那麼就會不可避免地給孩子帶來沮喪和痛苦。過度的挑戰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甚至自尊,但是如果沒有挑戰,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同樣也無從得到發展。
這讓我想起一個老舊的笑話:一個小男孩都已經很大了,但還不會說話,於是爸爸媽媽帶著他看了很多醫生。奇怪的是,所有檢查都顯示他一切正常,但他始終不肯說一句話。突然有一天,他吃飯時讓姐姐把鹽遞給他。所有人都驚呆了,問他以前為什麼不肯說話。他答:“因為以前一切都很好,根本用不著我說話啊。”
這個笑話對我們是個很好的提醒。當孩子面臨挑戰時,如果我們心裡總有一種忍不住想沖上去幫一把的衝動,那麼不妨先抽身出來問自己一個問題:是孩子需要我們的説明?還是,説明孩子是我們自己的需要?我們的幫助是否常常出於自己的不安和不忍?記住,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關懷,就是在孩子受挫並尋求安慰時,我們及時通過聯結來撫平他的傷痛,而不是事先的過度保護或頻繁救援。
我們擺脫了自己的焦慮,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擺脫焦慮。如果孩子自己堅持說“我不行”,你可以用溫和而充滿關愛的語氣對他說:“你行的,試試吧。”這樣說可能會引起孩子大哭大鬧,但這很正常,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坐在他身邊,傾聽他釋放情緒。只要你足夠理解和接納他的感受,這種釋放將會幫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
孩子的焦慮常常會攪起父母的哪些負面感受呢?惱怒、沮喪?勾起童年的心酸往事?因為厭倦與孩子的糾纏而對他聽之任之?因為整天提醒孩子“這個該做,那個不該做”而疲憊不堪?總是擔心孩子的個性會毀了他的未來?
讓“傾聽夥伴”幫你疏解情緒
所有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需要留意的是,大部分父母會因為這些感受和想法而產生內疚,進而拼命否認或忽視它們。其實,擺脫這些情緒困擾的最佳方式,就是面對它們(雖然這聽上去有些自相矛盾)。
家庭教育專家帕蒂·惠芙樂女士的建議是,找到理想的“傾聽夥伴”,相互傾訴真實感受、輪流分享真實想法。“傾聽夥伴”可以是配偶或者其他家人,但是家庭以外的朋友可能更好,因為他不會陷入你家的具體問題,所以通常會有不一樣的視角。選擇“傾聽夥伴”的最重要標準是:他不會在傾聽的過程中對你橫加指責和評判,他甚至不需要給出具體建議,他需要做的只是帶著共情之心聽你訴說。
當你與傾聽夥伴經過磨合而相互信任後,你就能漸漸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線,分享那裡最隱秘的負面情緒。一旦這些情緒“被解禁”,你會驚喜地發現,你對孩子的感受有了新的認識,並更願意接納它們。你對自己也更加寬容和理解,遇到難題時也能找到更加靈活的解決之道。
如果有人真心傾聽和理解我們,我們就會放下“我做得不夠好”的內疚感。每一位父母都渴望做得更好,但是內疚感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