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道:“一個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賴於性格上的偉大。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 一個人能否成長, 智力因素, 即所謂智商僅占20%, 而80%取決於“情緒情感”, 它包括情緒的自控性、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 面對挫折的承受力, 自我瞭解程度以及對他人的理解和寬容等, 即所謂“情商”或“情緒商”。 情緒商主要不是由先天遺傳所決定, 而是經後天逐漸培養形成的, 它始於胎兒期, 但關鍵形成于嬰幼兒時期, 成熟于兒童期。 著名心理學家佛洛德在《精神生活導論》中指出:“人的性格在0-12歲時就定型了, 父母的行為導向尤其舉足輕重。
Advertisiment
胎教時期
胎教是指孕婦通過本身的心理活動和精神狀態, 給胎兒的智力發育以良好的影響。 科學研究表明, 6個月以後胎兒已能聽到母親的心音、說話聲以及外界的音樂和躁聲, 並能對不同程度的節奏作出反應。 保持良好和積極的情緒, 就可以增加血液中有益於健康的化學物質, 如激素、酶以及乙醯膽鹼等, 這些物質能把血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節到最佳狀態, 對胎兒的心理、生理發展非常有利。 因此, 孕婦要通過各種方法使自己保持健康的良好情緒, 多一些歡笑, 少一些憂愁, 使胎兒得以健全發育。
嬰兒期(0-12月)
嬰兒時期, 情緒和情感已開始發展, 如2-3個月的嬰兒就能對人微笑,
Advertisiment
幼兒期(1-3歲)
美國心理學家懷特博士曾經對3歲以前兒童的發展與教育進行了17年的追蹤研究,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學齡前期(3-7歲)
此時期幼兒的情感體驗已相當豐富, 且在興趣愛好、才能、氣質和性格上開始出現個體差異。 這個時期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徵和個性傾向往往是一個人個性的核心成份或中堅結構, 民間所謂“三歲看大, 七歲看老”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應特別注意這段時間的早期教育。 教育方式應提倡“遊戲學習, 快樂學習”。 高爾基曾經說過:“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
Advertisiment
學齡初期(7-12歲)
此時大多數孩子已進入學校學習,學習行為代替了遊戲活動,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情緒情感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深刻。在此時期內,兒童喜歡模仿,易於接受新鮮事物,可塑性極大。良好的教育,會增長兒童的集體榮譽感,形成正確地評價道德行為的是非觀念。反之,不注意兒童的特點,不注意正確的教育方法,則會產生不少行為問題。
在遊戲中施教,使兒童在遊戲中增加知識,發展智力。
學齡初期(7-12歲)
此時大多數孩子已進入學校學習,學習行為代替了遊戲活動,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情緒情感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深刻。在此時期內,兒童喜歡模仿,易於接受新鮮事物,可塑性極大。良好的教育,會增長兒童的集體榮譽感,形成正確地評價道德行為的是非觀念。反之,不注意兒童的特點,不注意正確的教育方法,則會產生不少行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