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生來就有的一種能力, 也是我們生命不可分割的一種能力。 一個正常人都會有情緒, 在生活中也會伴隨著各種情緒。
孩子也不例外,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 脾氣也會越來越大, 動不動就愛發脾氣, 還愛唱反調... ...面對孩子的各種情緒你都處理正確了嗎?
愛孩子, 從瞭解孩子開始, 關注幼兒心理發育&情商培養。 是孩子情緒得到認同、釋放和疏導的管道;是家長和孩子產生情感共鳴和互動不可缺少的紐帶。
小編給大家帶來最佳處理與化解孩子情緒的五個步驟
1
因為情緒是心靈的語言, 是內心狀態的一種表達。
Advertisiment
有位爸爸曾分享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 他躺在沙發上, 然後希望11歲的女兒給他倒一杯水, 但女兒並沒有給他倒水。 爸爸就強調說, 孩子從小就應該懂得孝順的。
女兒在一旁激動解釋道, 不是那樣的, 本來是想給您倒, 只想逗一下, 然後你有情緒了, 我就覺得特別掃興, 就真的不想給您倒水了。
這位爸爸看到孩子的情緒, 爸爸就更大的聲音說。
然後孩子繼續用更大的聲音, 有一種被冤枉的這種感受繼續說她的理由
… …
比如, 我們現在很多家庭生二胎, 那家裡的老大就會很吃醋, 常常會覺得自己被遺棄了, 不被愛了。
面對這些, 我們要學會找到孩子生氣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Advertisiment
當我們準備好傾聽和尊重, 孩子是會很願意跟我們說的。 孩子會覺得你聽懂了, 那麼他這個情緒就不再存在, 他就會能夠冷靜下來跟你正常的表達去溝通。
2
其實很多孩子對自己的心理, 對自己的情緒並不是很瞭解, 他只知道不開心了, 不開心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只想發脾氣摔東西… …所以, 作為家長我們就需要幫助孩子去探索和瞭解他自己的內心。
一個男孩14歲, 有一次和媽媽發生爭執, 這個孩子就到廚房裡, 把菜刀拿出來, 對著他媽。 (其背後就是他媽媽要給他做一些事情,
Advertisiment
老師問孩子, 你當時拿著刀的時候, 你是真的失控了, 你還是只是示意一下媽媽呢?
孩子說, 我是想嚇一下媽媽。
老師, 你當時為什麼會那麼激動呢?是因為媽媽什麼樣的行為讓你那麼接受不了嗎?
孩子說, 媽媽總是逼迫我做不願意做事情, 所以我就特別的生氣。
老師說, 當你拿著刀對著你媽媽的時候, 你當時感覺是怎樣的?當你看到媽媽轉身離開的時候, 你心裡的感受是怎樣的?你是感覺有一點小勝利, 還是覺得很後悔!知道自己做一件很不對的事情。
孩子說, 兩種感覺都有。
老師說, 那你希望媽媽以怎樣的方式來與你溝通呢?
Advertisiment
孩子說, 我希望媽媽能夠不要強迫我, 跟我商量。
... ...
最後雙方達成共識。
通過這個事件, 我們想一想。 假設說我們如果沒有針對這個情緒背後的細節去做溝通, 而只是壓制批判孩子“不對的:這個行為, 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的, 是不是這樣呢?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 我們就需要去協助他去探索, 更多地瞭解自己, 只有更多瞭解自己, 才能夠更多地表達自己。
當孩子的生氣遇到對抗的時候就會轉化為攻擊, 當孩子的生氣遇到關懷時它就會轉化成悲傷, 他就會去表達, 所以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 我們要更多的去讓他瞭解自己情緒背後的真實想法, 真實感覺, 真實意願。 同時, 我們要懂得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不能去強迫孩子,
Advertisiment
3
當孩子對自己真實的想法有更多瞭解的時候, 我們就需要鼓勵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想法感受能夠清楚的準確地描述出來。
我們家長常常會有這一種誤區, 就是覺得孩子還小, 他的想法都是幼稚的, 只要孩子聽話照做就是了, 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更多的是讓他能夠清楚地表達他自己, 只有當孩子學會了表達, 他才能夠和我們正常的交流溝通。 在家裡的時候, 我們最好給孩子營造一個可以練習自由表達的氛圍。 未來在公眾的場合, 他也會成為那個能夠很清晰, 很自信, 很自然表達自己的人。
其實我們每一個孩子,他們原本都是很會表達自己感受的,但是慢慢的越長大越不會了,這是為什麼呢?
比如說我們學習英語,如果我們所處在的環境大家都講英語,那我們可能很快就會學會了英語,是不是?
如果我們學習英語,我們周圍的人都不講英語,那麼我們就覺得很慢,是不是這樣子?因為沒有這樣的環境!
同理,如果家長通常不會在感受這個層面跟孩子去交流去溝通,我們更多的時候就告訴他道理,就是用的頭腦與孩子的這種心理的感受去交流,慢慢的孩子就不會表達了。
在道理層面上孩子永遠是不如我們的,甚至他永遠都是錯的。但人與人之間感受上其實是沒有誰對誰錯,是平等的。
4
在一個人有情緒的時候,正是一個人很脆弱的時候,也正是一個人最需要愛和安撫的時候。
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就穿過他的情緒,看到他情緒背後的那份脆弱和無助,並且對它背後的那份脆弱進行安撫。
比如孩子生氣對你說,你總是對弟弟那麼好,有弟弟了之後就不愛我了。
作為媽媽,我們怎麼去安撫孩子呢?
比如說我們可以說,媽媽愛你和弟弟是一樣的,媽媽對你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任何事而改變。
你現在看到媽媽抱弟弟多一些,是因為他年紀還小,媽媽曾經抱你,愛你是一樣的。來,讓媽媽抱抱。
我們就是需要安撫孩子這個背後的脆弱,而不是去責怪他或者教導他。當孩子的需要,當孩子的脆弱被滿足,他才更容易接受。
比如當孩子稍微長大一點,他生氣地對你說,你總是到我的房間動我的東西。這個時候我們看到孩子情緒背後的東西是什麼呢?
孩子就是希望能夠尊重他,他在為自己不被的尊重而感到很生氣。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對他說,你不希望我動你的東西,你希望我尊重你有自己的空間對嗎?媽媽知道了媽媽會尊重你有自己的空間。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安撫他,我們不去跟他針鋒相對地去計較,那麼之後,孩子反而會感受到我們的強大,我們的愛,我們的包容,孩子也會更信任我們,更佩服我們,更願意和我們敞開去溝通。
5
一個孩子內心產生任何的感覺都是正常的,但是並不代表他的任何行為,都是可以被允許,可以被接受的。所以我們不去操縱或者改變孩子內心世界,去改變他的感覺,而是去引導他表達自己的這種行為。
所以我們同理孩子的感受,但是要對孩子的行為和表達情緒的方式做引導。比如說有的孩子一生氣就會罵人的方式,或者攻擊別人的身體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憤怒,那麼這樣的行為就需要被引導。
舉例:
比如說老大,因為弟弟搶他的玩具,然後把弟弟狠狠的推倒在地,或者打弟弟。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立刻把他們分開。然後,我們需要跟孩子確認,你那麼生氣,是因為弟弟搶你的玩具對嗎?孩子說:“是,對,都是他的錯,都怪他......”那麼家長就可以說:我知道弟弟搶你的玩具,讓你很生氣,但是你不該把弟弟推倒,他還小,很容易受傷,你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收起來,或者警告他,告訴他不要再碰你的玩具,或者來找媽媽都可以。
我們家長要給孩子傳遞我們的價值觀,讓孩子瞭解到我們可以接受什麼,我們不可以接受什麼,他的什麼行為是可以被允許的?什麼是不被允許的?就他的感受我們是理解的,也是允許的,也是接受的。但他這種表達感受的方式、表達情緒的方式是我們不能夠接受的。
所以我們就透過這種不斷地傳遞我們的價值觀,讓孩子知道、讓孩子瞭解。畢竟呢,孩子是一個孩子,他對自己哪些行為是可以的,哪些行為是不可以的,哪些是可以被接受,哪些是不被接受,其實他是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和界限的,他是在與別人互動過程當中,在回饋當中慢慢瞭解到的。
其實我們每一個孩子,他們原本都是很會表達自己感受的,但是慢慢的越長大越不會了,這是為什麼呢?
比如說我們學習英語,如果我們所處在的環境大家都講英語,那我們可能很快就會學會了英語,是不是?
如果我們學習英語,我們周圍的人都不講英語,那麼我們就覺得很慢,是不是這樣子?因為沒有這樣的環境!
同理,如果家長通常不會在感受這個層面跟孩子去交流去溝通,我們更多的時候就告訴他道理,就是用的頭腦與孩子的這種心理的感受去交流,慢慢的孩子就不會表達了。
在道理層面上孩子永遠是不如我們的,甚至他永遠都是錯的。但人與人之間感受上其實是沒有誰對誰錯,是平等的。
4
在一個人有情緒的時候,正是一個人很脆弱的時候,也正是一個人最需要愛和安撫的時候。
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就穿過他的情緒,看到他情緒背後的那份脆弱和無助,並且對它背後的那份脆弱進行安撫。
比如孩子生氣對你說,你總是對弟弟那麼好,有弟弟了之後就不愛我了。
作為媽媽,我們怎麼去安撫孩子呢?
比如說我們可以說,媽媽愛你和弟弟是一樣的,媽媽對你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人任何事而改變。
你現在看到媽媽抱弟弟多一些,是因為他年紀還小,媽媽曾經抱你,愛你是一樣的。來,讓媽媽抱抱。
我們就是需要安撫孩子這個背後的脆弱,而不是去責怪他或者教導他。當孩子的需要,當孩子的脆弱被滿足,他才更容易接受。
比如當孩子稍微長大一點,他生氣地對你說,你總是到我的房間動我的東西。這個時候我們看到孩子情緒背後的東西是什麼呢?
孩子就是希望能夠尊重他,他在為自己不被的尊重而感到很生氣。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對他說,你不希望我動你的東西,你希望我尊重你有自己的空間對嗎?媽媽知道了媽媽會尊重你有自己的空間。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安撫他,我們不去跟他針鋒相對地去計較,那麼之後,孩子反而會感受到我們的強大,我們的愛,我們的包容,孩子也會更信任我們,更佩服我們,更願意和我們敞開去溝通。
5
一個孩子內心產生任何的感覺都是正常的,但是並不代表他的任何行為,都是可以被允許,可以被接受的。所以我們不去操縱或者改變孩子內心世界,去改變他的感覺,而是去引導他表達自己的這種行為。
所以我們同理孩子的感受,但是要對孩子的行為和表達情緒的方式做引導。比如說有的孩子一生氣就會罵人的方式,或者攻擊別人的身體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憤怒,那麼這樣的行為就需要被引導。
舉例:
比如說老大,因為弟弟搶他的玩具,然後把弟弟狠狠的推倒在地,或者打弟弟。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立刻把他們分開。然後,我們需要跟孩子確認,你那麼生氣,是因為弟弟搶你的玩具對嗎?孩子說:“是,對,都是他的錯,都怪他......”那麼家長就可以說:我知道弟弟搶你的玩具,讓你很生氣,但是你不該把弟弟推倒,他還小,很容易受傷,你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收起來,或者警告他,告訴他不要再碰你的玩具,或者來找媽媽都可以。
我們家長要給孩子傳遞我們的價值觀,讓孩子瞭解到我們可以接受什麼,我們不可以接受什麼,他的什麼行為是可以被允許的?什麼是不被允許的?就他的感受我們是理解的,也是允許的,也是接受的。但他這種表達感受的方式、表達情緒的方式是我們不能夠接受的。
所以我們就透過這種不斷地傳遞我們的價值觀,讓孩子知道、讓孩子瞭解。畢竟呢,孩子是一個孩子,他對自己哪些行為是可以的,哪些行為是不可以的,哪些是可以被接受,哪些是不被接受,其實他是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和界限的,他是在與別人互動過程當中,在回饋當中慢慢瞭解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