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想要的東西,刻意不滿足他,這樣真的好嗎?

欲求不滿才會貪心

週末的傍晚, 我們一家人去廣場玩。 心心在前面開心奔跑, 我和心爸跟在後面散步聊天, 廣場上非常熱鬧, 小販販賣著各種玩具:會飛的小黃人、會爬高翻身的毛毛蟲、匍匐打槍的光頭強, 這些品質不好的小玩具總是能引得孩子們的駐足。 小販們見有孩子停下來看, 便更賣力展示。

終於, 心心停在了一堆繽紛的大泡泡面前。 她看了一會, 開口了:“媽媽, 我要泡泡!”

心爸本能回應道:“喜歡泡泡就在這裡看看吧!”

心心看了一會兒, 好像不盡興一般, 又再一次要求:“媽媽, 我想買泡泡!”

我想立馬上去滿足她,

Advertisiment
卻被心爸阻止:“你不能讓孩子養成看什麼都要買的習慣啊!”

雖然覺得心爸對孩子要求嚴格了些, 但想想似乎也有道理。 於是我沒有動, 弱弱地重複著:“心心, 喜歡就在這看看吧!”

心心只好眼巴巴地看著大泡泡隨風飄走、破滅, 好像她小小的願望也破滅了一般。 看著小人兒孤單可憐地站在小攤前, 我有些心疼。

最終, 她決定直接上去拿, 她挑了一個, 通知我:“媽媽, 我要買這個!”

我看了看心爸, 心爸堅定地說:“把她抱走!”由於心爸在家中一直是“家長派”的作風, 這權威感壓得我沒做任何思考就直接去行動。 我走過去, 溫柔地跟心心說:“咱們不買, 如果你喜歡就在這看看好嗎?”心心當然不樂意, 她大哭, 我抱她走的時候, 她拼盡全力要下來。

Advertisiment

我強行抱著掙扎的心心, 內心也憋屈極了, 忍不住小聲問心爸:“為什麼呀?為什麼就不能給她買一個?”

心爸還是不容置疑:“這樣不好啊!看什麼都想買, 以後怎麼辦?不能讓孩子輕輕鬆松就得到!”

我不高興了, 這要是平時就我和心心出來, 我一定會痛快地給她買!她並不是一個見什麼都要的孩子, 反倒是我, 像是新世界的導遊一般, 見到她這個初來乍到的“小外星人”沒見過的東西, 都熱情地想買給她試一試玩一玩。

我爭辯道:“廣場上這麼多玩具, 心心想要別的了嗎?她一直很喜歡泡泡, 而且也很久沒玩了。 ”心爸沉默, 我繼續說:“讓孩子開開心心的有什麼不好?為什麼她這麼簡單的一個要求, 我們都要刻意拒絕她?小的時候,

Advertisiment
10塊錢就能買她的快樂, 長大後, 就沒有這麼容易了!”

心爸還是不情願, 但最終妥協。 當得知爸爸同意給她買泡泡時, 心心破涕為笑, 她去小攤上選了自己最愛的顏色。

最後的畫面就溫馨極了:心爸在空中劃出一個個絢麗的泡泡, 心心蹦著跑著追逐著, 穿成小肉墩的她來來回回穿梭在廣場上, 臉上綻放出最無憂燦爛的笑容。

雖然這件事解決了, 但在內心深處, 我和心爸並沒有達成一致, 我跟隨作為母親的直覺, 認為滿足孩子沒錯, 而心爸認為買東西這事要從小對孩子嚴加控制, 長大後她才不會什麼都拼著要。 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

直到有天, 無意中我聽到凱叔講故事裡著名心理學家李雪老師關於《富養自己,

Advertisiment
富養孩子》的講座, 才解開了我的疑惑。

李雪老師談到, 並不是只有富人才能富養孩子, 所謂富養, 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 痛快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而當我們總是延遲滿足、不情不願的滿足或者乾脆不滿足, 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欲求有罪。 當孩子產生這種羞恥心, 長大後, 她就沒辦法讓物質很好地服務於她。 她會一直認為, 世間的好東西, 她都不配得。 最終反而會陷入對金錢和物質的過分追求中去, 因為只有這些好東西才能證明她的價值所在。

一席話, 醍醐灌頂。

我身邊的朋友, 錯用物質的就不少, 朋友S從來就聽不得“打折”二字, 一有打折, 她就拼命買買買, 生怕錯過實惠, 可通常她總是比我們花了更多的錢, 買了一些退而求其次的東西;朋友A普通白領,

Advertisiment
工資並不算高, 卻願意省吃儉用攢幾個月的工資去買一個LV包包;朋友L卻又是個守財奴, 她最感興趣的是每天思考如何“節流”, 儘量吃的少用的不講究, 看著帳戶上的數字上漲, 就樂不開支。

在他們的眼裡, 實惠、虛榮、金錢的積攢都比善待自己更重要。

我迫不及待把這些分享給心爸, 他若有所思, 有些認同, 但又追問:“總是痛快地滿足, 孩子會不會不珍惜?她會不會更加貪心?你看商場裡有些孩子, 父母不答應買什麼, 他就在地上哭鬧打滾逼父母就範。 我只是想從小給孩子立好規矩。 ”

他的顧慮不是空穴來風, 但我也認同李雪老師說的那句, 但凡是被父母好好滿足過的孩子, 都是好商量的孩子。 當她的欲求我們不想滿足時,我們可以誠實的告訴她我們的想法,哪怕是我們捨不得買,我們覺得這個東西家裡太多了等等。他們會失落,但也經得起偶爾一次的拒絕。這就好比,給足了愛與安全感的孩子,不會總無理取鬧尋求關注,也不會忍受不了父母偶爾與他們的分離,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的愛還在。

臺灣著名的心理教育學家洪蘭也說過:

在動物實驗中,把猴子放進堆滿橘子的房間,它會兩手各拿兩個橘子,嘴裡再含一個,然後找個隱秘的地方坐下來吃,在沒有吃完之前,它不會一直去拿,吃飽了,它也不會再去拿。剛生下來的孩子也是,吸足了奶就不會再吃。但如果他之前匱乏過,他就會很貪心,一直拿不夠,所以父母教孩子時,不要一次只給一點,讓他覺得一直不夠,把“貪”的心生出來。不妨多給一點,告訴他:“不要貪,東西是足夠的”,然後教她什麼是“適可而止”:

天下的糖很多,不需要一次吃完,可以慢慢吃;

天下的錢也很多,不要一次賺完,可以慢慢賺。

的確,只有欲求不滿才會貪心。

真正被富養過的孩子,會知道生活中哪些東西是需要的,而哪些東西是不必追求的。

真正被富養過的孩子,會知道物質的力量終是有限的,幸福的來源永遠是精神的富足。

真正被富養過的孩子,會知道如何更好地滿足自己,滿足別人。

富養雖離不開物質,但最重要的卻不是物質,而在於父母是否接納孩子的欲求,並願意痛快地滿足。

當她的欲求我們不想滿足時,我們可以誠實的告訴她我們的想法,哪怕是我們捨不得買,我們覺得這個東西家裡太多了等等。他們會失落,但也經得起偶爾一次的拒絕。這就好比,給足了愛與安全感的孩子,不會總無理取鬧尋求關注,也不會忍受不了父母偶爾與他們的分離,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的愛還在。

臺灣著名的心理教育學家洪蘭也說過:

在動物實驗中,把猴子放進堆滿橘子的房間,它會兩手各拿兩個橘子,嘴裡再含一個,然後找個隱秘的地方坐下來吃,在沒有吃完之前,它不會一直去拿,吃飽了,它也不會再去拿。剛生下來的孩子也是,吸足了奶就不會再吃。但如果他之前匱乏過,他就會很貪心,一直拿不夠,所以父母教孩子時,不要一次只給一點,讓他覺得一直不夠,把“貪”的心生出來。不妨多給一點,告訴他:“不要貪,東西是足夠的”,然後教她什麼是“適可而止”:

天下的糖很多,不需要一次吃完,可以慢慢吃;

天下的錢也很多,不要一次賺完,可以慢慢賺。

的確,只有欲求不滿才會貪心。

真正被富養過的孩子,會知道生活中哪些東西是需要的,而哪些東西是不必追求的。

真正被富養過的孩子,會知道物質的力量終是有限的,幸福的來源永遠是精神的富足。

真正被富養過的孩子,會知道如何更好地滿足自己,滿足別人。

富養雖離不開物質,但最重要的卻不是物質,而在於父母是否接納孩子的欲求,並願意痛快地滿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