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愛告狀如何解決?

“媽媽, 他打我!”“老師, 他搶我的玩具。 ”小孩子愛告狀, 大人們很苦惱:這孩子怎麼這麼煩?先別著急發火, 這煩惱也許因你而起。

6歲的豆豆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 就是常常愛告狀, 總說同學打她。 作為成長營的老師, 我沒有立即處理, 而是選擇繼續觀察, 等待時機。

有一天, 幾個同學在玩耍, 無意中碰到了豆豆的眼睛, 她大哭不止。 涉及眼睛是比較危險的事, 而且告狀的現象愈演愈烈, 已經阻礙了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動性, 是時候集中處理這個問題了。 我決定用心理劇的方式再現情境。

我發現, 豆豆一直停留在打鬧現場,

Advertisiment
任由高年級男生在她身邊穿梭和揮舞玩具, 對可能發生的碰撞等危險置若罔聞。 她一直哭喊著“打我了”, 其實是男生們無意中碰到她的, 她混淆了“碰”與“打”的概念。

面對這樣的局面, 同學們的反應各不相同。 大部分人表現得不喜歡豆豆, 因為她在玩耍時不知道躲避, 被撞以後又告狀;也有人覺得, 她“怕碰”, 還愛告狀, 想“離她遠點, 免得連累自己”;個別同學覺得, 她哭起來很好玩, 沒事的時候可以玩“招惹她哭”。

經過進一步溝通瞭解, 我才知道, 因為豆豆個子矮小, 媽媽很擔心她會受欺負, 經常問她:“班裡有沒有人欺負你啊?”“老師管不管啊?”還教她:“別人打你, 你就大喊大叫嚇唬他, 去告訴老師!”

這讓我想到了鄰居家的兒子壯壯,

Advertisiment
一個小學3年級的學生。 去年暑假, 壯壯媽把他送到我的成長營來上課, 兩周後便怒氣衝衝地給我打來電話, 用了兩個小時訴說孩子受傷了, 要求對方給看病賠償。 我心中狐疑, 發生這麼大的事, 為什麼沒人向我報告?而且, 壯壯根本說不出對方的名字。

第二天, 我看到了被壯壯指認的偉偉。 他的額頭有一道寸長的劃痕, 而壯壯的傷則是一塊比米粒還小的破皮。 聽說“打架”, 偉偉和其他同學都很詫異,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鬧著玩呢”!

通過心理劇呈現, 我發現, 偉偉拍了拍壯壯的肩膀, 想邀請他玩遊戲, 而壯壯卻錯誤地理解為偉偉在“打”他, 出於自我保護, 他反手打了偉偉。 偉偉繼續試圖拉他玩, 壯壯以為偉偉又要打他, 便做出了更嚴重的“回擊”。

Advertisiment
偉偉糊裡糊塗地被打了幾下後, 最終放棄拉他入夥。 而壯壯則認為, 自己打贏了偉偉。 但是, 回家後, 細心的媽媽還是找到了兒子“被打”的證據。

豆豆和壯壯都是因為家長過度強調“自我保護”, 而把精力太多投入在防禦上。

對年紀小的豆豆來說, 告狀可以嚇唬同學, 使自己感覺強大;媽媽整日忙於工作, 告狀可以獲得女性老師的關注, 找到媽媽的感覺。 她覺得, 告狀是件很好的事, 便喜歡有意無意地尋找“被打”的機會。 只是, 她不知道, 自己會因此被排斥。

壯壯年齡大, 遇事靠“告狀”來解決, 受到的挫折更多。 為了應付媽媽“不被欺負”的情緒和要求, 壯壯每天精神高度緊張,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甚至不知道相處半個月的同學的名字。

Advertisiment
而老師為了不強化他的告狀行為, 不去理會, 他只好靠自己的方式解決, 對同學進行兇狠地“還擊”。 如果未被及時發現和糾正, 長大後很可能對別人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 甚至犯罪。

其實, 孩子們告狀大多集中在“被打”“爭東西”“違反規則”等方面。 違反規則的報告通常是孩子在表現, “我知道正確的規則是什麼”, 向權威傳達“我做對了”, 期待獲得肯定、表揚和關注。 對此, 要區別處理。

一是正常心理發展的過程, 對於這部分兒童要給予肯定, 但也要注意, 表揚過度會強化告狀行為, 養成不良習慣, 影響人際關係;

二是要看孩子是否缺乏父母對他的正確關注, 家長需要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 孩子的好表現才能長久穩定。

Advertisiment

對於“被打”“搶東西”的告狀, 家長要擺正心態, 建立安全意識, 比如別人打鬧時, 你要注意躲開;然後, 引導孩子細緻地理解“打”和“碰”、“有意”和“無意”等概念的區別;最後, 建立物權、你我等邊界概念。 孩子是在交往中學習和鍛煉, 家長不要介入到孩子的關係中, 給孩子思考和實踐的機會。 另外, 有些愛告狀的孩子是由於嬰兒時期觸覺發育不夠, 肌膚比較敏感, 導致“怕碰”而告狀, 需要做覺知適應性訓練。 最後, 對於家長靠自身難以改善的情況, 要儘早及時向專業人員求助, 避免情況惡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