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 他打我!”“老師, 他搶我的玩具。 ”小孩子愛告狀, 大人們很苦惱:這孩子怎麼這麼煩?先別著急發火, 這煩惱也許因你而起。
6歲的豆豆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 就是常常愛告狀, 總說同學打她。 作為成長營的老師, 我沒有立即處理, 而是選擇繼續觀察, 等待時機。
有一天, 幾個同學在玩耍, 無意中碰到了豆豆的眼睛, 她大哭不止。 涉及眼睛是比較危險的事, 而且告狀的現象愈演愈烈, 已經阻礙了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動性, 是時候集中處理這個問題了。 我決定用心理劇的方式再現情境。
我發現, 豆豆一直停留在打鬧現場,
Advertisiment
面對這樣的局面, 同學們的反應各不相同。 大部分人表現得不喜歡豆豆, 因為她在玩耍時不知道躲避, 被撞以後又告狀;也有人覺得, 她“怕碰”, 還愛告狀, 想“離她遠點, 免得連累自己”;個別同學覺得, 她哭起來很好玩, 沒事的時候可以玩“招惹她哭”。
經過進一步溝通瞭解, 我才知道, 因為豆豆個子矮小, 媽媽很擔心她會受欺負, 經常問她:“班裡有沒有人欺負你啊?”“老師管不管啊?”還教她:“別人打你, 你就大喊大叫嚇唬他, 去告訴老師!”
這讓我想到了鄰居家的兒子壯壯,
Advertisiment
第二天, 我看到了被壯壯指認的偉偉。 他的額頭有一道寸長的劃痕, 而壯壯的傷則是一塊比米粒還小的破皮。 聽說“打架”, 偉偉和其他同學都很詫異,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鬧著玩呢”!
通過心理劇呈現, 我發現, 偉偉拍了拍壯壯的肩膀, 想邀請他玩遊戲, 而壯壯卻錯誤地理解為偉偉在“打”他, 出於自我保護, 他反手打了偉偉。 偉偉繼續試圖拉他玩, 壯壯以為偉偉又要打他, 便做出了更嚴重的“回擊”。
Advertisiment
豆豆和壯壯都是因為家長過度強調“自我保護”, 而把精力太多投入在防禦上。
對年紀小的豆豆來說, 告狀可以嚇唬同學, 使自己感覺強大;媽媽整日忙於工作, 告狀可以獲得女性老師的關注, 找到媽媽的感覺。 她覺得, 告狀是件很好的事, 便喜歡有意無意地尋找“被打”的機會。 只是, 她不知道, 自己會因此被排斥。
壯壯年齡大, 遇事靠“告狀”來解決, 受到的挫折更多。 為了應付媽媽“不被欺負”的情緒和要求, 壯壯每天精神高度緊張, 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甚至不知道相處半個月的同學的名字。
Advertisiment
其實, 孩子們告狀大多集中在“被打”“爭東西”“違反規則”等方面。 違反規則的報告通常是孩子在表現, “我知道正確的規則是什麼”, 向權威傳達“我做對了”, 期待獲得肯定、表揚和關注。 對此, 要區別處理。
一是正常心理發展的過程, 對於這部分兒童要給予肯定, 但也要注意, 表揚過度會強化告狀行為, 養成不良習慣, 影響人際關係;
二是要看孩子是否缺乏父母對他的正確關注, 家長需要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 孩子的好表現才能長久穩定。
Advertisiment
對於“被打”“搶東西”的告狀, 家長要擺正心態, 建立安全意識, 比如別人打鬧時, 你要注意躲開;然後, 引導孩子細緻地理解“打”和“碰”、“有意”和“無意”等概念的區別;最後, 建立物權、你我等邊界概念。 孩子是在交往中學習和鍛煉, 家長不要介入到孩子的關係中, 給孩子思考和實踐的機會。 另外, 有些愛告狀的孩子是由於嬰兒時期觸覺發育不夠, 肌膚比較敏感, 導致“怕碰”而告狀, 需要做覺知適應性訓練。 最後, 對於家長靠自身難以改善的情況, 要儘早及時向專業人員求助, 避免情況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