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欲, 就是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渴望, 按照我們的話說, 就是“愛學”, 孩子只有“愛學”, 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具有一種內在的持續的追求願望, 才可能“學好”, 並持續地保持好成績, 作為父母親, 需要特別重視如何誘發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求知欲是通過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 《論語·述而》裡說,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就是指求知欲的內外因互相作用的過程的, 而最終轉變為孩子的自主的求知願望狀態。
那麼, 究竟是外因為先, 還是內因為先呢?這個問題大家討論的很多, 似乎沒有什麼定論。
Advertisiment
由外因所導致的求知欲叫做外在求知欲, 外在求知欲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呈不穩定的狀態, 孩子在形成內在求知欲之前, 隨著知識的增加, 社會接觸面的擴大, 外在求知欲的鞭策作用將由強變弱, 如果在此過程中過分強調外在求知欲的作用, 反而加速孩子厭學, 外在和內在的兩者相互作用, 才能起到作用。
因此外在求知欲不是最終的目的, 而應該是通過外在求知欲的誘發, 最終引導孩子形成穩定的內在求知欲。
所謂內在求知欲, 就是孩子有意識或者潛意識地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推理、接受新知識,
Advertisiment
誘發, 就是說要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產生求知的需求和內在動力, 主動去求知。
孩子的內心世界由個性、需要以及價值觀、態度、動機構成。 個性、需要、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的態度, 態度是這三者的綜合, 態度在外在誘因的作用下形成動機, 動機在外界時間地點條件都適合的時候就會產生行為。
一個人只要注意到某一個事物, 他就會對它進行認識, 而且伴隨著認識,
Advertisiment
所以, 態度就是一種心理傾向, 既包含著理性的認識, 也包含著情感的體驗, 態度是產生動機的一種準備狀態和願望。 態度包含著認識、情感和自主選擇三個內容, 其中核心是自主選擇, 這是最能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成分, 是一個人內心世界中核心的核心。
而一個人的認識與情感是由客觀條件、主觀的個性和需要以及主觀能動性決定的, 而最重要的是主觀能動性。
當一個人處於逆境時, 危害最大的不是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而是自己放棄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放棄了自己的選擇權與控制權,
Advertisiment
人的心理活動是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 所以周圍世界的結構特點也必然反映到我們的心理活動上來。 我們的生活在一個充滿對稱結構和因果關係的物理世界中, 一切物質都在持續地運動著。 因而人也具有一種相應的心理特徵:總喜歡追求規律性, 總喜歡追求對稱、均衡、持續、普遍、完滿等。
如果在某種條件下這種規律、對稱、完滿等等有了缺陷或者遭到破壞, 該有而沒有, 這就出現了空穴, 這種空穴會讓人產生上面所說的完滿心理, 使人產生一種欲望, 希望去填補上這個空穴,
Advertisiment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為誘發求知欲提供了可能, 即提供了“有”, 所以誘發孩子的求知欲的主要內容是, 從天性出發, 著重指出“無”的存在, 從而讓他們感到“該有”並看清“沒有”。
並且把知識的學習放在知識體系中去理解, 讓孩子不但知道該知識點, 而且知道與該知識點相關的知識, 做到“知其然, 亦知所以然”, 這樣就會使新知識很容易被原有知識相容, 在相容過程中,培養更高的解決問題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識。
前面說過,求知欲是人內在的動機和願望,所以,一定不能阻塞了孩子內心深處向外延伸的線路,內在線路阻塞,就不可能與外在的影響對接,那樣你怎樣打罵,怎樣苦口婆心,怎樣恨鐵不成鋼,也是無濟於事的,孩子就會把你的話當作耳邊風。
孩子不愛學,通常不是我們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人為地阻塞了孩子的求知欲輸出的線路和介面,比如夢想,好奇心,成就感,感恩,發奮,發憤等就是需要我們經常疏通和維護的重要介面。
在相容過程中,培養更高的解決問題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識。前面說過,求知欲是人內在的動機和願望,所以,一定不能阻塞了孩子內心深處向外延伸的線路,內在線路阻塞,就不可能與外在的影響對接,那樣你怎樣打罵,怎樣苦口婆心,怎樣恨鐵不成鋼,也是無濟於事的,孩子就會把你的話當作耳邊風。
孩子不愛學,通常不是我們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人為地阻塞了孩子的求知欲輸出的線路和介面,比如夢想,好奇心,成就感,感恩,發奮,發憤等就是需要我們經常疏通和維護的重要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