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愛打小報告,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最近, 一條微博引發了熱議, 微博稱:鄭淵潔說, 小學班幹部制度是在培養“漢奸”, 發達國家小學沒有班幹部制度, 建議取消中小學班幹部制度, 讓所有孩子平等成長。 愛打小報告的班幹部確實不受同學的歡迎, “班幹部是奸細, 喜歡給老師打小報告”, 上小學的貝貝說, 他借了同學本漫畫書, 上課看時, 被後排的班長發現並報告給老師, 漫畫書被老師沒收了, “我們都討厭打小報告的班幹部, 同學都主動疏遠他”。

現實生活中, 一些孩子何止于向老師打“小報告”, 他們也向家長打, 向長輩打, 這確實讓一些家長感到不正常。

Advertisiment

如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一:

玉玉聰明伶俐、活潑開朗, 就像一隻小黃鶯, 十分活躍, 深受小朋友的喜愛。 玉玉很有能力, 常常組織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下課後還會主動幫老師收拾玩具。 但就是這麼一個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的女孩, 卻有一個連老師都有點兒“犯怵”的習慣——愛打小報告。 玉玉對其他小朋友的行為似乎很敏感, 小朋友一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她就會馬上跑去告訴老師: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打人, 一會兒又說那個小朋友搶別人的玩具, 一會兒又說那個小朋友把桌子弄髒了……玉玉媽聽說自己的寶貝在幼稚園經常告小朋友的狀, 很擔心這樣時間長了, 玉玉會被其他小朋友孤立, 也擔心玉玉太過傲慢,

Advertisiment
反而不利於她今後的成長。

案例二:

週五的時候, 樂樂媽接到幼稚園老師的電話, 說樂樂在幼稚園就像一個小偵察兵, 只要看到別的小朋友做得不好, 就向老師報告:“老師, 明明把新新的積木推倒了。 ”“老師, 小武推人。 ”周日樂樂媽帶著樂樂找朋友家的亮亮玩, 剛開始兩人玩得很開心, 不一會兒, 樂樂委屈地跑過來跟媽媽說:“媽媽, 亮亮不給我玩他的小汽車, 還推我。 ”過了一會兒樂樂又跑過來說:“媽媽, 亮亮老是讓我當壞人, 他當員警。 我也想當員警。 ”晚上剛回到社區一會, 樂樂又跑到媽媽跟前說:“媽媽, 剛才小嫣沒有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裡。 我每次吃完香蕉都自己把皮扔到垃圾桶。 小嫣做得不對。 ”樂樂媽聽到這些之後, 才感到問題真的嚴重了。

Advertisiment

孩子愛打小報告的原因

一些家長對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感到好笑又無奈。 其實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多種多樣, 我們家長要因人而異地對待與引導, 主要的類型可分為以下幾種:

引起別人的注意

有些孩子成績不突出, 又沒有其它的特長, 在家、在校都不能得到肯定與表揚, 孩子的內心被關注欲驅使他應該採取相應的方式達到這個目的, 當其他的孩子犯錯時, 他就會第一時間內抓住“機會”來展示自己。

策略:細心發現孩子的長處, 多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讓周圍的人認識到他的存在, 讓孩子的被關注欲得到滿足。

注意力不集中

有些孩子的注意力保持時間特別短、愛動, 不能專心地做一件事, 時不時地看看這兒望望那兒,

Advertisiment
在他“巡視”的過程中就可能發現其他人“不良”的舉動, 就會報告出來。

策略:平常利用孩子最感興趣的事, 加強孩子注意力的培養, 讓孩子注意力的保持時間逐漸增長。

老師的錯誤引導

部分老師為了瞭解學生在班內的表現情況, 特意安排幾個學生彙報班內每天發生的情況, 時間一長孩子們都會知道這件事, 孩子就會產生老師喜歡小報告的想法, 他們就會極力地搜尋“事件”進而在老師面前炫耀。

策略:教師要從自身作起, 多從正面引導, 家長與老師積極溝通, 督促孩子改變。

尋求自身的保護

有些學生由於性格、身體、語言等方面的原因會成為多數學生冷落的對象, 甚至會受到別人的攻擊, 可靠自身的能力又無法反駁或反擊,

Advertisiment
這時他們唯一的依靠就是老師或家長。

策略:一定要精心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 多關注孩子的成長, 適時科學地為孩子“撐腰”, 不要讓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

父母的影響

有些父母在家評論別人從不避諱孩子, 很多不雅的語言都會灌入孩子的腦中, 特別是那些尖刻的詞彙更會刺激孩子善良的心, 久而久之孩子愛挑別人刺的毛病就有了。

策略:父母在說別人不足時一定避開孩子, 多在孩子面前讚揚別人優秀的一面, 讓孩子形成發現別人優點的習慣。

由上面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中我們可以看出, 孩子打小報告有無意與有意之分、有偶爾與經常之分也有善意與惡意之分, 但不論哪種, 其結果都是弊大於利的,都應該及時地阻止與引導,只有孩子經常性看到好的一面,才能吸取好的思想、形成好的習慣、成就好的童年。

愛打小報告的孩子,我們家長應如何引導呢?

1.不要事事以孩子為中心,教育孩子想著他人

現在的家庭,寶寶從出生起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圍著轉,儼然成了家裡的“小太陽”,這樣很容易使寶寶形成依賴思想。對於過於依賴別人關注的寶寶,在家庭生活中,不去特別關注他,或許是個好辦法。

2.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當寶寶打小報告時,應該引導他先自己解決問題。爸爸媽媽可以在家裡和寶寶一起玩模擬告狀的遊戲:比如爸爸把圖畫貼反了,可以引導寶寶幫爸爸正過來;爸爸把桌子弄髒了,可以提醒爸爸注意,並跟爸爸一起把桌子擦乾淨,而不是向媽媽告狀。這樣,寶寶可以學到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還要讓寶寶體會到,這樣解決問題的效果要好於打小報告。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引導,提高他們的辨別和判斷能力,進而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也可組織孩子通過談話、討論等形式,講述一些孩子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或者大家共同來制定新規則等,讓孩子來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進而減少孩子的告狀行為。

3.給孩子創設一點小挫折

有些孩子能力很強,在同齡小朋友中很強勢,他們像“小大人”一樣,總覺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優秀,做什麼事都喜歡指揮別的小朋友。我們知道,在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永遠是第一、永遠強勢,這樣的孩子一旦被別人比下去,往往會遭受很大的心理打擊,不利於其成長。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有意給他們安排一些比較艱巨的任務,讓小困難不時挫一挫他們的傲氣,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其實跟別的小朋友一樣,也有做不來的事情。

4.培養孩子謙虛的品性,讓他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

能夠指正別人的錯誤當然不錯,但如果能多多地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就更好了。對於愛打小報告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當著他(她)的面誇獎別的小朋友:小唯真乖,媽媽來接她晚了,她都不哭;豆豆真懂事,知道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玩……家長要教育孩子,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和優點,孩子要多學習其他小朋友的優點,對於小朋友的缺點,也要儘量包容,要學會處理與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不能只知告狀。

5.引導孩子多與同伴交流,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

孩子的告狀一部分是由於缺乏交往策略,或者是不能很好地分享同一件物品而產生的。引導孩子學會與同伴交往,培養孩子懂得分享,必定會減少告狀次數。家長要儘量在活動中給孩子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和空間,鼓勵和啟發孩子參與活動時互相交流、協商,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懂得分享,甚至是嘗試著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和同伴用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其結果都是弊大於利的,都應該及時地阻止與引導,只有孩子經常性看到好的一面,才能吸取好的思想、形成好的習慣、成就好的童年。

愛打小報告的孩子,我們家長應如何引導呢?

1.不要事事以孩子為中心,教育孩子想著他人

現在的家庭,寶寶從出生起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圍著轉,儼然成了家裡的“小太陽”,這樣很容易使寶寶形成依賴思想。對於過於依賴別人關注的寶寶,在家庭生活中,不去特別關注他,或許是個好辦法。

2.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當寶寶打小報告時,應該引導他先自己解決問題。爸爸媽媽可以在家裡和寶寶一起玩模擬告狀的遊戲:比如爸爸把圖畫貼反了,可以引導寶寶幫爸爸正過來;爸爸把桌子弄髒了,可以提醒爸爸注意,並跟爸爸一起把桌子擦乾淨,而不是向媽媽告狀。這樣,寶寶可以學到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還要讓寶寶體會到,這樣解決問題的效果要好於打小報告。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引導,提高他們的辨別和判斷能力,進而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也可組織孩子通過談話、討論等形式,講述一些孩子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或者大家共同來制定新規則等,讓孩子來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進而減少孩子的告狀行為。

3.給孩子創設一點小挫折

有些孩子能力很強,在同齡小朋友中很強勢,他們像“小大人”一樣,總覺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優秀,做什麼事都喜歡指揮別的小朋友。我們知道,在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永遠是第一、永遠強勢,這樣的孩子一旦被別人比下去,往往會遭受很大的心理打擊,不利於其成長。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有意給他們安排一些比較艱巨的任務,讓小困難不時挫一挫他們的傲氣,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其實跟別的小朋友一樣,也有做不來的事情。

4.培養孩子謙虛的品性,讓他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

能夠指正別人的錯誤當然不錯,但如果能多多地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就更好了。對於愛打小報告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當著他(她)的面誇獎別的小朋友:小唯真乖,媽媽來接她晚了,她都不哭;豆豆真懂事,知道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玩……家長要教育孩子,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和優點,孩子要多學習其他小朋友的優點,對於小朋友的缺點,也要儘量包容,要學會處理與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不能只知告狀。

5.引導孩子多與同伴交流,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

孩子的告狀一部分是由於缺乏交往策略,或者是不能很好地分享同一件物品而產生的。引導孩子學會與同伴交往,培養孩子懂得分享,必定會減少告狀次數。家長要儘量在活動中給孩子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和空間,鼓勵和啟發孩子參與活動時互相交流、協商,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懂得分享,甚至是嘗試著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和同伴用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