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愛闖禍是情緒受壓抑的表現

有一個小孩, 不知道回聲是什麼東西。 有一次他沖著山谷喊叫, 山谷就反射他的回聲, 孩子十分惱怒地說:“跟人學是小狗。 ”山谷也這樣回敬他。 孩子回到家後向母親訴說。 母親說:“孩子啊, 那是你不對, 你要是好好對山谷說話, 他也會同樣待你。 ”第二天, 孩子果然得到了證實。 他長大以後仍然記得母親的話:“在生活裡, 善良總會得到善良的回報。 你尊重別人, 別人才會尊重你, 如果我們自己粗魯, 是絕不會得到人家的友善, 寬以待人才會消除敵意。 ”

當孩子在外面闖了禍, 被人告狀或老師找上門時, 做父母的常常感到無地自容。

Advertisiment
他們會擔心:周圍鄰居怎麼看?同事知道了會怎麼想?這時一股火氣沖上腦門, 往往是不由分說地拖過孩子罵一頓, 或不問青紅皂白揍一頓。 這在一些儒雅的知識份子家庭也避免不了, 有時這種家庭更注重臉面。

然而, 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同樣具有自尊心。 家長對告狀的反應如同使孩子在他們夥伴面前失敗了一樣, 或者情況更糟。 孩子潛意識中往往會這樣反應:瞧, 人家的父母在想方設法護佑自己的孩子, 為自己的孩子辯白, 我的父母卻只是一個勁兒地拆自己孩子的台, 讓我抬不起頭。 孩子甚至還會想到, 父母的這般粗暴表現實際上也使他們自己丟了面子。 孩子也會考慮別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父母。

Advertisiment

父母的粗暴言行, 往往只會一時解決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問題, 譬如, 在表面上, 孩子似乎接受了這種處理結果, 向對方道歉, 承認自己的錯誤, 而在心理上卻感受到了莫大的恥辱。 他們期望在另一個時間和場合挽回他們自認為失掉的面子。 結果, 一次又一次闖下新禍。 時間長了, 他們對父母的老一套也習以為常, 在這裡丟掉的, 他們會設想在那邊撈回來。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倫·卡津博士這樣說:“有時, 父母親的一些做法無意中使孩子養成了粗野的性格。 ”確實如此, 當父母指責孩子給別人製造了太多的麻煩並且在教育孩子不要對同伴粗暴的同時, 自己卻在做著這樣的事情。 當大人的“粗暴”落在孩子身上時,

Advertisiment
孩子們便會想:“好吧, 你既然可以這麼做, 我當然也可以繼續學習了。 ”很多兒童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孩子愛闖禍是情緒受到某種壓抑的結果, 而這種壓抑大多來自家庭, 這種壓抑導致他們很少與外界進行正常交流, 即使在家裡, 一些想法也難以和父母溝通, 而大人們又常常藉口工作或其他種種原因不滿足孩子的正常要求。 結果使孩子的騷動情緒日趨增長而變得不安分, 他們尋找任何能夠得到刺激的事情, 譬如打鬥、砸東西等, 以發洩他們壓抑過久的情緒。

對好鬥的孩子該如何教育?如何把他們過剩的精力派上用場?專家認為, 首先要改善家庭中的不良氣氛, 讓孩子們感受到平等和諧的氣息,

Advertisiment
讓孩子有了想法便可以毫無顧忌地說出來, 大人則需要有耐心, 並把這種相互間的交流視為樂趣。

做父母的還要學會瞭解造成孩子情緒波動的緣由, 且認真加以解決。 通過與孩子的夥伴交流瞭解孩子的想法, 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方法。 孩子的一些不願對父母說的話, 在自己的夥伴面前卻很少保留。 這當中與孩子的老師進行一些溝通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不應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 因為許多孩子不喜歡父母經常出現在學校。 父母找老師在他們看來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讓夥伴們笑話, 而老師則可能把他們在學校的各種表現一一披露給父母。 孩子們不喜歡老師“告狀”。 對於外界而言,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靠山”,

Advertisiment
孩子心裡感到, 父母破壞了他的這種願望, 從而使他失去了保護。

法國女教師貝爾納黛特在她任教的班級裡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叫做“消除暴力戰略”。 她的方法是, 在班裡找出那些最容易受到欺負的孩子和那些量好鬥的孩子, 讓他們坐在~起自由交談。 女教師首先逐~向他們說明, 多了暴力, 尚有其他方法可以發洩他們的不滿。 她首先要求孩子們姜;敢面對自己的責任, 讓受欺負的孩子明白他為什麼受欺負, 讓好鬥的孩子毒得他為什麼好鬥。 這就使得兩種孩子同時審視自己身上的弱點。 結果即便是好鬥的孩子也承認自己身上有著軟弱的一面, 好欺負弱者則是這種軟弱的表現。 貝爾納黛特讓孩子們自己討論, 好鬥的孩子盡可改用其他方法發洩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大打出手。這種方法既能解決問題,同時又不使雙方丟面子。

當孩子闖禍以後,大人應單獨與孩子交談,這可以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但並不是說要在孩子周圍豎一道高牆以保護他的自尊,有時候適當的“傷害”也是必要的。應該讓孩子明白:

●自尊心要靠自己爭取和保護。

●能給弱者以保護,是最有尊嚴的事情。

●想一想,當你向一個弱者低頭時,他能說你丟了面子嗎?

好鬥的孩子盡可改用其他方法發洩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大打出手。這種方法既能解決問題,同時又不使雙方丟面子。

當孩子闖禍以後,大人應單獨與孩子交談,這可以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但並不是說要在孩子周圍豎一道高牆以保護他的自尊,有時候適當的“傷害”也是必要的。應該讓孩子明白:

●自尊心要靠自己爭取和保護。

●能給弱者以保護,是最有尊嚴的事情。

●想一想,當你向一個弱者低頭時,他能說你丟了面子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