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語叫學琴的孩子不變壞。 實際上, 我們也會發現, 愛好音樂的孩子待人接物比較優雅得體, 不容易發生過激行為。 那么, 音樂對心理的奇效是如何形成的呢?
音樂能幫助孩子陶冶情緒, 是心理美育的一種方式。 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沈政這樣說。 比如節奏明快的音樂使人情感振奮, 旋律清新的音樂使人歡樂恬靜, 而節奏幽雅的音樂具有降壓作用。
音樂有助于孩子辨別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反應, 使他們更懂得理解別人的感受, 識別不同的情緒, 這有利于他們人際關系的發展。
Advertisiment
西英俊還指出, 學習音樂的過程還是一個大腦完善和健全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認為,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 左右腦的分工不同。 左腦的腦波是緊張波, 使用過度會易怒、感受強烈壓力, 讓人更能成功, 但無法享受長久的幸福感。 而主管音樂功能的右腦只能承受每秒鐘振動813次的輕松波, 可以產生美感和喜悅感, 使人快樂和平靜。 另外, 澳大利亞學者阿門達格戈等發現, 使用右腦可以使人分泌一種叫內啡肽的幸福感腦黃金。
遺憾的是, 人一生只有1%3%的時間使用右腦, 所以父母讓孩子參加器樂培訓班對孩子的發展的確有益。 但也要注意因勢利導, 拔苗助長對培養右腦并沒好處。
Advertisiment
推薦閱讀:好看的顏色,
令孩子更加聰明 零至一歲寶寶如何進行智能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