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愛黏人,是孤獨症的前兆?

今天小西瓜被麻麻帶去看心理醫生了, 原因是麻麻覺得小西瓜最近特別黏人, 懷疑我得了孤獨症。 幸好醫生叔叔“明察秋毫”, 小西瓜“沉冤得雪”。 心理醫生說, 孩子突然變得愛黏人, 確實有可能是孤獨症的前兆, 但小西瓜其他反應都正常, 心理健康著呢!小西瓜是由於最近上幼稚園了, 跟麻麻親密相處的時間少了, 所以麻麻在的時候就會希望得到麻麻多點陪伴。 其實, 孩子愛黏人, 可能是由於不同的心理需求所致的, 麻麻應該對號入座, “對症下藥”。

孩子心聲:黏寶寶的6種心理需求

很多寶寶都有黏人的表現,

Advertisiment
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 而過度黏人的“黏寶寶”並非都是心理病。 下面小西瓜帶粑粑麻麻一起來聽聽“黏寶寶”的心裡話。

1、“黏人, 證明我在長大”——正常心理發展

案例媽網網友@雯雯寶:我家寶貝一歲半了, 最近兩個月她是越來越黏我了, 天天晚上要鬧著跟我睡, 而且還非得我摟著。 四個月之前給她斷奶的時候, 她都沒有那麼黏過。 聽她奶奶說, 白天我上班的時候, 她倒是挺正常的, 也不會特別黏奶奶。 我到底要不要拒絕她, 不讓她跟我睡?

辨析孩子在1-2歲, 尤其是1歲半左右, 由於心理發展的需求, 會出現一段“黏人高峰期”。 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血濃於水”, 就是孩子與母親天生的一種親密的聯繫;另一方面是因為寶寶對身體的控制能力還比較弱,

Advertisiment
很多動作、行為都必須依賴大人, 這個時候他自然就會選擇與他關係最親密的母親來依賴。 只要孩子除了黏人以外, 別的情緒和行為都沒有異常, 並且麻麻不在時, 與其他家人的相處沒有問題, 那這種“黏”就屬於正常、健康的表現。

對策對於孩子的這種正常的“黏”, 麻麻千萬不能為了培養所謂的獨立性而“殘忍”推開寶寶, 反而應該儘量滿足孩子對自己的“黏”。 有了這段經歷, 孩子的安全感才能夠正常地建立起來, 以後反而更容易獨立。 “今天的擁抱是為了明天的放手”, 就是這個道理。 假如麻麻確實暫時無法滿足孩子“黏”的需求, 那麼可以用玩具、動畫片、圖書等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

Advertisiment
讓麻麻得以暫時“脫身”。

本文為獨家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並連結回www.mama.cn, 違者必究!

2、“要獨立?我有陰影!”——外部環境的消極影響

案例媽網網友@小婉子:我們每天晚上都會帶孩子去社區跟小朋友玩, 但是最近孩子不知道為什麼, 總是抱著我的大腿不敢玩。 今天我鼓勵她很久, 她終於肯去了。 還沒一分鐘, 她就大喊一聲“狗”, 就哭著跑回來了。 我才想起, 上次她跑去跟一個孩子玩, 那小孩一轉身, 我家孩子被他頭上戴的小狗面具嚇了一大跳。 可能是由於那一次, 她心裡有陰影了, 所以變得黏人, 不敢跟小朋友交往。

辨析這位麻麻的分析是正確的。 孩子愛黏人的一個常見原因, 是由於經歷過生活環境的劇烈變化, 對“獨立”有過不好的心理體驗,

Advertisiment
或者曾經受過驚嚇, 對類似的環境產生恐懼, 從而通過“黏人”來尋求保護, 拒絕重複過去的不良體驗。 例如, 孩子的照顧者經常改變, 而且對其中某個照顧者的照顧有過不好的體驗, 就好像孩子過去是由保姆帶的, 但是保姆曾經因為吃飯問題打過他, 現在孩子交由奶奶照顧了, 他也會擔心奶奶會打他, 而在吃飯的時候非要黏著麻麻而拒絕奶奶。 又例如, 孩子過去走夜路的時候被竄出來的小貓嚇到過, 以後走夜路的時候他就會要求麻麻抱著。

對策不要為了鍛煉孩子的膽量和獨立性而故意讓孩子去面對他害怕的人、事、物, 這樣只會加深他內心的恐懼。 對孩子內心的恐懼, 麻麻還是得“順著”他, 儘量保持孩子成長環境的穩定性,

Advertisiment
避免頻繁搬家、更換照顧者, 儘量避免讓孩子獨自呆在黑暗的環境、看見讓他感覺恐懼的畫面。 同時, 應該耐心地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讓他知道, 過去的不良經歷只是偶然, 並且, 即使“恐怖”再次出現, 麻麻都會保護他。

3、“我還小, 我不敢……”——被過分保護和照顧

案例媽網網友@sun玲281:女兒在家裡顯得很乖巧, 話多、好動, 經常自己唱歌跳舞, 但是一旦家裡來客人了, 她就不敢說話不敢動了, 躲在粑粑麻麻身後, 就算有小孩想跟她玩她也不敢玩。 她已經會自己上廁所了, 但是家裡有外人的時候, 她連上廁所都要我陪著。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

辨析有很多孩子都有這種情況, 在家表現活潑、乖巧, 在外見著外人就不自信, 不敢說話,更加不會主動表現自己,對與陌生人交往感到緊張、煩躁。這類孩子大多是平時被家長過多地保護和照顧,生活環境比較封閉、比較單一,接觸外界環境的機會很少,或者從沒試過自己單獨接觸陌生的環境和人物。這些孩子在家長的過分呵護下長大,習慣了一切都依賴大人,無論什麼事都有大人幫忙或指引,一旦要讓他獨自去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事物,他就會感到莫名的緊張,對自己的能力感到不自信。

對策想要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光是偶然的一次鼓勵和教育遠遠不夠。人際交往能力這東西還是得靠積累的。平時,家長應該刻意擴大孩子的生活環境,多帶他出去走一走、玩一玩,讓他接觸更多的人,尤其是同齡人,培養他廣泛的興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不妨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例如穿哪件衣服、講哪個故事,讓孩子在選擇中變得更有主見。多讓孩子獨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算他們做錯了,也切忌嘲笑、責備,萬萬不可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若他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別吝嗇掌聲。

4、“麻麻不見了,麻麻不要我了”——安全感被突然推翻

案例西瓜麻麻:小西瓜要上幼稚園了,我也要“複出”上班了,這使得小西瓜與我之間的親子時光突然變得特別短暫。早上,我要早早出門上班,小西瓜醒來沒看見我,每天都會大哭大鬧,不願意上幼稚園。從幼稚園回來,也沒見著麻麻,心情也是非常低落。直到我下班回家,小西瓜看見我了,便格外興奮,要一直黏著我,我走到哪她跟到哪,一旦轉身沒看見我,就會傷心哭鬧。

辨析很多孩子也會像小西瓜一樣,在上幼稚園前並不會特別黏人,可一旦上學了,就感覺自己被“遺棄”了,一方面不願意上學,另一方面會特別黏其中一個家庭成員。對環境的改變有短時間的不適應是正常的,可有些孩子黏人的程度有點兒過分了,這主要是父母沒有把握好從依賴到獨立的過渡。例如更好照顧者之前沒有讓新照顧者與孩子有一段時間的接觸,新舊照顧者有一個“交接”的過程;孩子上幼稚園之前沒有給他做好心理準備,以及沒有帶孩子去幼稚園感受上學的感覺。環境的突然改變,讓孩子無法從粑粑麻麻身上尋求關注,就會產生“麻麻消失了”“麻麻不要我了”等等想法,當再次看見粑粑麻麻的時候,就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反彈性地需要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對策不要因為擔心孩子道別時傷心哭鬧,就不辭而別,偷偷溜走,這樣只會讓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到被拋棄、被欺騙的體驗,長遠來看,也不利於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並且會讓孩子對親子關係和對這個世界失去信任。長期處於這樣的情緒中,孩子很容易會患上孤獨症,後果嚴重著呢!與孩子分離的時候,最好先耐心向他解釋,讓他做好心理準備,並且建立“麻麻還會回來”的信心。另外,不要隨便承諾下次見面的時間,要是承諾了就得儘量去做到,因為一旦孩子在承諾的時間還沒能見到麻麻,同樣也會感到失望,感到被欺騙。另一方面,與孩子見面的時候,儘管讓孩子多多黏著自己,讓他盡情釋放對粑粑麻麻的思念之情,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相處時間,睡前、生病時,通過擁抱、親吻、摸頭等形式,滿足孩子“黏人”的欲望。

5、“我就是我,我就愛黏人”——天性使然

案例媽網網友@holahola:可能我們家豆豆從小就是我帶的,所以他只黏我一個,是特別的黏。從小無論是吃飯、睡覺,都只准許我來照顧,其他人要幫忙,他也會很不高興,一直哭鬧。我開始也想過會不會是某些心理疾病,但是豆豆其他一切行為都再正常不過,我覺得應該不是什麼疾病吧。

辨析誰說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其實每個寶寶都有先天特有的脾氣和性格,就好像有的人沉穩文靜,有的人卻是個火爆性子。孩子愛不愛黏人,也跟他天生特有的脾氣有關係。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在餵奶、睡覺、大小便等方面給人以“難帶”的感覺,斷奶、分床等也是狀況百出,但其他方面發展正常,那麼,你的孩子可能就是天生的“黏寶寶”,他們更需要粑粑麻麻的關心和守護。

對策天生愛黏人的孩子內心其實更敏感,他會毫無理由地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比別人更多的關注和照顧,那麼,你就滿足他吧!當他心中累積起來的滿足感和安全感都達到了一定程度時,他就會勇敢地嘗試獨立。如果你實在不能滿足她黏人的願望,建議可以嘗試把他對你的“黏”轉移到對某個他喜歡的玩具的範本。例如,讓他抱著一床小毯子來睡覺,讓孩子把對你的依戀轉移到對毯子身上。

6、“是麻麻黏我,不是我黏麻麻”——大人的依戀過了度

案例媽網網友@YOYO555:我覺得寶寶黏我是一件快樂而又痛苦的事。我在家照顧女兒3年了,現在重返職場,千萬個不適應,我也希望每天黏著寶寶。我下班回家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抱抱我的小寶貝,我的小寶貝也會特別依賴我,黏著我。

辨析與其說孩子黏大人,不如說大人更黏孩子。很多麻麻特別喜歡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也特別喜歡孩子愛黏自己,每次親子時光都對孩子又抱又親。但其實,這種過分“黏孩子”的現象,是很容易感染到敏感的孩子的。於是,每次分離,孩子也會對麻麻依依不捨;每次見面,孩子也會對麻麻又抱又親。久而久之,孩子更加認識到,分離是悲傷的,只有和麻麻在一起,才是最快樂的時光。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黏人”。

對策像這種情況的“黏人”,嚴格來說,應該是家長對孩子的“黏”。所以,粑粑麻麻應該在這方面給孩子建立一個正面的形象。分別的時候,不要流露出過分痛苦的神情,以免給孩子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而當再次見面時,麻麻也不要毫無原則地過分地將精力用在孩子身上,這只會讓孩子感到加倍的緊張和焦慮,從而越來越“黏人”。相反地,麻麻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分離是一件快樂的事,“寶寶上幼稚園老師會教畫飛機”;另外,麻麻還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再次見面,是一件再正常不過,再自然不過的事。這樣,孩子才會學著你的樣子,以平和的心態、淡然的態度去看待分別與重逢。

小西瓜總結孩子愛黏人,暗示著他們的不同心理需求,麻麻不要過分緊張,拒絕孩子的依賴,但也得重視起來,因為孩子的心理需求若是得不到相應的滿足,久而久之也是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的。所以,麻麻應該多觀察、多留意寶寶,深入瞭解孩子的心,才能解開孩子的“心鎖”。

關注微信可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查找or即可。

不敢說話,更加不會主動表現自己,對與陌生人交往感到緊張、煩躁。這類孩子大多是平時被家長過多地保護和照顧,生活環境比較封閉、比較單一,接觸外界環境的機會很少,或者從沒試過自己單獨接觸陌生的環境和人物。這些孩子在家長的過分呵護下長大,習慣了一切都依賴大人,無論什麼事都有大人幫忙或指引,一旦要讓他獨自去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事物,他就會感到莫名的緊張,對自己的能力感到不自信。

對策想要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光是偶然的一次鼓勵和教育遠遠不夠。人際交往能力這東西還是得靠積累的。平時,家長應該刻意擴大孩子的生活環境,多帶他出去走一走、玩一玩,讓他接觸更多的人,尤其是同齡人,培養他廣泛的興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不妨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例如穿哪件衣服、講哪個故事,讓孩子在選擇中變得更有主見。多讓孩子獨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算他們做錯了,也切忌嘲笑、責備,萬萬不可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若他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別吝嗇掌聲。

4、“麻麻不見了,麻麻不要我了”——安全感被突然推翻

案例西瓜麻麻:小西瓜要上幼稚園了,我也要“複出”上班了,這使得小西瓜與我之間的親子時光突然變得特別短暫。早上,我要早早出門上班,小西瓜醒來沒看見我,每天都會大哭大鬧,不願意上幼稚園。從幼稚園回來,也沒見著麻麻,心情也是非常低落。直到我下班回家,小西瓜看見我了,便格外興奮,要一直黏著我,我走到哪她跟到哪,一旦轉身沒看見我,就會傷心哭鬧。

辨析很多孩子也會像小西瓜一樣,在上幼稚園前並不會特別黏人,可一旦上學了,就感覺自己被“遺棄”了,一方面不願意上學,另一方面會特別黏其中一個家庭成員。對環境的改變有短時間的不適應是正常的,可有些孩子黏人的程度有點兒過分了,這主要是父母沒有把握好從依賴到獨立的過渡。例如更好照顧者之前沒有讓新照顧者與孩子有一段時間的接觸,新舊照顧者有一個“交接”的過程;孩子上幼稚園之前沒有給他做好心理準備,以及沒有帶孩子去幼稚園感受上學的感覺。環境的突然改變,讓孩子無法從粑粑麻麻身上尋求關注,就會產生“麻麻消失了”“麻麻不要我了”等等想法,當再次看見粑粑麻麻的時候,就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反彈性地需要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對策不要因為擔心孩子道別時傷心哭鬧,就不辭而別,偷偷溜走,這樣只會讓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到被拋棄、被欺騙的體驗,長遠來看,也不利於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並且會讓孩子對親子關係和對這個世界失去信任。長期處於這樣的情緒中,孩子很容易會患上孤獨症,後果嚴重著呢!與孩子分離的時候,最好先耐心向他解釋,讓他做好心理準備,並且建立“麻麻還會回來”的信心。另外,不要隨便承諾下次見面的時間,要是承諾了就得儘量去做到,因為一旦孩子在承諾的時間還沒能見到麻麻,同樣也會感到失望,感到被欺騙。另一方面,與孩子見面的時候,儘管讓孩子多多黏著自己,讓他盡情釋放對粑粑麻麻的思念之情,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相處時間,睡前、生病時,通過擁抱、親吻、摸頭等形式,滿足孩子“黏人”的欲望。

5、“我就是我,我就愛黏人”——天性使然

案例媽網網友@holahola:可能我們家豆豆從小就是我帶的,所以他只黏我一個,是特別的黏。從小無論是吃飯、睡覺,都只准許我來照顧,其他人要幫忙,他也會很不高興,一直哭鬧。我開始也想過會不會是某些心理疾病,但是豆豆其他一切行為都再正常不過,我覺得應該不是什麼疾病吧。

辨析誰說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其實每個寶寶都有先天特有的脾氣和性格,就好像有的人沉穩文靜,有的人卻是個火爆性子。孩子愛不愛黏人,也跟他天生特有的脾氣有關係。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在餵奶、睡覺、大小便等方面給人以“難帶”的感覺,斷奶、分床等也是狀況百出,但其他方面發展正常,那麼,你的孩子可能就是天生的“黏寶寶”,他們更需要粑粑麻麻的關心和守護。

對策天生愛黏人的孩子內心其實更敏感,他會毫無理由地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比別人更多的關注和照顧,那麼,你就滿足他吧!當他心中累積起來的滿足感和安全感都達到了一定程度時,他就會勇敢地嘗試獨立。如果你實在不能滿足她黏人的願望,建議可以嘗試把他對你的“黏”轉移到對某個他喜歡的玩具的範本。例如,讓他抱著一床小毯子來睡覺,讓孩子把對你的依戀轉移到對毯子身上。

6、“是麻麻黏我,不是我黏麻麻”——大人的依戀過了度

案例媽網網友@YOYO555:我覺得寶寶黏我是一件快樂而又痛苦的事。我在家照顧女兒3年了,現在重返職場,千萬個不適應,我也希望每天黏著寶寶。我下班回家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抱抱我的小寶貝,我的小寶貝也會特別依賴我,黏著我。

辨析與其說孩子黏大人,不如說大人更黏孩子。很多麻麻特別喜歡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也特別喜歡孩子愛黏自己,每次親子時光都對孩子又抱又親。但其實,這種過分“黏孩子”的現象,是很容易感染到敏感的孩子的。於是,每次分離,孩子也會對麻麻依依不捨;每次見面,孩子也會對麻麻又抱又親。久而久之,孩子更加認識到,分離是悲傷的,只有和麻麻在一起,才是最快樂的時光。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黏人”。

對策像這種情況的“黏人”,嚴格來說,應該是家長對孩子的“黏”。所以,粑粑麻麻應該在這方面給孩子建立一個正面的形象。分別的時候,不要流露出過分痛苦的神情,以免給孩子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而當再次見面時,麻麻也不要毫無原則地過分地將精力用在孩子身上,這只會讓孩子感到加倍的緊張和焦慮,從而越來越“黏人”。相反地,麻麻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分離是一件快樂的事,“寶寶上幼稚園老師會教畫飛機”;另外,麻麻還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再次見面,是一件再正常不過,再自然不過的事。這樣,孩子才會學著你的樣子,以平和的心態、淡然的態度去看待分別與重逢。

小西瓜總結孩子愛黏人,暗示著他們的不同心理需求,麻麻不要過分緊張,拒絕孩子的依賴,但也得重視起來,因為孩子的心理需求若是得不到相應的滿足,久而久之也是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的。所以,麻麻應該多觀察、多留意寶寶,深入瞭解孩子的心,才能解開孩子的“心鎖”。

關注微信可獲取更多精彩母嬰資訊及福利: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查找or即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