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懂規矩才會守規矩

每個當過小孩的人都知道, 「聽話、守規矩」幾乎就是好寶寶的專屬代名詞;為人父母者, 也總是因家裡的寶寶聽話乖巧, 而感到驕傲、寬心。 但是有些爸比媽咪也會發現, 為什麽家裡的寶寶總是愛耍賴、不聽話, 同樣的規矩即使重申了好幾次, 軟硬的手段兼施, 最後還是以寶寶的哭鬧來結尾?其實父母只要以同理心來瞭解寶寶, 並從日常生活建立規矩, 甚至以身作則, 才能讓寶寶瞭解好規矩的意義與重要性!

孩子, 你為麼耍賴?

當寶寶出現耍賴、不聽話的情形時, 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 背後一定有其動機與原因,

Advertisiment
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責駡寶寶脫序的行為。

一、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

隨著年齡的增長, 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 但卻尚未學會管理自己, 因此面對大人的規定而有所意見或者不滿時, 礙於表達的不完整, 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說明, 便會以反抗、不聽話的表現, 做為另一種形式的表達。

二、做為引人關注的手段

當寶寶乖巧聽話時, 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對於孩子的關心, 因此當孩子發現耍賴、不聽話時, 可以得到父母或長輩的更多關注時, 就可能一反常態出現野蠻不講理的舉動, 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曾因「耍賴」嘗到甜頭

孩子因不聽話而受到斥責時, 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藉由「哭鬧」來耍賴,

Advertisiment
家長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 而答應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鬧的行為, 便會建立孩子錯誤的價值觀, 認為只要哭鬧就有糖吃, 此後一遇到類似的情形, 便學會沿用這套壞習慣。

對付耍賴寶寶該怎麼辦?

瞭解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之後, 除了設身處地的關懷寶寶、與孩子溝通、瞭解他的需求之外, 當孩子已建立錯誤的價值觀時, 就要進一步予以導正:

處理孩子耍賴的當下反應

當孩子耍賴時, 千萬不要輕易妥協, 父母的態度更要堅定, 只要孩子發現哭鬧與耍賴無法達到他所預期的目的時, 自然就會停止, 事後父母則應再藉機教育, 告知守規矩的真正理由, 不可當場就乙太過情緒化的語氣或用詞來告誡孩子, 才能讓孩子真正瞭解守規矩的用意,

Advertisiment
而不是因畏懼責打而停止錯誤的行為。

日常規矩的建立

寶寶會耍賴, 通常都是因為事情不如他的意, 因此平時父母就應建立生活的規矩, 通常就是對於玩具、零食的規範, 並和孩子一起溝通、討論, 讓孩子真正因瞭解而有遵守的意願;而訂定的規矩要明確, 也不要隨意更改, 以免讓寶寶產生觀念的混淆。 另外家長最好也能以身作則, 方能讓立下的規定更加具有說服力。

鼓勵孩子正確的表現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訂定了規矩之後, 要讓孩子認清是非的最好方式, 就是在事實上給予明顯的區隔, 當孩子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 自然能強化規矩的正面意義;孩子犯錯時固然也要給予處罰,

Advertisiment
但不宜太過放大, 把焦點放在寶寶的好行為上, 他會更樂於表現喔!

叮嚀

每個人都需要擁有自己不被打擾的空間, 當然孩子更不例外, 因此父母在教養孩子時, 不要時時刻刻都以「規矩」框住孩子的生活, 不讓他有喘息的空間, 讓孩子自己思考正確的生活方式與態度, 反而能提高孩子實踐的意願, 更何況人都是會犯錯的, 有失敗, 才能有所借鏡與成長, 有時不妨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不守規矩的後果, 得到的經驗會更為深刻與珍貴。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