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被人欺負”是父母接孩子時常問的一句話。 很多媽媽經常的煩惱是:兒子老實、靦腆, 在幼稚園常受同伴欺負, 經常看到有家長為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受欺負而煩惱的事。
家長時不時地發現孩子情緒低落或臉上有抓痕, 或帶到幼稚園的玩具、圖書不見了……, 家長知道孩子受到了欺負。 這種情況甚至會影響孩子害怕入園, 不想上學。 家長著急卻又幫不上忙, 感到十分頭疼。
這種情況及時到而來中學生也還會有, 一些中學生由於性格內向, 軟弱, 經常受到同學的欺負。 比如, 有的同學讓自己的孩子去幹某件事情,
Advertisiment
孩子被人欺負常有這樣幾種情形:一是肉體上的欺負, 如踢、打、掐、咬、揪頭髮等;二是語言上的欺負, 如罵人、嘲笑、地區歧視(對外地孩子蔑視、模仿他們的語言和行為等);三是情感上的欺負, 如孤立(不准別的孩子跟被欺負對象玩)別人。
懦弱的孩子, 儘管思維能力和才華與其他孩子一樣, 但由於這種性格缺陷, 不能與其他孩子競爭, 不能適應激烈的社會生活, 長大之後,
Advertisiment
“有沒有被人欺負”是父母接孩子時常問的一句話。 很多媽媽經常的煩惱是:兒子老實、靦腆, 在幼稚園常受同伴欺負, 經常看到有家長為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受欺負而煩惱的事。
為什麼會導致孩子被欺負?一般有這樣一些原因:
第一, 讓孩子打回去。 首先要說, 這種立意本身並沒有錯, 讓欺負者嘗嘗被欺負的滋味, 他就會收斂自己的行為。 有些教育工作者提倡不要“怨怨相報”, 這並不對。 欺負人者只有嘗到了被欺負的滋味, 才是對他的最好教育。 否則, 國家何必對罪犯要設立監獄。 問題的關鍵在於, 既然孩子沒有還手, 十有八九是能力不足, 如果我們強調孩子要還手, 但他知道自己不行,
Advertisiment
第二, 家長急於參與到解決之中。 孩子處在成長階段, 有時候無法解決與其他孩子之間發生的糾紛, 但是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法官, 而是需要父母起到提示的作用。 如果媽媽代替孩子出面, 把丟失的玩具要回來, 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害怕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 事事都要請示彙報。
孩子間的打鬧爭鬥是平常事, 是他們交往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 孩子就是在今天吵明天好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的, 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行為。 父母應該有坦然的心態, 順其自然, 相信孩子通過摸索實踐, 最終會找到和各種各樣的孩子交往的手段。
Advertisiment
第三, 對孩子問寒問暖。 孩子間相互“欺負”是常事, 一般不急著抓住他追問, 因為不恰當的詢問會讓他緊張, 本來沒有啥, 一問反而覺得真受委屈了。 比如, 孩子挨打了, 家長先向孩子問一些“是不是很疼”之類的安慰話, 就會讓孩子覺得更加委屈, 更覺得自己有了靠山, 而不會再想著要自己解決問題。 一般來說, 孩子平時所受的欺負, 無非就是被小朋友推了一把, 如果沒有嚴重的傷害, 父母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 要從培養孩子的愛心出發, 盡可能地去淡化人與人之間的“敵意”, 教孩子寬容待人。
如果真想知道孩子在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 應該創造一個寬鬆的談話環境。 比如, 先問孩子今天遇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晚點心想吃什麼、睡前想聽什麼故事等,
Advertisiment
第四, 事事都告老師。 孩子在校園裡與同學發生磨擦是常有的事, 有時吃點虧也是免不了的, 如果時時都家長出面, 或者鼓勵孩子告訴老師, 那樣無益于孩子的成長, 有時還會把事情搞僵。 告訴老師雖不失為一種辦法, 但是否每個老師都願意管, 是否管得過來, 是否能管得公道?都還是問題。 而且, 如果樣樣“報告老師”, 孩子不但會被同學看不起, 還會成為一個依賴性很重的人。 孩子的事可以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家長和老師應該更多的是起引導作用。
“有沒有被人欺負”是父母接孩子時常問的一句話。很多媽媽經常的煩惱是:兒子老實、靦腆,在幼稚園常受同伴欺負,經常看到有家長為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受欺負而煩惱的事。
第五,得知孩子被欺負後,父母就氣得失去理智,認為自己孩子無能,就教訓、嘲笑、甚至打罵他們。而受欺的孩子本身已很沮喪再被父母責駡,以後受欺就不敢告訴父母,若孩子不向父母傾訴苦衷,不幸便是雙倍的:既得不到親情的撫慰又得不到父母指教。
第六,向學校或對方家長興師問罪。有些父母直接找欺負人的孩子甚至武力教訓他,這既不利解決問題還可能造成更嚴重後果。去幼稚園大鬧責怪老師,會造成家園隔閡,損害自身形象也不利孩子成長,老師還可能給自己的孩子穿小鞋。每個家長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如果找對方家長,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七,完全不聞不問。一孩子常在幼稚園被捉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孩子間打打鬧鬧的事很正常,等大了就好了。沒想到事情的發展出乎家長預料,兒子會用暴飲暴食發洩苦悶和煩惱,看到動畫片裡弱小者受欺負也會膽戰心驚,害怕這種遭遇會落到自己頭上。顯然,姐姐的處理方式不好。
首先,家長不要過度在意孩子在學校或幼稚園發生的事情。其實,在學校磕磕碰碰再所難免,有時候自己的孩子吃點虧,受點委屈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只要不是經常發生,讓孩子接受弱肉強食的事實,也不是一件壞事,孩子就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人並不是都和家裡人一樣會保護自己,還有可能會被欺負。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首先學會的就是保護自己,躲避被欺負是自我保護的一種。
其次,要讓讓孩子勇敢地面對困難。為此,要培養有獨立、開朗的性格,寬闊的胸懷,勇敢的意志,廣泛的興趣。讓孩子什麼都敢嘗試,勇於表達個人意願。鼓勵孩子走向社會,適應社會來改變孩子的儒弱性格。家長可多為孩子提供獨立思考、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從孩子一歲開始,就應該著重勇敢和勇氣的培養。孩子跌跟頭,哭了,別管他,就和沒看見一樣。刀把手劃個口子,出血了,創口貼一包就是了,根本不提疼不疼。我們要意識到,那種對孩子過分疼愛的態度,對孩子其實是一種心靈的傷害,讓孩子難以長大。為此,我們要多鼓勵,少批評。當孩子完成時,應立即表揚,使他樹立信心。
碰到事情,家長應多問孩子“你看怎麼辦?”如果孩子說得對,家長應大加讚賞,給孩子以鼓勵,使孩子獲得自信和勇氣。如果孩子說得不對,或表達得不確切,也不要責怪孩子,不要讓他感到難為情,應指導孩子,讓他自己思索為何說得不對。這樣,可不斷提高孩子說話的能力,克服孩子懦弱的性格缺陷。在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中,如果孩子受到的欺負並沒有達到“皮肉受苦”的程度,只是“大鵬拿走積木不給我”,“亮亮不讓我上滑梯”之類,你要鼓勵孩子自己去和這些小朋友交涉,鼓勵他“到大朋那兒把積木要回來”,去告訴亮亮“滑梯是大家玩的”。
有些內向的孩子只習慣于同自己熟悉的人相處,而與不熟悉的人相處、打交道時,會產生一種潛意識的懼怕感。有些孩子甚至上了小學,家長讓他們到外面去買點油鹽醬醋等,他們也不太習慣。因此,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處世辦事的能力。為此,家長應有目的地交給孩子一些可以獨立完成的任務,限定時間完成。如果遇到困難,家長可幫助他去克服,給予必要的指導、鼓勵。
“有沒有被人欺負”是父母接孩子時常問的一句話。很多媽媽經常的煩惱是:兒子老實、靦腆,在幼稚園常受同伴欺負,經常看到有家長為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受欺負而煩惱的事。
第三,家長要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外出活動及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尤其是由祖母、外祖母帶養的孩子,更應從家庭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應經常帶孩子到公園或其他公共場所去,讓他們走向社會,接觸外界,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家長應鼓勵孩子與小朋友們一起遊戲、交往,一起參加文體活動。鼓勵孩子多和陌生人接觸。性格懦弱的孩子,不喜歡多說話,更不善於爭辯,尤其在陌生人面前,大庭廣眾中更是如此。每當客人來時,家長應讓孩子與客人接觸,並求得客人的配合,讓客人有目的地發問,一回生,二回熟,可逐漸改變孩子的懦弱性格。家長也可以和幼稚園、小學的老師聯繫,請求老師讓自己孩子能在班上當個“小幹部”,擔任一定的“社會工作”,以提高孩子交際、處世辦事的能力。
孩子之所以被欺負,往往是缺乏與同齡孩子交往的能力,並不一定是體力的差別。那些喜歡欺負人的孩子,同樣也有交友的需求,如果被欺負的孩子只是一味地哭,他就不會在意,如果被欺負的孩子從此不理他,他就會在意的。如果孩子經常受欺負,起碼可以說明一點:他的交往方式有問題,應該首先從自己孩子身上找到問題的癥結,幫他調整與同伴交往的策略,比如禮貌、協商、主動關心等。
要鼓勵孩子學會和其他小朋友相處,如果能和頑皮搗蛋的孩子談妥,把他的玩具拿來和自己孩子的交換,那樣就可以教會孩子一種處理方式。通過這個過程,父母還可以教育孩子:人與人之間肯定會存在差異和爭議,但是必須走到一起,尋找一個解決辦法。
我們要有意識地安排自己孩子的同學到家中做客,幫助他們建立友誼;同時也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以便結交一些好朋友,一起玩,結伴行。確實,幼稚園集體中,總有幾個比較霸道和蠻橫的人,但他們欺負人時,也會找一些理由或藉口。為此,我們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在比較霸道的同伴面前,手不能癢,嘴不要多,這樣也可以避免被欺負事件的發生。
第四,要鼓勵孩子說“不”。很多孩子欺軟怕硬,要教會孩子硬起來。當小孩經常被同學欺負,比如,被同學撕壞作業本,搶走玩具。家長就可以給孩子出主意,當下次再有人欺負他,要懂得大聲呼喊,特別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打不過別人時,一方面可以嚇唬住欺負人的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老師的注意。欺負別人的人畢竟知道自己理虧,當被欺負的人一喊,他自然會心慌,就不敢為所欲為了。心理學專家說,幫助孩子練習類似的果敢行動可使他們增強信心。父母在家與孩子扮演欺負與被欺負的角色,教會他們如何呵斥想欺負他們的人。
“有沒有被人欺負”是父母接孩子時常問的一句話。很多媽媽經常的煩惱是:兒子老實、靦腆,在幼稚園常受同伴欺負,經常看到有家長為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受欺負而煩惱的事。
第五,不理睬欺負他的孩子。有時孩子受到的欺負並非打罵,而是嘲笑。一個孩子到城裡上幼稚園,鄉下口音一時難改,常被同學嘲弄。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躲避這些嘲笑而保護自己,家長試著教兒子用嚴肅的目光盯著別人並嚴厲地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嘲弄我。希望你以後不要這樣”,然後走開,暫時不理睬對方。每個孩子都需要玩伴的,當欺負人的孩子不被理睬的時候,就會收斂自己。
第六,培養孩子反擊的能力。也許,教孩子“打回去”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在競爭社會,教孩子學會反擊是非常必要的。這其實告訴孩子一個道理,只有自己的實力才是最有意義的。如果自己的孩子缺乏反擊的能力,那就要加強孩子的體育鍛煉。孩子之所以被欺負,那是因為體力上不如人家,如果孩子有良好的體質,在和其他孩子的競爭中,就不至於表現出過於劣勢。
對於上面的所有行為,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反復訓練。甚至把它作為一門課程,這個課程的學習意義比學習認字繪畫更重要。因為,一個懦弱性格的人,即使在聰明,也難有作為。也許我們所花的工夫要比其他孩子打很多,但這種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我們改變了孩子的性格,我們就不需要再付出大量的投入進行持續教育。
家長和老師應該更多的是起引導作用。“有沒有被人欺負”是父母接孩子時常問的一句話。很多媽媽經常的煩惱是:兒子老實、靦腆,在幼稚園常受同伴欺負,經常看到有家長為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受欺負而煩惱的事。
第五,得知孩子被欺負後,父母就氣得失去理智,認為自己孩子無能,就教訓、嘲笑、甚至打罵他們。而受欺的孩子本身已很沮喪再被父母責駡,以後受欺就不敢告訴父母,若孩子不向父母傾訴苦衷,不幸便是雙倍的:既得不到親情的撫慰又得不到父母指教。
第六,向學校或對方家長興師問罪。有些父母直接找欺負人的孩子甚至武力教訓他,這既不利解決問題還可能造成更嚴重後果。去幼稚園大鬧責怪老師,會造成家園隔閡,損害自身形象也不利孩子成長,老師還可能給自己的孩子穿小鞋。每個家長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如果找對方家長,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七,完全不聞不問。一孩子常在幼稚園被捉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孩子間打打鬧鬧的事很正常,等大了就好了。沒想到事情的發展出乎家長預料,兒子會用暴飲暴食發洩苦悶和煩惱,看到動畫片裡弱小者受欺負也會膽戰心驚,害怕這種遭遇會落到自己頭上。顯然,姐姐的處理方式不好。
首先,家長不要過度在意孩子在學校或幼稚園發生的事情。其實,在學校磕磕碰碰再所難免,有時候自己的孩子吃點虧,受點委屈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只要不是經常發生,讓孩子接受弱肉強食的事實,也不是一件壞事,孩子就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人並不是都和家裡人一樣會保護自己,還有可能會被欺負。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首先學會的就是保護自己,躲避被欺負是自我保護的一種。
其次,要讓讓孩子勇敢地面對困難。為此,要培養有獨立、開朗的性格,寬闊的胸懷,勇敢的意志,廣泛的興趣。讓孩子什麼都敢嘗試,勇於表達個人意願。鼓勵孩子走向社會,適應社會來改變孩子的儒弱性格。家長可多為孩子提供獨立思考、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從孩子一歲開始,就應該著重勇敢和勇氣的培養。孩子跌跟頭,哭了,別管他,就和沒看見一樣。刀把手劃個口子,出血了,創口貼一包就是了,根本不提疼不疼。我們要意識到,那種對孩子過分疼愛的態度,對孩子其實是一種心靈的傷害,讓孩子難以長大。為此,我們要多鼓勵,少批評。當孩子完成時,應立即表揚,使他樹立信心。
碰到事情,家長應多問孩子“你看怎麼辦?”如果孩子說得對,家長應大加讚賞,給孩子以鼓勵,使孩子獲得自信和勇氣。如果孩子說得不對,或表達得不確切,也不要責怪孩子,不要讓他感到難為情,應指導孩子,讓他自己思索為何說得不對。這樣,可不斷提高孩子說話的能力,克服孩子懦弱的性格缺陷。在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發生衝突中,如果孩子受到的欺負並沒有達到“皮肉受苦”的程度,只是“大鵬拿走積木不給我”,“亮亮不讓我上滑梯”之類,你要鼓勵孩子自己去和這些小朋友交涉,鼓勵他“到大朋那兒把積木要回來”,去告訴亮亮“滑梯是大家玩的”。
有些內向的孩子只習慣于同自己熟悉的人相處,而與不熟悉的人相處、打交道時,會產生一種潛意識的懼怕感。有些孩子甚至上了小學,家長讓他們到外面去買點油鹽醬醋等,他們也不太習慣。因此,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處世辦事的能力。為此,家長應有目的地交給孩子一些可以獨立完成的任務,限定時間完成。如果遇到困難,家長可幫助他去克服,給予必要的指導、鼓勵。
“有沒有被人欺負”是父母接孩子時常問的一句話。很多媽媽經常的煩惱是:兒子老實、靦腆,在幼稚園常受同伴欺負,經常看到有家長為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受欺負而煩惱的事。
第三,家長要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外出活動及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尤其是由祖母、外祖母帶養的孩子,更應從家庭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應經常帶孩子到公園或其他公共場所去,讓他們走向社會,接觸外界,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家長應鼓勵孩子與小朋友們一起遊戲、交往,一起參加文體活動。鼓勵孩子多和陌生人接觸。性格懦弱的孩子,不喜歡多說話,更不善於爭辯,尤其在陌生人面前,大庭廣眾中更是如此。每當客人來時,家長應讓孩子與客人接觸,並求得客人的配合,讓客人有目的地發問,一回生,二回熟,可逐漸改變孩子的懦弱性格。家長也可以和幼稚園、小學的老師聯繫,請求老師讓自己孩子能在班上當個“小幹部”,擔任一定的“社會工作”,以提高孩子交際、處世辦事的能力。
孩子之所以被欺負,往往是缺乏與同齡孩子交往的能力,並不一定是體力的差別。那些喜歡欺負人的孩子,同樣也有交友的需求,如果被欺負的孩子只是一味地哭,他就不會在意,如果被欺負的孩子從此不理他,他就會在意的。如果孩子經常受欺負,起碼可以說明一點:他的交往方式有問題,應該首先從自己孩子身上找到問題的癥結,幫他調整與同伴交往的策略,比如禮貌、協商、主動關心等。
要鼓勵孩子學會和其他小朋友相處,如果能和頑皮搗蛋的孩子談妥,把他的玩具拿來和自己孩子的交換,那樣就可以教會孩子一種處理方式。通過這個過程,父母還可以教育孩子:人與人之間肯定會存在差異和爭議,但是必須走到一起,尋找一個解決辦法。
我們要有意識地安排自己孩子的同學到家中做客,幫助他們建立友誼;同時也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以便結交一些好朋友,一起玩,結伴行。確實,幼稚園集體中,總有幾個比較霸道和蠻橫的人,但他們欺負人時,也會找一些理由或藉口。為此,我們要告訴自己的孩子,在比較霸道的同伴面前,手不能癢,嘴不要多,這樣也可以避免被欺負事件的發生。
第四,要鼓勵孩子說“不”。很多孩子欺軟怕硬,要教會孩子硬起來。當小孩經常被同學欺負,比如,被同學撕壞作業本,搶走玩具。家長就可以給孩子出主意,當下次再有人欺負他,要懂得大聲呼喊,特別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打不過別人時,一方面可以嚇唬住欺負人的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老師的注意。欺負別人的人畢竟知道自己理虧,當被欺負的人一喊,他自然會心慌,就不敢為所欲為了。心理學專家說,幫助孩子練習類似的果敢行動可使他們增強信心。父母在家與孩子扮演欺負與被欺負的角色,教會他們如何呵斥想欺負他們的人。
“有沒有被人欺負”是父母接孩子時常問的一句話。很多媽媽經常的煩惱是:兒子老實、靦腆,在幼稚園常受同伴欺負,經常看到有家長為孩子在幼稚園或學校受欺負而煩惱的事。
第五,不理睬欺負他的孩子。有時孩子受到的欺負並非打罵,而是嘲笑。一個孩子到城裡上幼稚園,鄉下口音一時難改,常被同學嘲弄。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躲避這些嘲笑而保護自己,家長試著教兒子用嚴肅的目光盯著別人並嚴厲地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嘲弄我。希望你以後不要這樣”,然後走開,暫時不理睬對方。每個孩子都需要玩伴的,當欺負人的孩子不被理睬的時候,就會收斂自己。
第六,培養孩子反擊的能力。也許,教孩子“打回去”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在競爭社會,教孩子學會反擊是非常必要的。這其實告訴孩子一個道理,只有自己的實力才是最有意義的。如果自己的孩子缺乏反擊的能力,那就要加強孩子的體育鍛煉。孩子之所以被欺負,那是因為體力上不如人家,如果孩子有良好的體質,在和其他孩子的競爭中,就不至於表現出過於劣勢。
對於上面的所有行為,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反復訓練。甚至把它作為一門課程,這個課程的學習意義比學習認字繪畫更重要。因為,一個懦弱性格的人,即使在聰明,也難有作為。也許我們所花的工夫要比其他孩子打很多,但這種教育是一次性的,一旦我們改變了孩子的性格,我們就不需要再付出大量的投入進行持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