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成了低頭族,誰之過?

日常生活中, 我們不難發現, 哪裡都是低頭族, 孩子已經深深被電子產品迷住了, 變得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 一心撲在電子產品上。 手機、ipad不離手, 出門玩耍沒興趣;閱讀學習沒心情......仿佛已經進入了遊戲的世界語電子產品融為一體了。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場景:每天早晨, 上幼稚園就成了一場親子戰鬥, 孩子的條件只有一個——帶著ipad上學。 家長搞不定孩子, 只有推給幼師, 結果, 孩子的電子產品情結在幼稚園被老師“管制”著, 雖然最終肯定會服從老師的, 但是孩子卻從此患上了上學恐懼症, 同樣沒有收到好的效果。

Advertisiment

孩子成了低頭族, 誰之過?

當然不能怨產品孩子, 歸根結底就是家長的問題, 當看到小小的孩子就會玩轉電子產品, 做父母的是不是還有一絲得意, 我家孩子真聰明?當孩子沉浸在遊戲的娛樂中, 給你以自由, 是不是也暗自慶倖真好?孩子從電子產品上學到了一些道理, 是不是更加歡呼雀躍, 為孩子找到一個全能的保姆了?是啊, 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 當然可能也想過要好好管教, 可是事態一旦嚴重, 事情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電子產品非用不可嗎?

電子產品雖然好用, 但對孩子來說還是少用的為好, 與其讓孩子癡迷上電子產品, 帶來惱人的問題, 不如來對他進行管制, 給他一個更純粹的世界。 這樣也並不是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Advertisiment
前提是要能收放自如, 有效引導。

沒招了的前世今生

有的家長在意識到問題嚴重了, 往往會把責任推在孩子身上, 於是講道理甚至是體罰就都來了, 但是凡是想到的方法都用了, 孩子的癡迷度還是九頭牛也拉不回來。 一句話, 我們沒招了, 結果就造成孩子玩歸玩, 家長要求歸要求, 二者南轅北轍, 無法交集。 要知道習慣成自然, 一旦養成了習慣再想改變可就在無回天之力了。

當家長沒招了, 就會陷入無能為力的狀態, 總是想著要怎麼改變這一現狀, 但孩子又是極其聰明, 又怎麼能輕易順從呢?前後不一的處理方式, 只會把孩子推向電子產品的深淵, 從它身上獲得安全感來尋求安慰。 交戰幾次,

Advertisiment
孩子就會發現只要抵制, 他就又可以如願以償。 孩子行為一再的惡化, 家長就變得更加沒招了。

家長高招, 陪伴孩子遠離電子產品

一旦孩子走進了電子產品的世界, 並且無法自拔, 家長唯有想出妙招才能遏制。 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 硬碰硬未必湊效, 反而可能帶來孩子更叛逆的行為, 因此智取才是王道。

家長可以這樣做:

將遊戲現實化

如準備積木、瓶瓶罐罐、廢棄的盒子等, 搭建各種建築, 讓孩子成為那只“憤怒的小鳥”, 去盡情地破壞。 之後再過渡到建構、解構互相融合的遊戲, 甚至融入一些趣味科學探索的遊戲, 充分調動孩子的好奇心, 讓他因體驗到遊戲的樂趣而逐漸轉換方向。

對孩子酷愛的遊戲順勢拓展

如孩子癡迷“憤怒的小鳥”,

Advertisiment
我們可以以遊戲主題為中心, 拓展與之相關的遊戲。 如, 轉換成手工活動, 製作“憤怒的小鳥”;轉化成繪畫遊戲, 畫一隻“憤怒的小鳥”以及它的家, 或與之相關的一切;轉化成戶外探險遊戲, 尋覓“憤怒的小鳥”的蹤跡……

安排更多的親子遊戲

這個做法的目的就是以新的習慣替換舊的習慣。 孩子實際上非常容易滿足, 親子遊戲未必要很複雜, 只要孩子喜歡, 看似很“傻”的遊戲, 也會讓他玩得不亦樂乎。 總之, 我們可以利用孩子的喜好與特點, 避免針尖對麥芒, 順勢而為, 化解衝突, 轉換方向, 讓孩子與“電子保姆”不再粘連, 最終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