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成長,父母必須經歷“成長痛”

記得上個月, 也就是幼稚園的孩子們剛開學那會兒, 一位媽媽在靜觀育兒微信上, 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留言。 她跟靜觀育兒是老朋友了, 非常注重自我成長, 她的一段話, 讓我們起意, 計畫做一系列關於“成長痛”話題的文章。

她的留言是這樣的:

我女兒豆豆3歲半, 由於早期個人教養的不到位, 她安全感有些欠缺, 遇到新環境表現得總是很慢熱。 這學期入園, 又遇到問題了。 家長公開日那天, 我陪她一起去的。 她明顯對老師和其他小朋友都覺得很陌生, 一直黏在我身上不肯下去。 老師各種哄都沒有用。

Advertisiment
後來好不容易把她放下去了, 她隨時回頭往後看我在不在。

那一刻, 我很慶倖自己堅持來陪她。 因為明白她的個性特點, 知道她對新環境的適應的確比別人稍長一些, 加上我在, 她更加容易表現得粘人。 所以, 我沒有拿她的“糟糕”表現跟其他孩子做比, 更沒有覺得尷尬而對她橫加指責, 或者表現出同樣的焦慮。 我只是站到一定距離, 保證她每次回頭看到我, 看到的都是輕鬆的微笑表情。

大約過了十多分鐘後, 我見她已經能夠主動融入老師組織的活動中了, 心裡總算真正放鬆下來。 同時, 我也看到豆豆同班的其他小朋友, 也有不少表現出情緒上的波動。 有兩個年齡應該偏小, 抽泣就一直沒斷過。 而他們旁邊的家長, 要麼著急忙慌希望孩子止住哭,

Advertisiment
要麼不耐煩地訓斥孩子。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 如果說這是一個考場, 那麼, 參加考試的不僅僅是孩子, 還有父母。 羅老師, 您說是不是?

這位媽媽面對自己孩子的慢熱, 從容智慧的應對方法讓人敬佩。

人們常說, 在孩子長個兒的過程中, 常會遇到一些被醫學上稱之為“生長痛”的現象。 那是孩子們像植物一樣“骨頭拔節生長”的信號, 是正常的。 孩子們心理的成長, 同樣也會遭遇這樣的時刻, 我一直稱之為“成長痛”。 “成長痛”不是真的問題, 它們不過是孩子內心成長的信號。 沒有這些痛, 孩子不會健康長大。

以前, 我總認為這成長痛單單是孩子的。 而這位媽媽提醒了我, 做父母的, 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

Advertisiment
其實也會經歷類似的“成長痛”。

是啊, 當孩子對我們各種糾纏、情緒失控的時候, 我們能否一如既往溫柔對他?

當孩子笨拙地做一件事情, 甚至反復失敗的時候, 我們能否全然接納、耐心等待?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強烈, 不再貪戀我們的懷抱, 我們能否做到淡定放手?

面對孩子各種“不盡如我們意願”的行為舉止, 我們能否繼續保持從容, 處理好自己內心的各種情緒, 包括焦慮、憤怒、尷尬、失落等等?

常見網上有一些雞湯類的文章, 探討做了父母後, 怎樣的情況最狼狽, 何時才能開始享受等等。 似乎從容淡定這種和諧狀態, 天生就與養孩子、過日子這些事是衝突的。 但是, 究根結底, 卻是父母們自己沒能處理好自己的各種“成長痛”所引起的。

Advertisiment

是的, 單純製造一個孩子, 並且餵養這個孩子, 並不能讓我們成為父母。 對“父母”這個角色的理解、接納、自我成長, 才讓我們逐漸成為真正的父母。

很多的父母, 只愛孩子的一部分。 大量父母們, 會主觀設定一個區域, 分為兩大部分, 一部分是孩子可以做的行為, 一部分是孩子不可以做的行為。 可以做的行為包括微笑的、甜蜜的、聽話的、整潔的等等, 不可以做的則包括脆弱的、害怕的、恐懼的、退縮的、內向的、無理取鬧的、蠻橫的等等。 他們會認為, 不可以範疇內的, 都是問題, 都是不能接受的。 並且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為這些問題而煩惱。

其實, 不能接納孩子的各種狀態, 恰恰說明父母自己的狀態是有問題的。

我曾經舉過下面這個例子,

Advertisiment
在公車上聽過一位母親跟自己女兒的對話, 很普通的母女間的爭吵。 幾乎在每個家庭都有過的。

女兒抱怨母親逼自己學不喜歡的一門特長, 而且還逼自己去參加一個相關的考試。 “這回肯定考砸了, 都怪你。 ”女兒嘟囔著說。 “你不要總是怪別人, 我還不是為你好。 ”媽媽一臉嚴肅地回應道。

女兒明顯有些激動:“你根本就不瞭解我, 你根本就不尊重人!非要逼我來參加這個什麼破考試!”“那個考試有那麼難嗎?你總怪這個怪那個!就這麼點小挫折你都承受不了。 要怪只能怪你心理素質不好!”……

我聽得心裡一緊。 眼見著女孩被媽媽逼到了一個毫無喘息的份兒上, 一賭氣在公交停下的功夫, 跑下了公車。 媽媽則慌慌忙忙緊隨其後, 一臉的怨懟。很明顯,這位媽媽不僅不懂得自己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而且她自己內心的“控制欲”和“不安全感”就是一個大問題。

關於今日所表達的主題,我想額外說的是:

於是,親子間的戰爭就開始了。

相反,若父母能夠做到不斷自我覺察、自我成長,那麼父母們的“成長痛”,也就不再是痛苦了,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得以享受“兒女繞膝行”的樂趣,這當然對孩子們亦是極大的幸事。

一臉的怨懟。很明顯,這位媽媽不僅不懂得自己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而且她自己內心的“控制欲”和“不安全感”就是一個大問題。

關於今日所表達的主題,我想額外說的是:

於是,親子間的戰爭就開始了。

相反,若父母能夠做到不斷自我覺察、自我成長,那麼父母們的“成長痛”,也就不再是痛苦了,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得以享受“兒女繞膝行”的樂趣,這當然對孩子們亦是極大的幸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