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打人不是問題,你管得不對才是大問題

有個媽媽訴苦說, 她家孩子快2歲了, 最近老愛出手打人, 說教、引導、批評, 該做的她都做了, 可怎麼都不見效。 後來發展到孩子不僅打人, 還又哭又鬧地打, 混得很。 一遇到這種情況, 她就忍不住火氣蹭蹭上頭, 劈頭蓋臉給孩子一頓罵, 或者揍他的小屁股。 可每次爆發完又無限後悔, 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這樣循環往復, 整得自己簡直要崩潰了。

相信這是不少媽媽都面臨的問題, 好脾氣逐漸被這些講不通道理的“熊孩子”磨光, 明明知道嚴聲訓斥、厲色打罵不對, 或是一時沒忍住, 或是迫於被打孩子家長及周圍人的眼光,

Advertisiment
好像沒有更好的辦法, 只能出此下策。

其實, 冷靜下來, 我們都知道, 以暴制暴只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而對孩子粗暴的吼叫也是一種暴力。 那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辦?

請關上你的大腦蓋子

之前我也寫過一些關於孩子被打、孩子打人怎麼辦的文章, 大多是站在孩子的角度。 這位媽媽說她每每罵完孩子就後悔, 倒是給了我一個新的思考:為什麼面對哭鬧耍混的孩子, 我們特別容易失控, 脾氣上頭?

我想到了《正面管教》中的“掌中大腦”。

來, 跟我一起伸出手, 大拇指向內, 握成拳頭。 這時, 拳頭就代表我們的大腦。 藏在中間的大拇指是中腦, 叫“動物腦”, 它負責人的本能反應, 會情緒化、具攻擊性和好鬥性。 而覆蓋在大拇指上的四個指頭就是大腦蓋子,

Advertisiment
前面的指甲蓋就是腦前額葉, 負責情緒管理、人際關係、逃避恐懼、道德品行等, 也叫“理智腦”。

成人在平常狀態下, 大腦蓋子是合上的, 我們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緒。 而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 大腦蓋子關合得還不太好, 面對各種狀況, 他們更多是本能反應。 感覺到了害怕、危險、興奮等, 常常會產生攻擊的本能。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會有更多的爭鬥, 會出手打人。

大腦還有一個有趣的功能, 鏡像反映。 當我們看到用“動物腦”思考在哭鬧耍混的孩子, 我們很容易被點燃, “啪”的一聲, 自己的大腦蓋子也被掀開了。

這時, 我們也和出手打人的孩子差不多, 喪失理智, 本能地就說了過分的話, 做了傷人的事。

Advertisiment
而事後大腦蓋子關上了, 理智回來, 我們就後悔了。

所以當我們煩惱、氣憤孩子打人、哭鬧時, 請首先意識到大腦蓋子正在被掀開, 趕緊冷靜下來, 關好我們的大腦蓋子。

瞭解孩子出手的原因

關好自己的大腦蓋子後, 我們來找找孩子出手的原因。

任何情緒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用“動物腦”思考的孩子要出手打人, 多半是受到了外界刺激而做出的本能反應。

1、低齡的孩子還處在用嘴和手探索世界的階段, 他的打和咬並不一定是你理解的打和咬。 相信被懷抱中的嬰兒或幼兒打臉、扯頭髮的媽媽多了去, 而孩子們很可能只是想摸一摸、親一親卻沒控制好力度。 而他舉起的小手, 落到你臉上, 和落到其他小朋友臉上, 意義也是一樣的。

Advertisiment
千萬別給孩子定性:“你怎麼打人, 太壞了。 ”其實, 這是你教會了他“打人”這個概念。

2、一歲以後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發展起來, 區別“我”和其他人, 劃清“我”和世界的界限, 或許就是從一次推搡、一個拍打開始的。 打人也可能是他尋求關注的一種方式。 別太緊張, 別因為嚴聲厲色的訓斥而強化了他“打人”的想法。

3、到孩子兩歲, 哦, 麻煩的兩歲。 物權意識的發展撞上了第一個叛逆期。 在他們眼中, 全世界都是我的。 搶玩具或玩具被搶可能出手;擋道或被擋道可能出手;覺得害怕、危險、委屈、受挫都可能自我保護地出手;甚至玩嗨了, 啪地一聲就打到小朋友頭上。 當然, 還有你不准他打, 他偏要打一打, 來試探你的底線。

這個過程中, 當然也有榜樣的力量在。

Advertisiment
父母或家人爭吵推搡給了孩子不好的範例, 一起玩耍的孩子中有打人、尖叫、扔東西的行為, 以及動畫片裡有一些暴力的展示……大腦的鏡像功能都會體現出來。

五步平靜解決打人問題

雖然孩子出手打人都有原因, 都可以理解, 但打人始終不對, 我們不能默認和放任打人行為。

別想著等他能聽懂, 能理解了, 再來管教, 那時很可能打人已經被孩子大腦固化下來, 形成一種慣性。 到孩子真的熊了, 你花費的功夫得是現在的數倍。

所以說, 孩子打人不是問題, 你管得不對才是大問題。

積極暫停

第一時間控制事態絕對是首條。 當孩子打第一下, 就立即隔離開孩子, 別讓他繼續出手。

你可以用一點力道控制住孩子的肩膀, 堅定地告訴他“這樣做不好,小朋友會受傷,會痛。”

如果孩子很快平靜下來當然是最好,引導他向被打的孩子道歉,讓他知道打人給對方帶來了傷害。

但如果孩子一直很激動,請趕緊抱起他,安撫情緒。先替孩子向被打的小朋友及家人道歉,然後,把孩子帶離現場,找個安靜的地方,再想辦法讓孩子的大腦蓋子合上。

尋找原因

這個時候,任何訓斥、質問其實都是沒用的。“你為什麼打人?怎麼又打人?”孩子回答不上來,他還在動物腦的支配下。而且一些低齡的孩子語言能力也不足以表達清楚。

需要我們來複盤一下剛才事發的過程,分析孩子出手的原因,然後認可孩子的情緒,幫他說出原因。“媽媽知道哥哥搶了你的玩具,你不高興。”“你其實是喜歡姐姐的,但沒用對方法。”“你還想玩小車子,哥哥要走了,你捨不得。”……

情緒被理解了,原因說明白了,孩子更能較快地平靜下來。

告知後果

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得讓孩子知道出手打人的後果。

很多時候,孩子還不能理解,對方會痛、會害怕、會傷心。我們可以列舉一些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類似的情況,培養他們共情的能力。不能也用打孩子的方式讓他知道會痛,這無形中告訴他下次他生氣是還可以用打的方式。

還有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定時間限制他的玩耍。“不能玩”這個後果,孩子是能明白的。

提供方法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讓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打人會承擔後果,但同時我們還得告訴孩子除了打人,他還能怎麼做。讓他有更多選擇。

高興或喜歡對方,可以握握手或擁抱;不高興不願意時,可以說不;想玩對方玩具,要詢問對方可不可以;玩具被搶,可以大聲說“不行,還給我。”當自己處理不了,還可以找大人幫助。

別貼標籤

最後得再次重申,千萬別給孩子貼標籤!這會適得其反,起到強化的作用。“壞小孩”、“小霸王”、“熊孩子”,不是天然而然的,往往是被我們叫著叫著就真變成了那樣。

即使做好了這一切,也別指望孩子立馬就能轉變。因為學會控制情緒、正確表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想我們自己,到現在面對麻煩狀況時,也會忍不住失控,更何況孩子。

其實,孩子打人,我們的焦躁、氣憤,更多是來自於自己的愧疚和無力感,以及害怕他人的指責和惡評。說到底,我們嚴聲厲色教育孩子的背後,是把孩子當成了宣洩情緒的出氣筒和遷怒的對象。

修煉好我們自己的內心吧,然後,告訴孩子,你慢慢來,不急。

堅定地告訴他“這樣做不好,小朋友會受傷,會痛。”

如果孩子很快平靜下來當然是最好,引導他向被打的孩子道歉,讓他知道打人給對方帶來了傷害。

但如果孩子一直很激動,請趕緊抱起他,安撫情緒。先替孩子向被打的小朋友及家人道歉,然後,把孩子帶離現場,找個安靜的地方,再想辦法讓孩子的大腦蓋子合上。

尋找原因

這個時候,任何訓斥、質問其實都是沒用的。“你為什麼打人?怎麼又打人?”孩子回答不上來,他還在動物腦的支配下。而且一些低齡的孩子語言能力也不足以表達清楚。

需要我們來複盤一下剛才事發的過程,分析孩子出手的原因,然後認可孩子的情緒,幫他說出原因。“媽媽知道哥哥搶了你的玩具,你不高興。”“你其實是喜歡姐姐的,但沒用對方法。”“你還想玩小車子,哥哥要走了,你捨不得。”……

情緒被理解了,原因說明白了,孩子更能較快地平靜下來。

告知後果

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得讓孩子知道出手打人的後果。

很多時候,孩子還不能理解,對方會痛、會害怕、會傷心。我們可以列舉一些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類似的情況,培養他們共情的能力。不能也用打孩子的方式讓他知道會痛,這無形中告訴他下次他生氣是還可以用打的方式。

還有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定時間限制他的玩耍。“不能玩”這個後果,孩子是能明白的。

提供方法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讓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打人會承擔後果,但同時我們還得告訴孩子除了打人,他還能怎麼做。讓他有更多選擇。

高興或喜歡對方,可以握握手或擁抱;不高興不願意時,可以說不;想玩對方玩具,要詢問對方可不可以;玩具被搶,可以大聲說“不行,還給我。”當自己處理不了,還可以找大人幫助。

別貼標籤

最後得再次重申,千萬別給孩子貼標籤!這會適得其反,起到強化的作用。“壞小孩”、“小霸王”、“熊孩子”,不是天然而然的,往往是被我們叫著叫著就真變成了那樣。

即使做好了這一切,也別指望孩子立馬就能轉變。因為學會控制情緒、正確表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想想我們自己,到現在面對麻煩狀況時,也會忍不住失控,更何況孩子。

其實,孩子打人,我們的焦躁、氣憤,更多是來自於自己的愧疚和無力感,以及害怕他人的指責和惡評。說到底,我們嚴聲厲色教育孩子的背後,是把孩子當成了宣洩情緒的出氣筒和遷怒的對象。

修煉好我們自己的內心吧,然後,告訴孩子,你慢慢來,不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