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打小報告不必一味禁止

專家表示, 四五歲的孩子開始發展語言能力, 渴望溝通與交流, 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 打小報告是他給自己找到的一個交流方法。

“老師, XX沒有好好做操。 ”“媽媽, XX拿了我的餅乾。 ”如果孩子愛打小報告, 你會怎麼處理?有的家長認為這是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的表現, 是正常現象, 慢慢就沒事了;有的則覺得這種行為很不好, 禁止孩子打小報告, 告誡孩子有事和小朋友當面說清楚, 不要背地裡去告狀。

早教專家指出, 由於想受到別人重視或者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較弱等原因, 3-10歲往往是孩子打“小報告”的高峰期。

Advertisiment
孩子愛打小報告的行為是一種正常現象, 和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關係, 家長應給予包容和理解。 面對這種情況, 家長應該認真分析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 對症下藥, 不應盲目制止或者無視。

“打小報告”是成長的標誌

常女士的兒子今年3歲多了, 近來幼稚園的老師向她反映兒子經常向老師說誰誰不吃飯、誰誰不做操, 很會打小報告。

“他平時在家也總是向我告狀, 哪個小朋友拿他玩具了等等。 ”常女士說, 她諮詢了其他家長, 發現大家對此事的態度截然不同, 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打小報告’其實是大人給孩子貼的標籤, 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 好比一個小朋友喜歡玩具, 帶回了家, 這只是他一個很純樸的想法, 而大人則會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Advertisiment
認為這是偷東西。 有些家長厭惡孩子打小報告, 也是因為他把孩子的一個交往行為變成道德行為。 ”小橡樹幼稚園執行院長王芸說。

據王芸介紹, 從常態來看, 四五歲正處於孩子的交往時期, 打小報告的情況比較普遍。 因為這時孩子開始發展語言能力, 渴望溝通與交流, 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 打小報告是他給自己找到的一個交流方法。 “當孩子有這種行為的時候, 其實是他成長和進步的標誌。 ”

“確實, 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是很正常的, 而且很多時候可能也是無奈之舉, 因為他自身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或者不自信, 沒有勇氣去自己解決問題, 只好求助老師或家長, 對大人產生依賴。 ”家庭教育與兒童情商培訓專家、學之郎情商課堂創始人倪志勇指出,

Advertisiment
在建立規則的時期, 孩子對其他人破壞規則的行為比較敏感, 有時老師會對孩子打小報告給予肯定, 這就強化了孩子的這種行為。

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心理諮詢師岳文昊表示, 在心理學上, 孩子10歲以前一般會認為老師和家長是無所不能的, 大人的地位要高於同伴, 所以寧可得罪小朋友也會去告狀。 10歲以後孩子會更看重同伴, 這時他們打小報告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因為很有可能會被同伴孤立。

“有效陪伴”愛打小報告的孩子

如果孩子愛打小報告該怎麼辦呢?早教專家認為, 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解決方法, 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症下藥。

“孩子愛打小報告和家庭、班級氛圍都可能存在關係,

Advertisiment
需要放到具體的環境中去分析。 ”對愛打小報告的幼兒來講, 王芸建議家長要多進行“有效陪伴”。 “不是和孩子玩手機、看電視, 而是多跟他進行語言上的交流, 比如給他讀故事, 跟他聊天, 可以問孩子學校發生了什麼事, 聊一些圖書。 讓孩子知道他是受重視的, 不再有情感上的缺失。 ”

岳文昊則認為可以簡單地把孩子打的小報告分為兩類, 一類是和自己無關的, 另一類是和自己有關的。 如果孩子打的小報告都是與自己沒有關係的, 那就要看孩子在班裡是不是不被同學和老師注意, 打小報告只是為了引起關注。 如果孩子打的小報告是和自己有關的, 那就要看是不是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

Advertisiment
如果家長在生活中總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使得孩子遇到一些小問題就依賴于家長, 就需要改變教育方式。

“孩子受到別人的侵犯就打小報告, 體現出孩子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的不足。 ”倪志勇解釋說, 比如受到其他小朋友的侵犯, 可以直接詢問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做, 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主張, 例如說“我已經生氣了, 不要老是撞我, 不要隨便動我東西”。 一些孩子確實連受侵犯後表達感受、觀點、立場的能力都沒有, 遇到問題無法獨立解決, 只能求助於老師或家長。 他們有些是沒有形成這種意識, 有些則是缺乏自信和勇氣。

倪志勇介紹, 國外有研究表明, 在學習環境中被攻擊的孩子往往自尊自信不夠, 被侵犯之後只能告訴老師。“家長應該積極想辦法幫助孩子發展獨立自信的能力,與別人溝通、表達觀點的能力。這點在家庭中就要培養。當然,在家庭中,家長對孩子是不是足夠尊重,是不是能讓孩子獨立地表達感受和想法也很重要。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參加專業訓練。”

■ 專家意見

求助在成長過程中很有意義

●岳文昊,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心理諮詢師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愛打小報告很不好,就一味禁止孩子打小報告,這是錯誤的。有時孩子打小報告並不是為了引起關注,而是確實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幫助。如果完全禁止孩子打小報告,就會讓孩子慢慢養成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不求助的習慣。

其實,求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有意義的,不會求助的孩子在以後很可能會不懂得變通,不知道借助外力,最怕的是在遇到人生危險(如遇到拐賣)的時候,不知所措。

■ 域外經驗

美國學校裡的“告狀盒”

在美國,有的學校會有一種“自我宣言”(I-Statements)的宣洩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個宣言有一種固定的語言格式,比如“Please stop……, you make me feel……”(請你不要再做某件事了,因為你讓我感覺……),或者“I feel……when you……。 I need you to……”(你這樣讓我很難過或沮喪,我希望你……)。

有的老師會在教室裡放一個“告狀盒”,規定要告狀不能口頭告訴老師,而是把時間地點人物發生什麼了寫下來,然後放進告狀盒。老師會在固定時間看這些紙條,並讓孩子把內容念出來。當然,沒有幾個人會真念出來,大部分情況是等到念的時候,寫紙條的人已經忘記那件事了,問題就這麼被時間沖淡了。

還有些老師會給孩子們下發告狀票,來對付同學間相互告狀的情況。如果你打一次小報告,就要用去一張票,等用完了,就不能再去告狀了,漸漸地就能減少學生告狀的次數。

被侵犯之後只能告訴老師。“家長應該積極想辦法幫助孩子發展獨立自信的能力,與別人溝通、表達觀點的能力。這點在家庭中就要培養。當然,在家庭中,家長對孩子是不是足夠尊重,是不是能讓孩子獨立地表達感受和想法也很重要。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參加專業訓練。”

■ 專家意見

求助在成長過程中很有意義

●岳文昊,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心理諮詢師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愛打小報告很不好,就一味禁止孩子打小報告,這是錯誤的。有時孩子打小報告並不是為了引起關注,而是確實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幫助。如果完全禁止孩子打小報告,就會讓孩子慢慢養成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不求助的習慣。

其實,求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有意義的,不會求助的孩子在以後很可能會不懂得變通,不知道借助外力,最怕的是在遇到人生危險(如遇到拐賣)的時候,不知所措。

■ 域外經驗

美國學校裡的“告狀盒”

在美國,有的學校會有一種“自我宣言”(I-Statements)的宣洩方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個宣言有一種固定的語言格式,比如“Please stop……, you make me feel……”(請你不要再做某件事了,因為你讓我感覺……),或者“I feel……when you……。 I need you to……”(你這樣讓我很難過或沮喪,我希望你……)。

有的老師會在教室裡放一個“告狀盒”,規定要告狀不能口頭告訴老師,而是把時間地點人物發生什麼了寫下來,然後放進告狀盒。老師會在固定時間看這些紙條,並讓孩子把內容念出來。當然,沒有幾個人會真念出來,大部分情況是等到念的時候,寫紙條的人已經忘記那件事了,問題就這麼被時間沖淡了。

還有些老師會給孩子們下發告狀票,來對付同學間相互告狀的情況。如果你打一次小報告,就要用去一張票,等用完了,就不能再去告狀了,漸漸地就能減少學生告狀的次數。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