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打架,好壞媽媽兩版本

孩子之間打打鬧鬧, 這本是正常現象, 一般情況下大人最好不必干預。 讓孩子在相互磨合中, 促進瞭解, 互相配合, 而成為好玩伴。 當然有時他們之間的衝突太大, 自己無法解決時, 老師或父母就應出面交涉, 使孩子的火氣降下來, 或暫時分開, 或遊戲重新開始。
不要打罵自己的孩子, 更不可打罵別人的孩子, 因這既影響孩子又傷害大人自己。

兩個孩子一個叫王平, 另一個叫張輝, 都是三歲, 剛來上小班。 幼稚園的林老師說, 兩個孩子的個性都比較強、好動、不太聽話。 王平個兒矮小點, 頑皮些;張輝則高大點,

Advertisiment
老實些。 平時他們在一起玩愛打打鬧鬧, 有事老師馬上擺平, 然後兩人玩得挺開心。

幼稚園放學後, 許多小朋友還不願馬上回家, 想在遊樂場多玩一會兒, 父母 們也只好在旁邊等著。 突然滑梯上, 王平和張輝吵起來了, “我先到!”“我先到!”而且兩人還推推攮攮起來, 誰也不讓誰先滑。 別看王平個兒小, 真把張輝推在一邊, 自己一溜就先滑下來了。 張輝那肯服輸, 緊隨其後滑下來, 一下把他撞落到地上。 王平被撞疼後, 哇哇哭叫著, 爬起來, 扭轉身就打張輝。 張輝自然就和王平對打起來。

★ 壞媽媽版本:

王平的媽媽看到兒子被人欺負, 心裡氣不打一處來, 沖上前去把張輝拉開, “你這孩子, 太不象話, 把人家撞傷了, 還要打人, 真沒教養!”張輝被嚇一跳,

Advertisiment
“是王平先推我。 ” “看不出, 這麼小, 你真厲害, 打了人還搶嘴。 ”張輝的媽媽看到一個大人數落她的孩子, 好不心疼, “嘿, 你這個人, 怎麼跟孩子一般見識。 ”“你沒長眼呐, 我的孩子被撞成這樣, 還要打人。 ”“你他媽的是什麼好東西, 玩不來就別來玩。 ”“…… ” 雙方的父母 越吵越烈, 誰也不饒誰, 一個伸手, 一個跺腳, 兩個孩子嚇得站在一邊發呆。 此時幾位老師迅速趕到現場平息了事態。 兩位媽媽還在慪氣, 可兩個小傢伙又一起爬上了滑梯。

★ 好媽媽版本:

雙方父母 應從理解孩子的情感出發, 來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糾紛。 作為王平的媽媽, 看到兒子被撞疼了, 兒子的心裡自然不好受, 他會氣憤, 他想報復, 且立即動手, 這是孩子的自衛心理, 一定要明白兒子的這種感受。

Advertisiment

母親要支持孩子的這種想法, 但要制止孩子攻擊別人。 應把自己的孩子拉到一邊, 安慰他說“兒子, 那孩子把你撞痛了, 你現在很生氣, 對嗎?媽媽知道你的感受, 那孩子撞了你, 當然不對, 但你打了別人, 人家也會痛的。 ”如果孩子得到安慰, 心裡平衡了, 他就不會計較要如何去報復別人, 且會原諒別人的過失。 而張輝的母親知道兒子撞了別人後, 首先是讓他知道自己撞人是不對的, 儘管別人先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但不能傷害人, 若是無意的, 也要帶孩子向對方道歉。 “媽媽知道是別人先推你不對, 可是你接著追人, 把人家撞了, 那就是你的不是了。 快去給人家賠禮道歉, 和好了, 你們還是好朋友。 ”這樣孩子心服口服,
Advertisiment
他會高高興興地向人道歉。

★ 好媽媽教程:

正確理解孩子的情緒對處理孩子之間的問題非常重要, 父母 既不能過分呵護, 也不能過分管制。 過分呵護容易讓孩子滋生嬌氣, 依靠大人的勢力, 欺負或攻擊別的孩子;一旦攻擊性人格形成, 不但不易與他人相處, 而且常常會滋事惹禍, 將給個人和家庭帶來很多麻煩。 為什麼也不能過分管制呢?因孩子受到委屈後, 他要發洩受氣的情緒, 這是人正常的要求, 大人可以控制自己, 但天真無邪的孩子則不會, 他要反擊別人。 若父母 強行壓制他, 會造成對他心理的傷害, 尤其是對他人格的損傷。 他不被尊重會變得缺乏自信, 他不能實行自我護衛權利, 就變得懦弱膽怯。 這對他今後健康成長造成的傷害不言而喻。

Advertisiment

現在的父母過分呵護自己的小王子小公主, 生怕孩子吃了虧, 為一點點小事而不惜臉面與他人大打出手。 實際上父母 為了子女反目為仇, 而孩子們又象好朋友一樣在一起玩耍。 可見, 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的, 而父母的心理實在有點偏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