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挑食,可能源於你的3個暗示!

前段時間, 我們兩家朋友一起開車去郊外小住, 同行的是我的前同事, 有個和傾城差不多大的女兒, 也是2歲。 我是第一次見這個孩子, 出發前聽前同事說起過, 她家女兒挑食太厲害了, 基本上每頓只吃白米飯, 然後需要連哄帶騙才吃一兩口菜。 去郊外住的民宿, 她媽媽還特地帶了一些米過去, 生怕女兒到時沒得吃。

第一天的中午, 我們兩家一起去了一個日本餐廳, 給孩子們點了鰻魚飯和雞肉飯。 當兒童餐端上來後, 我開始繪聲繪色和孩子們描述我們接下來要吃什麼, 然後準備給每個孩子分一點。
Advertisiment

這時, 我前同事接過了我給她女兒的盤子, 說:“這個我家麗麗不吃的, 她要吃白米飯的, 這些沾到醬汁的她不會喜歡的”。 邊說邊把盤子裡所有碰到醬汁的米飯都挑了出來, 然後順手也把鰻魚和雞肉拿走了。 挑的時候她還在說, “特別羡慕你們的孩子, 我家女兒真的特別特別挑食, 這些都不愛吃的”。
我在一旁觀察那個孩子, 也在聽著媽媽說這些, 然後等著媽媽把那一盤“乾淨”的米飯給她。 吃飯過程中, 她爸爸還時不時努力一把, 夾一塊鰻魚給她, 或者指著其他孩子說, “你看, 可欣姐姐在吃雞肉, 雞肉特別好吃, 你要不要來一塊”。 每次小女孩就會護著碗, 特別大聲地說, “我不要, 我不喜歡吃雞肉, 我不吃!”
之後兩天的每一餐似乎都是這樣,
Advertisiment
作為一個旁觀者, 我清楚地看到, 我的前同事, 這位2歲女孩的媽媽在扮演孩子的“食物守門員”。 每一餐, 在孩子還沒開口之前, 她已經根據自己的直覺或者經驗替孩子做了決定, 這個她肯定不吃的, 這個她不喜歡的。

挑食的孩子的確讓人糟心, 但從我前同事的這個例子細想下去, 也許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了我們提醒, 我們關注孩子挑食, 某種程度上來說, 這種關注也變成了我們一直在“暗示”孩子挑食。
不要用語言強化孩子的食物選擇
傾欣1歲半的時候, 已經可以吃大部分大人的食物了。 但突然有一天, 每天每頓什麼都不要吃, 只要吃番茄肉飯。 那時, 我特別愁啊, 一開始每天連哄帶騙希望她吃一口其他蔬菜, 吃一點麵食,
Advertisiment
吃一口魚。 但根本沒用啊, 吃飯拉屎睡覺, 這三件事是我們無法強迫的。
後來我也就放棄了, 每天也就只提供番茄肉飯, 每次提供時還會嘟囔幾句, 你這孩子啊, 怎麼就只喜歡雞肉和麵條呢!有時也會和老公抱怨, 你看你女兒, 這麼多其他好吃的都不吃, 只愛吃番茄肉飯。

後來我的行為被傾欣的小姨媽知道了, 被她立馬制止了(小姨媽是營養師)。 她告訴我, 學齡前的孩子對於食物的偏好一定存在, 但卻沒有定型, 年齡越小的越是如此, 經常會出現突然很愛很愛某個食物, 可以每天吃每頓吃。 但突然有一天就完全不吃了, 碰都不想碰, 這種對食物的狂熱和厭惡是變更出現, 完全沒有規律可言。
這是特別正常的, 這是他們味蕾發育的過程,
Advertisiment
更是他們在探索自己掌控能力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 父母千萬不要用語言和行為強化她對食物的印象, 比如說, 她就是不喜歡吃米飯啊, 她只愛吃油炸的薯條。
本來也許只是暫時現象, 卻常常因為我們的評判固化了下來。 我們每次打著愛的名義的評價, 卻讓孩子越來越相信這就是自己的食物偏好。

堅持提供豐富多樣的食物
當孩子表現出不喜歡吃某個食物, 並且連續幾天都是這樣後, 除了家長會用語言強化外, 還會出現一個普遍錯誤的做法, 就是每天的餐桌上再也不提供這類食物了, “因為孩子不吃啊, 做了也是浪費”, 這聽上去特別有道理, 但恰恰這又是第二個“暗示”。
曾經聽過一個段子說,
Advertisiment
為什麼大人沒有挑食的?因為大人可以自己決定今天這頓吃什麼, 他們都是挑自己喜歡吃的。 細想的確是這樣啊, 我們成人每天也會有突然想吃什麼, 突然不想吃什麼。 我們不挑食, 是因為我們自己有決定權。
但孩子沒有啊, 他們三天前不愛吃的東西, 也許一周後又想吃了呢。 孩子某個階段的不愛吃也許只是暫時的, 但我們之後不再提供, 就剝奪了孩子再次嘗試這個食物的機會, 無形中也就強化了孩子挑食的習慣。

儘早實現同餐制度
“民以食為天”, 作為一個把吃看的那麼重要的國家, 我們對孩子吃飯也會賦予更多的關注。 這份額外的關注也就成了很多孩子沉重的負擔。
很多家庭當孩子吃飯時, 是全家圍觀, 可以為了孩子多吃一口而歡呼雀躍,也會因為孩子一口不吃而愁眉不展。
這份額外關注的背後也會促成第三個“暗示”,那就是很多父母會特地給孩子專門準備寶寶吃的飯菜,有的父母會先喂孩子吃自己再吃。然後就會發現不少孩子過了1歲以後,不幹了,對自己的飯菜沒興趣,就想拿大人的食物,然後又被扣上了“挑食”的大帽子,再接下來就是越不讓孩子動大人食物,孩子就越挑食。

這也是特別容易理解的,大部分孩子過了1歲以後,對周圍世界感興趣了,對父母做的事情尤其感興趣。大白話說,他們“門檻精了”,你覺是給予他們特殊關照,沒想到他們不但不領情,還覺得你吃的東西一定比他碗裡的好吃。那自然,你越希望他吃完定制餐,他就越拒絕。
一般來說,孩子過了1歲半就該和父母同桌同餐,而不再享受特殊化照顧了。大人也許口味的確會偏重,那至少保證桌上的食物有兩三個是適合孩子吃的,比較清淡的。
這樣讓孩子看到食物是和父母共用的,看到父母也在津津有味吃這些食物,也在興致盎然地談論食物的美味,孩子自然就更有胃口了。其實食物本來就是大家一起吃才更香,這麼淺顯的道理換到孩子這,我們卻都忘記了。

孩子成長經歷中,味蕾的打開需要過程,接受新食物也需要過程,他們對於周遭事物的喜好也很容易受到影響。
只要我們肯用平常心看待孩子吃飯這件事,不要暗示強化,更加不要著急動火,甚至大聲呵斥,那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均衡營養,更是無限的餐桌回憶。 可以為了孩子多吃一口而歡呼雀躍,也會因為孩子一口不吃而愁眉不展。
這份額外關注的背後也會促成第三個“暗示”,那就是很多父母會特地給孩子專門準備寶寶吃的飯菜,有的父母會先喂孩子吃自己再吃。然後就會發現不少孩子過了1歲以後,不幹了,對自己的飯菜沒興趣,就想拿大人的食物,然後又被扣上了“挑食”的大帽子,再接下來就是越不讓孩子動大人食物,孩子就越挑食。

這也是特別容易理解的,大部分孩子過了1歲以後,對周圍世界感興趣了,對父母做的事情尤其感興趣。大白話說,他們“門檻精了”,你覺是給予他們特殊關照,沒想到他們不但不領情,還覺得你吃的東西一定比他碗裡的好吃。那自然,你越希望他吃完定制餐,他就越拒絕。
一般來說,孩子過了1歲半就該和父母同桌同餐,而不再享受特殊化照顧了。大人也許口味的確會偏重,那至少保證桌上的食物有兩三個是適合孩子吃的,比較清淡的。
這樣讓孩子看到食物是和父母共用的,看到父母也在津津有味吃這些食物,也在興致盎然地談論食物的美味,孩子自然就更有胃口了。其實食物本來就是大家一起吃才更香,這麼淺顯的道理換到孩子這,我們卻都忘記了。

孩子成長經歷中,味蕾的打開需要過程,接受新食物也需要過程,他們對於周遭事物的喜好也很容易受到影響。
只要我們肯用平常心看待孩子吃飯這件事,不要暗示強化,更加不要著急動火,甚至大聲呵斥,那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均衡營養,更是無限的餐桌回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