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擁有同齡玩伴的重要性

朋友在人的一生舉足輕重, 而玩伴是孩子最初的朋友。 許多研究也指出, 孩子可以從與玩伴的互動中, 認識自己、發展友誼、發現新經驗、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變得比較獨立與自信。 玩伴對孩子身體、社會、情感以及認知的發展有相當正面的幫助。

然而, 隨著都市化、小家庭化、玩具精緻化, 孩童的社會性☆禁☆遊☆禁☆戲已大幅減少, 又因為少子化以及父母採取過度保護, 孩子與玩伴自然互動的機會日益不足, 形成當代教養下一代的新興議題── 玩伴危機。

父母如何幫孩子找玩伴?首先, 宜掌握以下三原則。

1. 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

Advertisiment
父母應從主導轉為幕僚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 對玩伴的看法與需求也會有所不同, 父母的角色要隨之調整。 父母從主導轉為幕僚, 慢慢的放手就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發展在人際的主動性, 以及培養不同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齊克脠賓在其所著的《小朋友的友誼》書中就建議:五歲以下小孩, 與玩伴的互動機會由父母來安排;孩子五到七歲, 父母就要徵詢小孩的意見後再做安排;八到十歲的小孩, 可以在父母的幫忙下由孩子自己安排;孩子十到十二歲, 就可以自己規劃活動, 但時間和日期必須經由父母的同意。

2. 父母不過度干涉、也不過度操作孩子與玩伴的互動

如孩子的人際發展大致上沒有問題,

Advertisiment
就不需要安排許多活動。 同樣的, 對孩子要和玩伴玩什麼?怎麼玩?或者玩出爭執、問題時怎麼辦?除非必要, 父母宜鼓勵孩子與玩伴溝通、決定。

3. 安排同齡玩伴的相處經驗, 也要安排有混齡的玩伴團體

過去孩子在家族裡有大的帶小的, 走出門也有街坊鄰居的大哥大姐可以跟前跟後, 但現在孩子從小就少了“生活上的玩伴”, 混齡玩伴顯得更為重要。

如果讓孩子選擇玩伴團體, 容易選擇同齡的, 也很少會選擇和比較小的孩子在一起;因此父母需要幫孩子營造混齡互動的經驗。 例如對較大的孩子安排志願服務活動, 可以讓孩子在團體中學習照顧別人、幫助別人。

友誼始於家庭

學校裡的關係過度競爭導向, 孩子需要學校以外和玩伴相處的機會。

Advertisiment

父母若想幫助孩子結識或維繫玩伴, 要從何做起?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經常在家中舉辦活動。 邀孩子的玩伴到家裡玩, 是認識孩子的玩伴以及對方父母的絕佳機會, 而且可以從中觀察小孩和玩伴互動的情形, 讓父母更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增進社交能力。

“友誼始於家庭”, 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孩子找玩伴。

1. 營造家庭自由遊戲(free play)場

“氛圍最重要, 孩子覺得安全信任, 自由遊戲就開始了。 ”很有經驗的媽媽分享說, 小孩能和其他小孩在一起就很開心, 不太會在乎其它東西。 她要做的就是不要讓七、八個孩子玩到失控、發生危險, 並且準備一些點心飲料。 還有, 一開始先把家裡環境介紹一下, 告訴孩子們垃圾要如何處理,

Advertisiment
用過的碗盤要收到水槽等等。

2. 舉辦跨家庭的“親子電影欣賞會”

親子電影欣賞會, 帶著孩子們在家裡營造的另一種玩伴互動天地。 每週五晚上在某一個家裡, 一台筆記型電腦、一部單槍投影機, 還有一面空白牆壁, 幾樣簡單的設施, 小小客廳變成孩子們感情與看法交流的大大空間。

3. 組織play group(遊玩小組)

加入playgroup, 遊玩小組比較組織化, 尤其適合學齡前的親子參加。 小組輪流到每個成員家裡, 由當家的媽媽輪值設計並帶領活動。 說故事、玩美勞、做餅乾、唱歌表演, “遊戲愈貼近小孩的生活經驗, 愈能讓孩子動手, 孩子會很愛。 ”

4. 結伴到大自然遊玩

結伴在大自然遊玩, 增加孩子從小與其他小孩相處機會的方式。 大自然是很好的養分,

Advertisiment
人在大自然裡比較能眼開心開, 孩子們的互動也比較海闊天空。

同村協力給孩子足夠的玩伴

教養小孩需要“同村協力”。 孩子不只是需要社區所有大人一起照顧、一起教養, 更重要的是, “就像《教養迷思》作者朱蒂哈裡斯所強調, 還要有社區裡永遠有足夠的孩子來形成遊戲團體”。

面對可能的玩伴危機, 父母可以建立夥伴家庭、形成心靈社區, 給孩子足夠的玩伴, 也給了孩子一生受用無窮的能力與情誼。

友誼發展五階段

想幫助孩子增進交友的技巧, 要先瞭解孩子對友誼的想法。 下表參考自心理學家沙爾曼(Selman) 提出的友誼發展五階段。

友誼的發展階段

1. 暫時的玩伴(未分化期)

2. 單向的支持(片面的關係)

3. 雙向的公平合作(相向的關係)

4. 親密互享的關係(相互的關係)

5. 自主的相互依賴(自主互賴關係)

3-7歲:以鄰近性、物質性、身體屬性、是否從事共同的活動為評價基礎。(他住在我們家那條街上,我們常常在公園玩,我們是好朋友)

4-9歲:以是否做自己希望對方去做的事情來評價。(他是我好朋友,因為我向他借鉛筆,他都答應)

6-12歲:以是否互惠滿足自己的興趣來評價,但自己的興趣仍多於共同的興趣(我們是好朋友,我們會為彼此做事;沒有人和我玩時,他會和我玩,我們是好朋友)

9-15歲:將友誼視為唯一種持續、有承諾的關係,對朋友產生獨佔性(看到好朋友和別人也很麻吉,會覺得不好受)

16歲以上:重視自主的相互依賴,尊重朋友在依賴與自主兩方的需要,(在友誼中獲得親密、支持和信賴,但同時必須付出、信任、給予,以及尊重對方的決定,包括順其自然,該放手就要放手了。

4. 親密互享的關係(相互的關係)

5. 自主的相互依賴(自主互賴關係)

3-7歲:以鄰近性、物質性、身體屬性、是否從事共同的活動為評價基礎。(他住在我們家那條街上,我們常常在公園玩,我們是好朋友)

4-9歲:以是否做自己希望對方去做的事情來評價。(他是我好朋友,因為我向他借鉛筆,他都答應)

6-12歲:以是否互惠滿足自己的興趣來評價,但自己的興趣仍多於共同的興趣(我們是好朋友,我們會為彼此做事;沒有人和我玩時,他會和我玩,我們是好朋友)

9-15歲:將友誼視為唯一種持續、有承諾的關係,對朋友產生獨佔性(看到好朋友和別人也很麻吉,會覺得不好受)

16歲以上:重視自主的相互依賴,尊重朋友在依賴與自主兩方的需要,(在友誼中獲得親密、支持和信賴,但同時必須付出、信任、給予,以及尊重對方的決定,包括順其自然,該放手就要放手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