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明知故犯 家長如何對症下藥

我們時常可以看到的一個現象, 即孩子們的明知故犯行為, 在大人明確地告訴不要做這種事後, 孩子的反應是“我偏偏要做”。 這種行為令人十分惱火、費解, 不懂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 其實孩子明知故犯的目的不外有4種:

1、渴望注意;

2、展示權利;

3、尋求報復;

4、自認乏力。

這四種目的背後都是為了尋求或放棄尋求歸屬感, 或因未得到而尋求發洩。 同一行為可以有不同的目的, 例如不做功課, 可以是為了得到注意, 也可以是表明自主權和尋求報復, 還可以是徹底放棄任何努力。

做父母的要觀察、掌握孩子明知故犯的動機,

Advertisiment
懂得孩子的行為心理動機, 對症下藥, 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緊張, 最有效地教育孩子。

如一個只有4歲的孩子只想玩耍不想洗澡, 母親很是焦急, 好容易勸通了一回, 可孩子第二天又是這樣明知故犯。 其實這時孩子的心理, 是想和母親較量一下, 看看母親到底能把他怎麼樣。 如何解決這種母子之間陷入僵局的事, 讓孩子配合洗澡呢?

這時, 千萬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法, 硬將孩子抱人澡盆中。 孩子不洗澡和母親僵持不下, 能否先放放這個問題, 暫且不洗澡, 等雙方平靜以後, 再來講道理。 當孩子聽明白又知錯時, 這件事就好辦得多。 要麼, 就先放好水, 叫他一次, 他不洗就不去理他, 忽略他, 看也不看他一眼, 使他覺得僵等下去沒有意思。

Advertisiment
由於他還是喜歡洗澡的, 並已習慣了按時洗澡所帶來的快感, 就會要求洗澡, 改正錯誤。 千萬不能求他, 在表情和口氣上都不能表現出乞求的意思。 否則, 他會認為這很好玩, 和一場遊戲一樣, 可以天天重演。 家長在情緒上控制有度後, 如何再將孩子的情緒扭轉過來, 也是一門需要培訓的技術。

與孩子交流時語氣的輕重緩急、用辭技巧、面部表情也都需要鍛煉, 才能夠準確體現的, 因此, 有意識地運用對4種動機的分析來指導孩子的行為, 需要我們成年人不懈的努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