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時, 就算是要表達同樣的意思, 選擇不同表達方式和詞語對孩子影響區別也很大, 即便你認為他們有時候根本沒有聽到你在說什麼。
避開家庭教育中的四大不當方法
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極大, 教育得當能促進孩子成長、成才;教育不當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影響孩子的前途。 在家庭教育中應避免以下四種不當的方法。
1、威脅。 成人用威脅的口吻對孩子說話:“你再....。 。 我就....。 。 ”儘管這類威脅在大人心目中認為十分有用, 但在孩子身上卻不一定有效果。 因為威脅是對孩子自主權的挑戰, 只要孩子有點自尊的話,
Advertisiment
2、收買。 收買就是明明白白告訴孩子, 如果他做了(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話, 就能得到獎賞。 如“如果....。 。 就”的許願方法, 有時能刺激孩子而暫時達到某個目的, 但卻不能激勵他作堅持不斷的努力。
對孩子來說, 這些話就意味著懷疑他的能力。 另外, 也拿導致孩子討價還價, 以“你不給我獎賞, 我就不規規矩矩”來要脅大人, 從而提出更無理的要求。 有益的、受歡迎的不是以收買形式出現的獎賞, 而是事先沒有許諾過的、出乎意料的, 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賞識而得到的獎賞。
3、保證。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應是平等的, 互相要信任。
父母不應向孩子保證什麼, 也不應要求孩子作保證。
Advertisiment
4、諷刺。 父母諷刺孩子, 極大地阻礙了他的進步。
它往往為自己與孩子之間的有效交談設下了牢固的障礙。 挖苦的語言會招來孩子的反擊, 會在自己和孩子之間築起一層屏障。 在教育子女中, 父母不應用諷刺和挖苦的語言, 不應該降低孩子在他自己或在他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五句無心話 傷害孩子心
Advertisiment
與孩子溝通時, 就算是要表達同樣的意思, 選擇不同表達方式和詞語對孩子影響區別也很大, 即便你認為他們有時候根本沒有聽到你在說什麼。
可能對孩子傷害很大的五句話
1、“你怎麼越大越....。 。 ”
如果一個四歲的孩子總無法在座椅上保持安靜, 那是因為他只有四歲, 總要經歷固執, 淘氣, 自我中心等階段, 這是成長的必需。
但父母很容易因此對孩子大喊:“你怎麼越大越不聽話。 ”
建議:在你忍不住要責備孩子時, 請用一些比較有同情心的句子來開頭, 如“我知道你不高興, 但這樣的事情總是難免要發生的。 ”
2、“別跑, 會摔跤的”諸如此類的警告
其實是在向孩子傳遞這樣一個資訊:你肯定他一定會摔跤的。 對於一個正在努力走向獨立的孩子來說,
Advertisiment
建議:更好的說法, 如“出去玩之前一定記得把鞋帶系好”這樣具體的指導。
3、“我只是逗你玩兒”
你或許認為, 跟孩子開個玩笑可以培養他的幽默感, 但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你的話。
建議:對孩子, 不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實際是侮辱的話表現有趣, 有些話你不是認真的, 最好別說。
4、“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孩子那樣呢”
諸如此類的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像個二等公民, 同時還可能導致對其他孩子的仇視。 你越是跟孩子說他不如別人好, 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夠好。
建議:寬容地接受孩子的長處和不足,
Advertisiment
5、“我剛才是怎麼跟你說的”
這種帶著一點點嘲諷口氣的問題, 實際上是一種指責。
建議:如果你真的想因為孩子沒有做到你的要求而指責他, 不如明白地說:“我很不高興, 因為我都跟你說過三次了。 但我再告訴你一次, 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裡去。 ”
三種教育方法 孩子樂於接受
第一種:多商量 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該做作業了, 可以這樣說:“到時間了, 你是不是該做作業了?”而不要直來直去地說:“別看電視了, 快去做作業!”這樣, 孩子就會感覺你很尊重他, 願意聽你的話。
第二種:多引導少訓斥
其實家長(微博)越是尊重孩子, 孩子就會越自尊, 越會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 以更加贏得別人的尊重。 當然,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對待,對於孩子的壞品行、壞習慣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採用訓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嚴肅地與他談話,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並訂出一些懲罰措施。
第三種:多交朋友 少窺探“隱私”
很多孩子都特別反感家長翻看自己的書包,偷看自己的日記。實際上,家長應和孩子交朋友,平時多抽時間和孩子聊聊天,問一問孩子學校的事情,人際關係情況,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這樣,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尊重和信任,他們也會越來越信任父母,就會把父母當成傾訴物件,而不是保密物件了。
此外,家長教育孩子時,還須重視反面教育
大多數家長都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實際上,讓孩子只接近“赤”,而不接觸“墨”是不可能的。家長最多只能營造一個“赤”的家庭小環境,但孩子最終還是要走向社會,難免不接觸反面現象。因此,只注重正面教育,忽視反面教育,顯然難以使孩子適應複雜的社會另一半。家長應該像重視正面教育一樣重視反面教育。具體講反面教育有何作用呢?
1、通過反面教育,孩子會知道做事情很少是一帆風順的,人們正當的合理的要求也不是總能實現的。這能使孩子認識到社會的複雜性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生活中的一些反面現象,如好心得不到理解、美好的事物受到挫折等,這往往能使孩子產生同情心和責任感。
3、反面現象能使孩子看到不該發生事情發生了,從而使孩子在感到同情、惋惜和憤怒和同時產生一種克服反面現象的心理需要。
4、如果始終生活在單純的環境裡,孩子就很難“長大”。這樣的孩子將來肯定是脆弱的,而且也很難提高辨別能力。讓孩子知道社會還有反面現象以及體驗一些逆境的滋味,對加速孩子的社會化進程大有好處。
當然,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對待,對於孩子的壞品行、壞習慣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採用訓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嚴肅地與他談話,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並訂出一些懲罰措施。第三種:多交朋友 少窺探“隱私”
很多孩子都特別反感家長翻看自己的書包,偷看自己的日記。實際上,家長應和孩子交朋友,平時多抽時間和孩子聊聊天,問一問孩子學校的事情,人際關係情況,對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這樣,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尊重和信任,他們也會越來越信任父母,就會把父母當成傾訴物件,而不是保密物件了。
此外,家長教育孩子時,還須重視反面教育
大多數家長都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實際上,讓孩子只接近“赤”,而不接觸“墨”是不可能的。家長最多只能營造一個“赤”的家庭小環境,但孩子最終還是要走向社會,難免不接觸反面現象。因此,只注重正面教育,忽視反面教育,顯然難以使孩子適應複雜的社會另一半。家長應該像重視正面教育一樣重視反面教育。具體講反面教育有何作用呢?
1、通過反面教育,孩子會知道做事情很少是一帆風順的,人們正當的合理的要求也不是總能實現的。這能使孩子認識到社會的複雜性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生活中的一些反面現象,如好心得不到理解、美好的事物受到挫折等,這往往能使孩子產生同情心和責任感。
3、反面現象能使孩子看到不該發生事情發生了,從而使孩子在感到同情、惋惜和憤怒和同時產生一種克服反面現象的心理需要。
4、如果始終生活在單純的環境裡,孩子就很難“長大”。這樣的孩子將來肯定是脆弱的,而且也很難提高辨別能力。讓孩子知道社會還有反面現象以及體驗一些逆境的滋味,對加速孩子的社會化進程大有好處。